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人对爱情的最大误解
文章来源: 知熠2005-06-17 10:28:49

 

作者:郭知熠

 

 

 

前几天与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说我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哗众取宠。其实,他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你看,郭知熠先生一会儿研究什么《超级厚黑学》,一会儿又来揭开爱情女神的神秘“面纱”。女神的“面纱”也是随便能揭的吗?确实有点哗众取宠之嫌。

 

如果我这位朋友再读到本章的题目,一定会大叫:“郭知熠又来了”。

 

读者诸君,以上的闲聊是为了赶走你的瞌睡虫。你现在是不是感到轻松了一些?我们还是书归正传。

 

世人对爱情的最大误解,在郭知熠先生看来,是世人对爱情纯洁性的苛求。笔者曾写过一篇即兴文章,放在我的个人博客里。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论纯洁爱情之虚妄》。在那里笔者讨论了为什么完全纯洁的爱情是不存在的。我们再来更进一步地深化这个主题。

 

一般人都有关于爱情的一个很牢固的观念,我们暂时不管这个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观念就是爱情是无比纯洁的,是和世俗的条件毫无关联的。笔者最近曾在因特网上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谈到他在一家外企工作,有很丰厚的收入。他这个人生活很糜烂,却对恋爱对象要求甚严,其中一条就是要对方爱他,而不是爱上他的某种世俗的条件。在与一个他感到很满意的女孩子见面后,为了不让对方是为了钱而嫁给他,他故意地告诉对方他的薪水收入,而这个数字只有他实际收入的几分之一。看到对方失望的神色后,这位先生感到非常地得意,非常自豪,同时也非常庆幸,他又终于摆脱了一个看上他钱财的女人。

 

读者诸君,你对此有何感想?你是否觉得这位先生做了一件极其聪明的事呢?他是那样的聪明和自豪,值得把他的经验写出来向世人炫耀。笔者不想在这一节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回到这个讨论上来。当我们提出并考察了爱情的渗透理论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把爱情的纯洁性推到极致的应该算英国著名诗人勃朗宁夫人了。勃朗宁夫人对勃朗宁的爱情和关怀极端感激,爱情的力量改变了她的生活。勃朗宁夫人害怕这种爱会有一天消失,于是写下了一首诗来表达这种担忧。我还是在这里把全文抄录下来:

 

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

只是为了爱才爱我,别这么讲

我爱她,为了她的一笑,她的模样

她柔语的声气,为了她这感触

正好合我的心意,那天里,的确

给我带来满怀的喜悦和舒畅

亲爱的,这些好处都不能持常

会因你而变,而这样唱出的爱曲

也将这样哑寂,也别爱我因为你

又怜又惜地给我揩干了泪腮

一个人会忘了哭泣,当她久受你

温柔的慰安却因此失了你的爱

爱我,请只是为了那爱的意念

那你就能继续地爱,爱我如深海

 

勃朗宁夫人的这首诗写得真美。郭知熠先生也写过诗,但实在是水平有限,从来没有写得这么美。本来这是诗人的夸张,我是无法在这个充满哲理性的讨论中加以任何指责的。不过,这种要求纯洁性的观念,这种要求“为爱而爱”的理念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我必须在这里打破这种神话,否则,我后面的讨论将无法继续下去。

 

人们真的能够为爱而爱吗?他们能够仅仅是为了那爱的意念,永远地爱下去吗?他(她)们难道不要考虑甚至可以完全不顾对方的一些尘世品质吗?让我们来进一步地加以考察。

 

我们很多人都把少年时的爱情看着是最纯洁的爱情,特别是我们对爱的憧憬。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最纯洁的爱情。我们会发现,即使是这个公认的最纯洁的爱,其实也逃不脱尘世品质的肆意污染。

 

在我们少年时对爱情的白日梦式的企盼中,男孩子都企望找到一位无比温柔无比漂亮的千金公主,女孩子自然是企盼一位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可是,在这种人人称道,看起来似乎是无比纯洁的爱情渴望中,你是否仍然可以看出其中所隐藏着的尘世沙砾?至少笔者认为如此。

 

在一个女孩子的白日梦中,要求对方是王子,而且还是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难道不含有尘世的品质吗?英俊潇洒,是一个人身体的自然品质。当然,也许还要加上高大二字。据说,现在的女孩子对方没有一米八不嫁。王子,一定表示年青,没有哪个女孩子在白日梦中企盼嫁给一个国王,因为他可能太老了。当然,王子也表示权势和金钱。没有哪个女子在白日梦中愿意嫁给一个乞丐,即使他拥有真正的年轻和英俊。

 

