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
文章来源: 林贝卡2008-01-26 06:44:06

 
 
 

 
 
 

大提琴: 沉思 作曲:马斯奈 演奏:马友友

儒勒·马斯奈 (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1890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代表作品为歌剧《泰伊思》,其幕间曲《沉思》流传极广。

马斯奈《沉思》,原曲为马斯奈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

歌剧《泰伊思》作于1894年,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这一优美的旋律,除用做间奏外,在剧中也经常出现,以提高剧中气氛。

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

马友友堪称当今世界最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大师,他高大俊朗,温文尔雅,总是面带微笑,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欧美有一句流行语:“早安!马友友;晚安!罗斯特罗波维奇。”这颇能说明马友友与卡萨尔斯和罗斯特罗波维奇已形成大提琴演奏家前后三代的顶级人物。

马友友虽然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却从未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过。他生在法国、长在美国。马友友一出生就受到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父亲是小提琴家兼作曲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一名歌唱家。马友友3岁随父亲练琴,5岁在巴黎大学首次举办演奏会便一举成名。7岁那年,他随家人移居美国,后进入朱丽亚音乐学院,师从杰出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

马友友说:“我们活着的原因,就是要给下一代希望。当我们的生命完结时,要把经验留给年轻人,以利于年轻人去创造他们的社会、他们的生活。所以,我在音乐里面永远是强调认同,要寻找音乐的根。” (摘自网络)

林贝卡 2008 冬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