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的巴洛克之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

打印 (被阅读 次)

对立陶宛最初的印象,来自篮球比赛。在NBA职业球员还不能参加奥运会世锦赛的年代,称霸世界篮坛的是苏联队,队里的大部分主力都来自立陶宛。到了美国以后,居住的城市有一些立陶宛的移民,打排球的时候,遇到过几个,身体素质确实是杠杠的。对立陶宛,所知仅限于此,直到2017年去了维尔纽斯,才对这个波罗的海国家增添了一些感性认识和了解。

最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地理位置。在通常意义上的区域划分下,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立陶宛,肯定不属于中欧。可是按照地图的方位,欧洲的地理中心位于北纬 54°54′、东经 25°19′,地点就在如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其次是那里浓烈的宗教气氛,维尔纽斯教堂林立,即使走在大街上,也经常看到虔诚的教徒对着教堂的方向划十字祈祷,很难相信这里曾经被无神论的共产党政权统治过半个世纪。在欧洲国家里,立陶宛的历史不算长,但是曾经一度是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维尔纽斯的老城区,有着精美的巴洛克建筑,规模在欧洲也是屈指可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坎坷的历史 ——

立陶宛人属于印欧语系的一个部族,很早便来到波罗的海一带定居,当初是一些原始部落,先后被北欧的维京海盗,丹麦,以及东方的基辅罗斯统治。十三世纪,在部族首领明道加斯(Mindaugas)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1253年7月6日,明道加斯正式加冕为立陶宛国王,标志着立陶宛国家的正式建立。明道加斯是立陶宛历史上唯一一位国王,他死后,继任的历代统治者都只是号称立陶宛大公。十四世纪,立陶宛已经在维尔纽斯建起了最初的城堡。

1. 十四世纪维尔纽斯城堡的遗址 —— 维尔纽斯大公府/立陶宛历史博物馆。

1386年,当时的立陶宛大公约盖拉(Jogaila)和波兰女王雅德维加(Jadwiga)联姻,二人共治。约盖拉为此皈依了基督教,加冕波兰国王,称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Wladyslaw II Jagiello),开创了波兰历史上的雅盖隆王朝。这桩婚姻,促成了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也给立陶宛带来了基督教。当上波兰国王的雅盖沃,逐渐失去了对立陶宛的控制,最后不得不被迫将立陶宛大公的位子让给了他的堂兄弟维陶塔斯。

维陶塔斯(Vytautus the Great),1350年出生于立陶宛的特拉凯城堡,1392年任立陶宛大公,虽然名义上臣属于堂兄弟波兰国王雅盖沃,实际上在立陶宛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在他在位的将近40年间,维陶塔斯击败了周边的条顿骑士团、金帐汗国等强敌,将立陶宛的国土扩展到了极致,北起波罗的海,南到黑海,包括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大部分,以及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是当时欧洲领土面积最大国家。由于他的丰功伟绩,维陶塔斯成为立陶宛历史上最著名的统治者和名族英雄,被誉为“大帝”。

2. 维陶塔斯“大帝”雕像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3. 立陶宛历史疆域图(网络图片)。

这一时期,立陶宛在北方主要的敌人是条顿骑士团。这支日耳曼人的骑士团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成立于中东的阿卡,十字军东征失败以后撤回欧洲,在教皇的许可下占据了普鲁士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地区。条顿骑士团的扩张,是促成波兰立陶宛两国联盟的一个重要原因。1410年,在今天的波兰境内的格伦瓦尔德爆发了一场中世纪著名的大战——格伦瓦尔德之战(Battle of Grunwald)。对阵条顿骑士团的是波兰和立陶宛联军,分别由雅盖沃和维陶塔斯统帅。战役最终以联军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条顿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对两国的领土构成威胁。这一战是波兰和立陶宛两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的一次辉煌胜利,在两国都被广泛的庆祝纪念,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反映的就是这场战役。
 
4. 格伦瓦尔德之战的战场模型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维陶塔斯去世后,立陶宛贵族希望脱离波兰,但是由于东方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不得不与波兰维持着关系,抱团取暖。两国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维持了将近两百年,到了雅盖隆王朝的末代国王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Sigismund II August),虽然结婚三次但是都没有留下子嗣。1569年,在波兰的卢布林举行的贵族议会上商讨,决定将波兰和立陶宛正式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史称卢布林联合(Union of Lublin)。联邦的最高统治者为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由贵族议会选举产生。
 
1572年,齐格蒙特二世去世。次年,议会选举法国的王子安茹公爵亨利为波兰国王。亨利本来对这个波兰的王位没什么兴趣,只是因为继承法国王位的希望渺茫,才勉强答应。没曾想几个月后,他的哥哥法王查理九世突然病故,没有子嗣,一下子成了第一继承人的亨利马上放弃了这个本来就看不上的波兰王位,回法国即位去了。议会只得重新选举,新的国王和立陶宛大公是齐格蒙特二世的妹夫,特兰斯瓦尼亚的匈牙利贵族斯特凡·巴托里(Stephen Báthory)。巴托里是继维陶塔斯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的时期被称为波兰-立陶宛贵族民主制的黄金时期,对内巩固王权,改革司法,对外击败俄土等强敌,收复失地。他还创建了立陶宛的第一所大学维尔纽斯学院——维尔纽斯大学的前身。
 
