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和水果罐头
文章来源: 明亮2007-06-10 19:10:34

久居海外的人,脱离了母语的环境,就像那些水果罐头,虽然罐头铁壳上也贴着好看的画,把水果们画得红艳欲滴水灵灵的,可那是封存时刻的写照。在防腐剂里泡久了,倒是可以无限期的储存着,以便在以后的任何需要的时候打开,虽然没有那份新摘水果的鲜活水灵芬芳,好歹也分得出荔枝是荔枝,蜜桃是蜜桃。可是即便当初这些水果是怎样轻盈如花瓣,滑如凝脂,最后喀嚓一下掉进了这个黑暗的铁盒子,举目没有了语言生长的阳光雨露风霜雪雨,就也没了那份鲜活,最好的也就是保持了原来的味道。

 

每次回国,也许是时间短,总觉的很累很累。比在这里上班还累。可其实回国是休假啊,应该是特别享受特别轻松的。享受是有,可要是寻求那种全身心的放松,那种污浊之气排尽而身体精神重新焕然一新,神清气爽,我是从来没有体会到。

 

因为一回国,就被熟悉的母语语境,密不透风的进攻包围。在任何地方,自己浑身上下都不由自主的张开毛孔,吸收聆听着每一句乡音。里面的节奏,里面的情感,里面的信息,从出租车司机和你不停的聊天里面,从他们听的广播交通台里面,从街上的大幅广告里面,从开电梯的大妈嘴里面,从超市里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叫卖里面,从饭馆傍边邻桌的祝酒辞和闲谈里面。。。。。。。你随便走到哪里,都是那些从小听惯了的语境,无比熟悉的能够触动你神经的母语。

 

真的别小看了这个语言的语境。很多人在他乡无比寂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断了这个语言环境。虽然我们也会英文,也看得懂那些电视电影,也终于听他们讲的笑话,随时而不是慢半拍的哈哈大笑了。可意识深处,多年母语的一触即发的感悟,那种感情艺术的即时对照和细微的反应,对于半路出家的我们,总是雾里看花的隔着一层。

 

所以,觉得回国热闹,亲切。这里,格外冷清。其实,打开电视,国外的节目非常多,质量也是上乘。书店里的杂志,满满的一架子,任何一种类别至少有四到五本这样的杂志任人挑选。更不用说网络的庞大信息,足够把人砸晕的。可惜,这些我不熟悉的,不是母语的发音和信息,对于我就如同清风拂面,我那样自然的给过滤掉了,在心上留下的痕迹是那么轻。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每次随便翻翻国内网站的博客,那些短信笑话,内容不评判了,单说语言,那语言的鲜活顺着沸腾的生活就灌进来,无比的自然流畅。看久居国外的人写的文章,比如我博客有些文章,根本就是中学生作文。是的,我们的语言就封存在那个层面,再没有环境土壤能让我们水乳交融的倾注我们对母语的热爱。好多人沉溺网络,真真是需要这样一个哪怕是不出声的母语环境。在那里,我们至少可以交流,我们可以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懂。

 

幸的是,虽然语言是不可少的,而真正思想的成长,倒也无需多余的语言来霸占。出家的和尚,看着山林,一下一下的撞着钟。钟声悠扬回荡山谷,倦鸟归林,夕阳西下。那样的智慧,是不用说出来,要用心来体会的。由此,国外旅居的人,和国内比,虽然语言上是封存的水果罐头,但很多却真切的由寂寞中领悟了确实的人生。更何况,没有了语言,我们会更关注音乐,关注自然景物,潜移默化中,我们吸收了更多更丰富的营养。

 

回国时候,经常出去旅游。最后悔的是觉得没有学会一门方言。每到一个地方,看见当地人用他们铿锵有力或是呢喃软语讲话时,我就觉得普通话非常乏味,如同背景里面的白噪声,没有特色没有力气。我羡慕那些当地人,讲着自己的家乡话,那样激情充沛没有顾忌的嬉笑怒骂,是多么舒畅自由和轻松。我只好呆呆的看着,无缘享受。

 

我回北京,出租司机问我是哪里人,他猜半天猜不到,我告诉他我是北京长大的,北京人。他一个劲儿的摇头:你说话一点儿都不象北京人。我悲哀,也许我的母语已经摇身一变,混杂了台湾新闻里的国语,港剧里面的广东话,还有我们这里华人的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连原汁原味都没有存好。我到底还不如那个水果罐头了。

PS.这篇关于母语,是看到今年高考作文题想起来的。其他我已经不会写也没有太多感触了,这个母语一下让我浮想连篇的。呵呵。说得不对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