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和保健的区别于联系
文章来源: MayHappeninBabe2006-06-05 22:14:51

随着有关健康的科学的发展,“有病去看医生,没病别乱吃药”的信条在渐渐老化,因为我们对疾病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疾病有外在因素引起的,如结核菌能引起各种结核病,这种疾病容易对付,去除感染,抗菌大致就控制了。还有一些病是内因引起的,如变态反应性疾病——红斑狼疮。简单地说,这类病是自己的免疫系统出了故障,自家不认自家人。免疫系统本来是防护自己,杀灭外来入侵者的自然屏障,它首先要把入侵者识别出来,但是,由于某些故障,它不认自家人的时候,对自身的细胞开火。这类疾病要难对付得多,目前我们对其中的一些还束手无策。以上由内因、外因所致的两类疾病都成为“病”,因为病人体内发生着健康人体内不发生的病理代谢。这些疾病要“治”——治病的过程是将其病理代谢去除,将代谢转化成生理代谢的过程。

 

然而,目前人类的第一杀手却是心血管疾病,这类病不是外因来的,与其说是内因来的,不如说是遗传、生活习惯和衰老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来的。心血管疾病的病理代谢离健康人的生理代谢不远,像动脉硬化几乎是伴随着年龄增长的一个症状。对付心血管疾病,即使治疗,也要隔一段时间就治一次,这种不停的和症状斗争,和维持一个理想的体重的过程十分相似。所以,不如说是对它进行“防病”和“养病”。这里就引出来“保健”的意义来了。保健不是将病理代谢转化成生理代谢,而是将疾病风险高的生理代谢平衡点,推到另一个更健康的代谢平衡点上去。发挥每个细胞的代谢潜力,让它们工作得更有效率,也活到他们的极限寿命上去。过去的医生管治病,没病就不需要医生。然而现在的医生不仅要给有病的人治病,没病的人要给他们做健康评估,看看他们离疾病多远。对常见病要预防。对无法去根儿的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要指导患者如何带着疾病,过离健康生活不远的生活。

 

这种保健是怎么达到的?生活指导、饮食指导、保健品指导。很多人觉得看医生,让他们评估一下健康状况很有必要,但是不相信吃保健药是个好主意。这好比你只要个诊断,不要治疗一样。诊断不能促进健康,治疗才能。医生也是人,不是神仙,他不能看你一眼,摸你一把就让你健康,不通过技术手段干涉代谢,医生给你的评估有啥意义呢?有人认为药疗不如食疗,保健药大多是从可食物里提炼出来的,因而可谓“精食”。现代的生物提取技术能控制分子的大小,这使保健药的功效远远超过了过去中药锅里熬出的汤药,质量也稳定多了。如果你家的铁锅里能炒出来保健丹药,还要那么多从事生物制剂的科研人员干啥呢?

 

前几天还有人和我回帖,说把健康食品做成美食是最好的出路,这天真的想法多可爱!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多少家庭主妇在尝试做让自己健康美丽的美食?如果这还不够,中国历史上曾有多少住在名山里炼丹的出家人?如果这能和现代营养学,生物提炼技术支持下的保健药相比的话,全世界想健康长寿的人们不都上中国人那儿买药方去了?还花那么多人力物力研究医学,药学,营养学,生物提炼技术……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