5. 油画《斯特凡·巴托里被贵族选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历史上存在了两百多年,十八世纪末,遭到强邻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的先后三次瓜分,1795年,最后一任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Stanislaw August Poniatowski)被迫退位,不得不去圣彼得堡投靠他的旧情人叶卡捷琳娜二世,领取养老金度日,并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死去。
 
6. 末代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之后,立陶宛被沙皇俄国统治了123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得以复国。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议会在这座“签字宫”(House of Signature)的建筑里签署了立陶宛独立法案,标志着立陶宛国家的重生。这一天成为立陶宛的独立日。
 
7. 签字宫”。
 
 
1939年,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出兵进占立陶宛。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一度被德军攻占,到二战结束,被苏联正式吞并,成为加盟共和国之一。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有两百万人民涌上街头,手牵着手,排成一条长长的人链,从维尔纽斯经里加一直排到塔林,震惊了世界。几个月后,1990年3月11日,在苏联正式解体前夕,立陶宛终于重获自由,成为第一个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
 
 
—— 虔诚的信仰 ——
 
在维尔纽斯老城区,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地的宗教气氛。那里有几十座教堂,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汇聚一方,不愧为“北方的耶路撒冷”。维尔纽斯的“黎明门”(Gate of Dawn)是进入老城区的门户,这座建于十六世纪的要塞,是维尔纽斯老城城墙九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门洞的上层有一座小教堂圣母教堂(Chapel of Our Lady),教堂虽小,在维尔纽斯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地位却最为崇高。教堂里供奉着一幅圣母玛利亚的镶金圣像,是全立陶宛最神圣的圣物。我们注意到许多当地人从黎明门下经过的时候,都会停下来,朝着教堂的圣像划十字,默默祈祷一番才离去。
 
8. “黎明门”的圣母教堂。
 
 
我们本想到教堂里瞻仰一下圣像,来到入口才发现里面空间非常狭小,而且挤满了晨祷的信徒。尽管语言不通,有位友好的教徒还是用手势示意我们可以进去。看到信徒们祷告的虔诚,我们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他们,在门口静静地站了一会儿,便离开了。
 
9. 隔着窗子看到的圣像。
 
 
10. 走进这座东正教堂Cathedral of the Theotokos,看到透过窗子射进来的一道道光柱,一下子被那种祥和肃穆的气氛感染了。
 
 
11. 教士在主持宗教仪式。
 
 
12. 东正教堂内部。
 
 
13. 东正教堂内部。
 
 
14. 这两座精美的哥特式教堂分别是:左边的圣安教堂(Church of St. Anne),右边的圣弗朗西斯和圣伯纳德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 and Bernard)。最右边的是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Adam Mickiewicz)的雕像。
 
 
15. 密茨凯维支雕像旁的小广场上陈列着六块石刻浮雕,雕刻的是密茨凯维支的史诗《先人祭》(Dziady)中的篇章。
 
 
16. 圣安教堂建成于1500年,曾被拿破仑赞为“最美的教堂”,甚至想把它带回法国。
 
 
17. 圣弗朗西斯和圣伯纳德教堂内部:圣弗洛林小教堂(St. Florian Chapel)中供奉的十五世纪基督受难像是立陶宛中世纪木雕艺术的典范。
 
 
18.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维尔纽斯主教座堂前的广场上,身穿民族服装的当地人在演出立陶宛的民歌。
 
 
19. 视频。

 
—— 精美的建筑 ——
 
维尔纽斯的老城,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等,最主要的是流行于17-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其华美的建筑特色,被称为“维尔纽斯巴洛克风格”。
 
20. 圣三一修道院的巴西里门(Basilian Gate)是维尔纽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典范之一,由维尔纽斯最著名的建筑大师Johann Christoph Glaubitz设计。
 
 
21. 圣灵教堂(Dominican 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内部的精美装饰。
 
 
22. 圣特蕾萨教堂(Church of St. Theresa)粉红色的天顶壁画。
 
 
23. 位于维尔纽斯大学校园内的圣约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s)也是Glaubitz的设计
 
 
24. 圣约翰教堂装饰精美的祭坛。
 
 
25. 登上圣约翰教堂的钟楼,俯瞰维尔纽斯。
 
 
—— 古老的大学 ——
 
维尔纽斯大学的前身维尔纽斯学院,由斯特凡·巴托里于1579年创立,是波罗的海国家最古老的大学。这里不仅是儒雅的学府,校园本身共有13个院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非常精美,是建筑和艺术爱好者的必到之处,游客可以买票进去参观。
 
