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兰河传》和韩、方之间 (上)
文章来源: 虔谦2012-03-10 08:53:54


萧红属于那种感动中国的作家。萧红之所以感动中国,除了她当之无愧的女作家的敏感和才华之外,更在于她 31 年人生的艰辛、挣扎和追寻,在于她对故乡人文乃至地上生灵的体恤、关爱和悲怜。

这阵读萧红,感受着她笔下那一个个苦难的人们,其中也包括萧红自己。读着读着,我就在想,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比起萧红和她那个时代的人们来,真是幸福太多。从物质上说,我们有电脑、手机、影视、网路 …… 从精神上说,我们有自由平等: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 生活于他们是重负,于我们却几乎是奢侈了。

突一转念,实不尽然,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苦难和挣扎。

近期有个方韩事件。

韩寒是谁?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一匹黑驹。不知从哪天起,一派窒息里刮来一股强劲的清新的风。没人敢说的话一个叫韩寒的后生敢说。他针砭时政时世,对许多事物都有不同于传统,也就是不同凡响的看法。韩寒迅速成了中国年青一代的偶像。那些崇拜韩寒的人们中其实还有不那么年轻的人,他们喜欢韩寒因为韩寒大胆说出了他们心里想但是不敢说的话。韩寒语录被整理了出来。韩寒博客随便一句话都是百万点击。韩寒几乎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英雄,成了千百万不平之心的代言人,成了挑战现存体制,倡导民主的一面旗帜。 2009 年韩寒当选《亚洲周刊》风云人物; 2010 年韩寒名列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 100 人。 2012 年韩寒博客的最新一贴是:《让一部分人先选起来》。

方舟子是谁?一个强力干预现实的科普作家。我最早认识方舟子是因为他的反基督立场。近年来,方舟子给自己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使命:打假。在他的历次打假名单中有:中医、某些保健专家、某些医生、某些学者 …… 方舟子单枪匹马,树敌过众,挑战的对象中或涉及能量不小的利益集团,方也因此逢凶,险些丧命。也许诗人血液里都有一份理想主义基因。方舟子曾经是北岛顾城的敬仰者,自己也曾经写过相当激情的诗句。历尽险阻痴心不改,去年岁末起,一个偶然的契机,方舟子将目标对准了粉丝如汪洋大海的韩寒。就是说,韩粉一人一口痰就足以把方淹死。

事件初发不久后我略微读了读《三重门》,没觉得它有多好,或者说多难写以致需要代笔。也因此我不能跟着喊韩寒有代笔。但是我看到,经过了网上双方的电视采访,韩寒在镜头前的表现,方舟子的各项论证,乃至近期公开出来的一个韩寒录像 …… 即使不明言韩寒代笔,韩寒曾经的酷形象已经有捉襟见肘的窘态。

前不久,不知是在韩的博客评论里,还是在方的微博评论里,我读到了一则留言,大意是:要是韩寒倒了,谁还替我们去说话?不管是在韩、方哪一方的空间里,都很难找得到那则留言了,因为双方的评论都是浩如烟海。于是我用谷歌搜索,我搜索到了许多类似的词条。我还看到有人说:韩寒要是倒了,我们还信什么?

“我们还信什么” …… 我突然的一阵心痛和心酸。《呼兰河传》和方韩这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两件事在我心海里碰在了一起,我的心底响起了一句话:

我的苦难的民族!


萧红在小说《呼兰河传》里触及到了她故乡的男女老少们默默无闻、自生自灭的人生,描写到他们在生命意识上的苍白和麻木。她写道:


回到城中的家里,又得照旧的过着日子,一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从早晨到晚上忙了个不休。夜里疲乏之极,躺在炕上就睡了。在夜梦中并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地就都这样地过去了。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 “ 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 ”                  
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 “ 人死了就完了。 ”



对近、现代中国的农村乡镇有所了解的人读了萧红这一段应该都会有共鸣。因为这种生命意识的苍白和麻木,不仅仅存在于萧红的故乡,中国最冷的省份哈尔滨,它也广泛存在于近代乃至现代中国的农村乡镇。很少在中国近现代作家笔下的,还有中国都市族和知识层的生命苍白和麻木。

人类生命意识的丰满在于灵命意识,也即宗教信仰。虽然宗教信仰的重心在于死后灵命的延续,但是这不是全部。宗教信仰中的基督信仰在现世提供给人们感动、爱、使命和意义感、力量和奋发。另外,基督信仰里,除了信仰崇拜神,一切的偶像崇拜和偶像信仰都在摒弃之列。(文章下待续)


我读毕淑敏的小说
悲悯致远,点评阿麦诗
我和X 魔搏斗了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