是淑女,还是荡妇?
文章来源: 老土他炕上的2007-09-14 16:55:01
第一次读《如焉》是在今年4月底,那天上午老土从国内出差回来,晚上我飞美国,出门前,他递给我一本书. 想来两个人从一见钟情到结婚,在一起过了20年,他给我的礼物大多是书了.于是笑着对老土说:”干吗?又要给俺洗脑了?俺这辈子算是完了,从17岁就跟你混,让你教的一点正经也没有,把俺培养成狐狸精还不够,真要变成白骨精你才高兴啊?” 老土回答:” 这话得倒过来说,最惨的其实是我呀,被你这小花蛇缠了半辈子,还说呢.不过这书你一定会喜欢的,感觉好多地方写的非常像你和你网上的那些姐妹,典型的中国知识女性,大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空读一读吧.”

我接过书一看是《如焉》…

小说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是以卫老师为中心的达摩、毛子等几位“青马”成员对中国当代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剖析以及他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生活与思想的变化。
二是茹嫣与副市长梁晋生的一场爱情。
从美国回来后,曾与娜姐简单地谈起过一点感想,这篇文拖了这么久,实在是难于下笔,毕竟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至于那些诸如此类的文字,总觉得它们太过理性,所以在此还是热衷于谈论情感问题吧.

在飞机上,一口气读了几个小时,让我废寝的是:我真的在书中看到了我身边的每一个好友!如焉是小说中女主人公茹嫣的网名,”她的娴静平和中,其实隐含着她自己或许都没觉察到的高傲与自尊,” “如嫣不像许多中年女人那样自卑…当满天下成功的男人,都能轻易赢得各类女性的芳心时,其中有一个人,违反这种规律,你就得保持一点警惕,这也是一种高傲与自尊,”

曾看到杜姐在谈论中年女人的情感问题,我想在此书中能得到一些启示吧,不管每个人的婚姻幸福与否,毕竟在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再接受一个男人了.就像如嫣一样,常常有种突如其来的虚无感,无端的就消沉了,觉得人生无常,意义何在?心境中那种深藏的悲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源于此了.

如嫣具有现代色彩的人道情怀和古典意味的仕女情结, 古典的雅致细腻和现代的网络技术让如焉找回自己丢失已久的自我,同时也让如焉成为现实世界的失败者, 看过一篇评述,对如焉这个书名做了比较深层意义的剖析, 在文言文里,“如”可以作“往、到”理解,而“焉”则可以作“哪里”理解。

茹嫣爱梁晋生,爱得彻底,爱得绝望,然而世俗的嫉妒与恐惧让彼此爱恋着的两个人最终没能走进婚姻的殿堂,他们都已过不惑之年,对人生对情感的态度足够沉稳踏实,但他们却无缘相儒以沫携手共度余年.爱还是走到了尽头.

“其实你们几个跟如嫣都是难得的好女人,”出门的时候老土对我说.我不知道好女人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反正这么多年自己打心眼里崇拜老土,尽管有时对他的过于武断恨之入骨,但至少明白了婚姻的本质之一是服从,改变自己永远比改变别人容易,尽管有时这很痛苦,是否认命,我想应该全在于个人的悟性吧.

“是淑女,还是荡妇?这个哈姆雷特似的问题,竟然是可以这样便捷就解开的,她(如嫣)觉得自己当然还是一个淑女,同时也是一个纯真可爱的荡妇。每一个淑女身上,同时还有一个荡妇,每一个荡妇呢,也都可以做一个淑女的。只要有爱。”


-----------------------------------------------------------

今天下午在MSN上碰到云林,她问我为什么写这么少,说实在的,我写不下去,4月份跟娜姐约定读完这本书后一定谈谈彼此的感受,没想到一拖竟然过了4个月,一个原因是工作忙,但主要的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来谈如焉,索性写多少贴多少了,主要是想跟大家交流感想.
现在把几个好友的跟贴加进来,充实一下这篇写不下去的读后感吧

