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成为国学大师
文章来源: 两只黄鹂2006-12-23 15:09:27
鲁迅成为国学大师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因为对这样的事情不是很感兴趣,看了也就过去了。

但是最近有一位朋友提到这件事,并且问我鲁迅该不该成为国学大师。 我这才恍然大悟,鲁迅成为国学大师还是颇有争议的。

我认为鲁迅成为国学大师是理所当然的事。当时我看到的消息说,红学家冯其庸成为了人民大学的国学院院长,大概为了扩大国学的影响力,在网上组织了新国学大师的评选活动。经过网友评选,鲁迅等一批人成为了新的国学大师。

我没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更没觉得鲁迅成为国学大师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 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这件事情居然还有争议。 我朋友提到这个问题以后,我颇出神了一小会,才觉得其中的奥秘。

在我看来,在鲁迅同时代的人之中,或者比他早或者晚20、30时年的人之中,有不少人比鲁迅更当得起革命家的称号,譬如陈独秀李大钊之流;有不少人比鲁迅更当得起思想家的称号,譬如梁启超胡适之流;有不少人比鲁迅更当得起文学家的称号,譬如沈从文巴金老舍之流。但是真正称得起国学大师的人,恐怕还是鲁迅。

毛泽东说:“鲁迅是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历来大家把这三个称号是分开来理解的--大概是章句研究成为习惯的缘故--我觉得有所偏颇。毛泽东把这三个称号加起来戴到鲁迅一个人头上,说明这三个称号不过是一顶帽子。这顶帽子要我来说,就是指国学大师。

鲁迅成为国学大师本没有可以值得争议的地方,鲁迅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这顶帽子是毛泽东给的。

一句话,毛泽东让鲁迅在身后遭到了更大的非议。

鲁迅生前有论战,但是当时谁没有卷入论战?鲁迅后来被当作旗帜是因为毛泽东的缘故。毛泽东对鲁迅的肯定,基本就把鲁迅拖进了一个战壕,同时也让鲁迅的论战的对手找到了靶子。

这是其一。

毛泽东给鲁迅带来的争议还在于中国后来的政治风云。毛泽东给鲁迅的帽子太高,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去要把这个帽子摘下来玩弄一番。 我上面说过,毛泽东的三个称号其实应该是合而为一的帽子,但是大家都喜欢把它拆开来看看:它的里子够不够柔软舒服,它的外面够不够美观大方,它的高度是不是恰如其分。。。本来这样一顶帽子是给鲁迅定做的,只要鲁迅的脑袋戴着舒服就算可以了;但是大家喜欢用自己的脑袋来检验这顶帽子是否合适,我想没有争议是不可能的。

这是其二。

毛泽东给鲁迅这顶高帽子的时候,鲁迅已经死了。鲁迅没有得到半点好处,鲁迅的子孙也没有得到好处,甚至颇有负面影响。

很多人说中国大陆把某些人打成了坏分子怎么怎么不对,但是鲁迅至今在台湾还是禁区又说明什么?至少说明,鲁迅是被当作敌人来看待的,这种敌人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论战带来的不痛快,而是一种政治对手的审判。因为这个原因,鲁迅的孩子甚至不敢说鲁迅的好话,惟恐因此就沦落成了敌人,这样的事情又说明什么?

鲁迅要是没死,凭着毛泽东对他的肯定,说不定也能混上一个科学院院长的职务。 鲁迅因此可以一门心思地做学问,凭着鲁迅对年轻人的热忱,说不定可以给不少人带来很大的好处。他们肯定也会说鲁迅的好话,大概我们现在也不会光听见鲁迅的坏脾气了。

但是鲁迅毕竟死了,毛泽东给他的帽子除了让人眼红以外居然不能给后人带来一点实质性的好处,这怎么能使鲁迅让人不满呢?

这是其三。

那么鲁迅到底算不算国学大师呢?鲁迅那个时代,胡适提倡“少谈主义,多研究问题”,梁启超号召用小说改造中国人的人性。在这两个方面,鲁迅是其中的佼佼者。鲁迅不但对旧小说进行了研究,并且研究出了问题,更难得是他在研究出问题以后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鲁迅的小说,无论是《呐喊》还是《彷徨》还是《故事新编》,无一不是他对旧文化问题思考后的作文,而他研究的《中国小说史略》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论据充实,观点新颖,可以说是开创性的文章。

我知道现在的人喜欢照鲁迅文章的缺点,我只举同时代胡适的例子来加以辩驳:胡适又有多少文章值得推崇?胡适编了一本思想史,结果出了上以后就没有下,恐怕怎么说也算不得做学问踏实严谨吧?无论从文章的量还是质,甚至是影响力,胡适都不如鲁迅。 胡适至多是思想家,他没有把他的想法付之于行动。

至于小说能不能算是国学,那是另外的话题了。我知道以前的大儒是看不起小说的,但是他们的东西未必有小说的影响力大。

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对于国故的整理超出了单纯的考证,他对于同时代的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后来的人有着很大的启迪。鲁迅用研究问题的办法研究国学,发展国学,这是鲁迅对国学和国学研究最大的贡献。如果鲁迅不算国学大师,那么我们的国学大概也真的不值得研究了。

所以对我来说,鲁迅成不成国学大师对他来说本无区别,倒是对国学的影响颇大,成为国学的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