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文章来源: 明亮2006-06-30 13:27:19

pic

随手翻书,看见一幅画。是【元】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
崇山峻岭,飞瀑流泉,丹柯碧树。画出了文人对理想隐居环境的向往。这葛稚川是晋代著名道士,带上全家,移居到罗浮山炼丹修道。画是好看。有意思的,是王蒙。

王蒙,中年时做过元代的四品官吏,未几隐居黄鹤山,20多年,过着芒鞋竹杖,卧青山而望白云的悠闲的隐居生活。明朝建立,王蒙不甘寂寞,花甲之年下山出任泰安知州,后因株连,遭逮捕,死于狱中。

隐居离市,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不问政治,无人间烦恼,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逃避现实的一种理想境界。隐,是理想与现实剧烈冲突而无出路时,自然的向往。是想通过对自然的靠近,远离人群,而达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个体的苦苦挣扎,看不到有云开的一天,而搬个家,让自己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相对容易的多。诗人会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隐居离市,真能得到这真意吗?

王蒙,20多年隐居黄鹤山,我以为,他善丹青,寄情山水,早会忘掉了这尘世的嘈杂。可他没有,年逾花甲,竞出山。他死于狱中的时候,有没有后悔呢?

没半法吧,有些东西,好象是忘掉了。实际上,只是暂时的睡了。我们敷衍着自己,看,这青山绿水,这飞鸟白云,人生还要求什么呢?可如果,有远方的召唤,我们还都能继续在山上待着吗?不会怀念那人群社会世俗的烦恼,快乐而动心吗?

是,市中喧嚣,俗气。可那是真实的,有活力的,也是自然的。心的平静,不能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能在市中,大智若愚、淡然处之,心能出世又入世。不远离生活,而找到真意,是大隐。要做不到,那就挑好的地方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