酷宝宝:  这篇评论,真格的使我感到耳目一新!看过不少对《如焉》的评价,应该说,都很正经,都是从社会的、大环境的角度来剖析人物。像村长这样,从“我”出发,由茹嫣而引出女人、尤其是一个有教养的中年妇人的感情问题,很有看头,也很有说头。
我以为,淑女也好,荡妇也罢,只要是人,就有感情需求,这是人性的使然。每个人看小说,都有自己的眼光和角度。我的看法是,作者写了茹嫣,着墨点在于她的人性。因为,在几十年的病态教育之后,像茹嫣这样的正常女人,倒变成了稀有物。她出于人性而所发的文章,为周围所不容;她出于人性而所发生的爱情,以失败为告终。
村长的看法,是只要有爱,荡妇跟淑女可以互转;我的意见是,只要每人多一点人性,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就跟茹嫣一样。

回复酷宝宝+杜姐姐的评论:
多谢!的确有关评论已经很多了,司令好厉害,一下子就把俺看透了,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如”可以作“往、到”理解,而“焉”则可以作“哪里”理解。从全书的意蕴来看,这部小说在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既具有形而上的终极色彩,也具有形而下的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以他们的行为和思考告诉我们:他们的确在思考这个严肃而无可回避的问题。我想我们生活在国外,其实已经是逃避主义者了,至少我不喜欢严肃的话题,所以自然把这个问题引申到情感和女人的主题,我也就这点出息了,呵呵.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如嫣的爱并不彻底,她相爱的前期很唯美,并没有把梁晋生作为市长对待,不过是个男人而已,可后来她却希望通过市长伸张正义,把政治,世俗的东西掺合到爱情里面,最终让心理虚伪,嫉妒心极强的江晓力得逞,自己成了LOSER,让人很痛心.结尾她把梁晋生的衣服送给收破烂的人,我觉得有点阿Q精神,这段刻骨铭心的爱能就那么送掉吗?
她选择了从现实生活回到的网络世界,也算是一种逃避吧...
我不喜欢那个有理性的如嫣,喜欢她回归真我"淑女和荡妇"的状态.

酷宝宝:  在国内,的确是有一些人在私下思考,很不容易。我们确是逃避者:既不想面对,也无意于抗争,只想离得远远的。但哪怕是身处国外的文学城,也非静土。一些稍稍敏感的话题,就会遭来口诛笔伐。因而,还是像你一样,从女人的角度来看茹嫣,这样,免得私人博克变为战场。
其实我认为茹嫣无非是一个很正常的温情女人。她得益于父亲的身份地位,因而没有受到平常中国人所受的物质之苦;她又得益以于一个知性而高雅的妈妈,受到了中国古典和西方文化的薰陶,比之受谎言和斗争教育长大的同龄人,她显示了不同寻常的真情、真性和真心。我想,如果教育是正常的,环境是温馨的,物质是丰富的,那么茹嫣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再平常不过了。但因为周围的人的多是虚伪的、冷酷的、世俗的,所以她必定要被当作异类,遭到周遭人的责备,也必然要败在那个江晓力手里。看江晓力有多冷血!看现在国内的成功者,多是江晓力之流!这样的人物,被人们追捧,趋之若鹜!如果茹嫣这样的女子在国内随处可见,那我们就不用逃避,赶紧回到母亲的怀抱,不用号召,去自然而然地建设“和谐社会”了。
茹嫣的理性,是旧式知识妇女的外衣,以区别于其他妇女的直白和大胆。她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薰陶,时时刻刻的在控制自己的感情。由于跟她是同龄人,我深刻理解。要她超越四十几年的自己,非常之难。因此,才会有了她同梁晋生的欢愉之后,有了怀疑自己是荡妇的自省。听说作者写茹嫣,是以他的爱妻为蓝本的。我想,作者以及他的妻子,毕竟要大你十几甚至二十几岁,所以在理念上必有许多不同之处。作者的妻子,恐怕是极其内敛和自控的,所以作者要加上自省的那些话语。而作为六十年代的生人,你喜欢那个归真的茹嫣,是一点儿都不奇怪的。
不要嫌我老古董,我是喜欢理性的茹嫣的。我不能超越我自己,我是被非常非常古董的旧式妇女培养大的,哈哈哈。