再来看看男孩子的白日梦。我们说过,男孩子都希望找到一位漂亮和温柔的公主。漂亮是对方的身体,属于人的自然品质。温柔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脾气,是一种介乎于自然品质和社会品质之间的东西。公主一般是高贵的,而高贵和仪态大方是人的社会品质的一种体现形式。自然,公主还会是有钱有势的,那自然属于社会品质。

 

由此,我们看到,在哪怕看起来是最纯洁的爱情想象中,都充满了世俗的品质和特征。而且这种世俗的成分绝不是轻飘飘的,而是极其浓厚的。世界上温柔漂亮的公主和英俊潇洒的王子,他们都是世俗的顶峰。我们还能向世界宣布爱情是纯洁的,是毫无瑕疵的吗?我们还能说我们爱上一个人仅仅是为爱而爱吗?

 

其实,“爱情是为爱而爱的”这个命题本身就充满了矛盾。这一点笔者曾在《论纯洁爱情之虚妄》中指出过,在这里摘录如下:

 

“在我看来,情人们的这种意愿是空设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纯洁的爱情, 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假如你爱上了一个人,你说你仅仅凭你爱的意念在疯狂地

爱着他,我们设问:你的爱的意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绝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必定是对方的某些品质使你觉得很美好,很令你向往,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你会在这万千异性中独独地选择了他而不是别人。因此,你的爱情的产生必定是因为对方的某些尘世的品质吸引了你。”

 

上面的论证基于两点逻辑上的理由:一是爱情是有原因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你要“为爱而爱”实质上就是要求无缘无故的爱。一是爱情是选择的结果,因为你看上了这一个而不是其它的别的什么人,这是基于你的选择。而选择是有条件的,我们将在后面的讨论中考察爱情选择的一些具体的条件,并研究产生这种条件的根源以及为什么是这些条件而不是其它的条件等等有趣的问题。

 

因此,爱情绝不象一般人所想象的一样,是为了爱而爱的。爱情是有条件的爱情。可是,如果爱情是有条件的,勃朗宁夫人的担忧就应该是有道理的了。勃朗宁夫人说,“别这么讲,我爱她,为了她的一笑,她的模样,她柔语的声气,为了她这感触,正好合我的心意,那天里,的确给我带来满怀的喜悦和舒畅”。确实,这些东西都不能长久。一个人的“一笑”,一个人“说话的声气”,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当前“感触”,甚至一个人的“模样”,都是会变的。可是,我们却需要爱情永恒不变。我们应该说,勃朗宁夫人在这里提出了如何保持恋人之间的永恒爱情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笔者坦承,非常不幸的是,郭知熠先生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保持爱情常青的灵丹妙药,也非常怀疑我们能够有一天找到这样的灵丹妙药。倘若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灵丹妙药”,世界上就再也不会有恋人反目了。难道这是可能的吗?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完全依赖于如此之“灵丹妙药”的寻找是不切实际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作更详尽的讨论。

 

我们来看看勃朗宁夫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勃朗宁夫人为了让爱情不“变质”,为了让爱情常青,她想出了什么办法呢?她希望对方为爱而爱,为了爱的意念爱下去。她推论说,她的长相,她的品质,她的态度,这些都是可变的。如果爱上了这些东西,爱情就是可变的了。而只有爱上不能变化的东西,而不能变化的东西就是“爱的意念”,爱情才是不变的。这个推理很有意思。

 

显然,勃朗宁夫人提出的方案并不能解决问题。正如我们在前面论证过的,一个人不可能为爱而爱,爱也不可能不与对方的条件相连。否则,他(她)可以爱上任何一个人,只要这个人是一个异性就够了。这个说法讲不通。因为可以和任何人相关的不仅不可能是爱情,哪怕友情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爱情的产生永远是有条件的,只是这些条件对于不同的人不尽相同而已。有些人的条件是软条件,有些人的条件是硬条件;有些人的条件偏向浪漫,有些人的条件趋于世俗;有些人注重暂时的条件,有些人注重长久的条件。不一而足。

 

读者诸君,当你读到这里,也许你会发问,既然爱情的产生是基于爱情对象的一些尘世的品质和条件,我们该如何解释爱情的疯狂呢?因为看起来爱情的疯狂好象来源于天国,不象来源于俗世。我们该怎样来解释恋爱中的人们所拥有的对爱情神圣般的感觉呢?一句话,我们怎样来解释爱情既是基于尘世的品质而又超出尘世的品质呢?

 

我们需要在随后的讨论中考察爱情产生的群体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建立关于爱情的所谓渗透理论。这个理论有一些不同的渗透形式。在笔者看来,这些渗透形式将能够解释爱情产生的很多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