阿兰:淑与野集一身的女人才不乏味~
曾有闷烧这个词,该是针对淑女说的吧。 闷烧的淑女。 闷烧是淑女把内心的 烧--内心的火和激情表达出来的方式,不那么直截了当,可还是要衣袂飘飘衣袂飘飘地把那份野性表达出来,更让人回味无穷,即是偶然看一眼,也就忘不了了~

 阿尤:该淑就淑,该荡就荡~~~

吃书记:俺感觉一个真正的女人就应该是淑和荡两者皆有用土村话说叫爷们围这娘们转那才叫昧力四色那哈哈哈俺认为应该把淑女和荡妇统称为熟女女人要是变成为熟女拉那算你这辈子没有白当回女人会性福的一塌糊涂地

 飘姐:对于一个女人淑女也好荡妇也罢其实都不是自己给的评价而是别人眼中的就一个真实的自己来说某些时候这淑女不见得是有点例如你面对无赖或泼妇某些时候这荡妇不见得是缺点例如即兴的“琴诗书画” 。。。。。。

LANCHAN:婚姻中只要有爱,服从其实就是一种享受;如果婚姻中没有了爱,那么服从便是一种无奈。女人,无论是享受着还是无奈着,在婚姻中泡着的女人,自然是有着能使自己既为"淑女“又为“荡妇"的“悟性”。理性的"淑女和荡妇"便称之“熟女”了,使一个“熟女”变得完美的前提必须是一个经历着婚姻的“熟女”,她的前一半是她父母教出来的,那后一半则是她的男人宠出来的。

卡卡:最 稀 飯 蘭 兒 的 見 解 -淑与野集一身的女人才不乏味~ 額 感 覺 這 世 界 上 能 讓 男 人 不乏味的 女 人 真 的 狠 少 ﹗ 不 是 因 為 女 人乏味, 而 是 不乏味的 女 人 太 多 ﹗ 正 真 乏味的 臭 男 人 們 挑 花 眼 料 ﹗

GLIDER:淑女和荡妇是女人的两个方面。拿捏得好者乃上品女子也~ 闷烧是个很形象的好词。挺靠谱~ 再衍生一下,每一个男人婆,也都可以做一个淑女的。只要有爱。~~

飞雪:这里的"荡妇",应该不是贬义的"滥情",而是女人对于自己情感与人性的大胆追求,只要在爱的前提下,只要拿捏得当,这种女人的淑雅与知性,犹如一道瑰丽的风景,灿然夺目。。。作为一个女人,无论婚姻的幸与不幸,无论她的宿命如何,是否有一个心灵的"蜜"室,一个情感的归宿?扪心自问,作为女人,活这一回儿,是否值? 是否下辈子还要做女人? 一个淑雅而知性的女人,则是真正的女人!

衣姐:读了这本书,越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悲剧。对于喜欢唱歌的人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正如书里所说: “我们连自己个人的情绪记忆,都附着在一种无处不在水银泻地般的意识形态文化上了。我们竟然没有我们自己的纯正的洁净的文化载体,来记录下我们的生命。没有,真是一点都没有,干干净净啊。”
“你们在唱的时候,已经将音乐的能指和所指分裂了,借别人的杯酒,浇自己块垒而已。” 看到这里,我真想哭!与我们的美好青春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和歌曲竟无一不是歌功颂德的御用品! 我也看了前面的评论部分。对傅国涌的评论我不敢苟同,不是因为这部小说,而是因为他对同时期其他作家的评论有失公道。 我认为作家写书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思想型的,好像胡发云的几部作品,如焉,以及过去的“老海失踪”、“死于合唱”(这两部我以前都看过);也可以是纯粹的讲故事,以故事本身来揭示和启示生活的本质,比如毕飞宇的“玉米”、“平原”,比如余华的“活着”……把故事讲好了,在掩卷之余能够引人思考,这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位评论者不见得要大家一蜂窝地都像胡发云这样写类似的思想型小说吧?果真如此的话,那又是另一个悲剧了。

常浩德:去网上找了这本书来浏览了一遍。总体感觉4个字:令人失望。 一本书写的这样空空荡荡,恐怕也只有中国大陆的作家才能做到。 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抑或不知所云,抑或难以明言。不能写而且不敢写,却又要写。结果只能如此。我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