26. 悠长的回廊。
 
 
27. 花木扶疏的庭院。
 
 
28. 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上面装饰着十二星座的浮雕。
 
 
29. 图书馆大楼外墙上的装饰:大楼四层的七扇窗户上方分别饰以日月及五大行星的浮雕图案;窗子之间的立柱貌似立体,其实是使用视觉错觉法画在墙上的,柱体上分别画着六种测量仪器。图书馆内部据说也很漂亮,可惜当时不知道,错过了。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30. 诗人、剧作家尤利乌斯·斯沃瓦茨基(Juliusz Slowacki)曾在维尔纽斯大学学习法律。,他与密茨凯维支和克拉辛斯基并列波兰三大浪漫主义诗人。
 
 
31. 塔拉斯·赫里霍罗维奇·谢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 乌克兰诗人、作家、画家,被誉为乌克兰最伟大的诗人和乌克兰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被视为近代的乌克兰文学,甚至是现代乌克兰语的奠基者。1829至1831年,谢甫琴科曾在维尔纽斯大学进修。
 
 
32. 校园里最有艺术特色的一处,当属立陶宛语言学中心。走进这座大厅,瞬时间便被墙壁和屋顶上的精美壁画震惊了。
 
 
33. 这些立陶宛民族风格的装饰壁画,是立陶宛艺术家Petras Repšys于1976至1985年间创作的。
 
 
34. 壁画题为“四季”,以波罗的海民间传说和民俗为主题,造型,线条和色彩都独具一格。
 
 
35. 壁画。
 
 
36. 壁画。
 
 
37. 壁画。
 
 
维尔纽斯大学的校园里,还有一个巴洛克风格的丽特拉书店,里面的彩绘也很出名。遗憾的是,我们在维尔纽斯停留的那两天,恰逢周末,书店不开门。
 
 
—— 多姿的艺术 ——
 
对岸共和国(Uzupis),是与维尔纽斯老城隔Vilnia河相对的一个城区,故称“对岸”。这个艺术家聚居的小区,随处可见的画廊,工作室,街头的雕塑,墙上的壁画,好像一座大露天博物馆。1997年愚人节,该区宣布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宣布独立,并颁布了自己的宪法,甚至还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被外界承认。
 
38. 对岸共和国。
 
 
39. 对岸共和国的宪法,用几种不同的语言展示在墙上。“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权利”,“没有人有暴力的权利”,“不要打败,不要还手,不要投降”。这个艺术的乌托邦,国中之国,究竟是自由的追求,还是荒唐的玩笑?
 
 
维尔纽斯的另一座露天博物馆文学街(Literaty Street)坐落在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2009年5月,当地的一些艺术家开始在这条街巷的墙上展示艺术作品,迄今为止,一共汇集了两百多幅作品。形式以雕塑为主,纪念的主题为立陶宛文学,包括本民族的作家、诗人,以及与立陶宛有关的外国文学家。
 
40. 文学街。
 
 
41. Martynas Mazvydas于1547年出版的《教义问答》(The Simple Words of Catechism)是第一部用立陶宛语出版的书籍。
 
 
立陶宛浓厚的宗教气氛,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宗教艺术。
 
42. 十七世纪基督教彩绘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43. 圣母哀痛受难耶稣的木雕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44. 立陶宛传统宗教题材的圣像木雕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45. 立陶宛民族服装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46. 立陶宛民族服装 —— 维尔纽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 悠闲的生活 ——
 
立陶宛是一个慢节奏的国家,这里的人们,虽然不富裕,但是生活悠闲,从容不迫。下面是一组维尔纽斯的街拍。
 
47. 维尔纽斯街拍。
 
 
48. 维尔纽斯街拍。
 
 
49. 维尔纽斯街拍。
 
 
50. 橱窗里的立陶宛民族特色的泥人玩偶。
 
 
和周边国家,特别是北欧相比,立陶宛的物价相当亲民,食物也独具特色。波罗的海三国之中,我们对立陶宛的美食最为钟意。
 
51. 这家老城区主要街道上的立陶宛餐馆,虽然主打游客生意,但是几道立陶宛传统菜肴还是蛮有特色。
 
 
52. 这道烧烤五花肉,也许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值得一尝。
 
 
53. 小巷深处这家餐厅,本身是一座有三百年历史的古老宅邸,从装饰到菜品,仿佛是对上世纪初那个时代的怀旧。
 
 
54. 掺着西红柿干和橄榄末的自制黄油,抹在刚出炉的面包上,瞬间便征服了我们的味蕾。
 
 
55. 波罗的海鳟鱼。
 
 
56. 什锦腊肠腌肉配酸黄瓜,是立陶宛的传统风味。
 
 
还去过老城区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小小的很不起眼,味道却超乎意料,可以算是我们在意大利境外吃到过的最好的意餐之一。
 
 
—— 美丽的城堡 ——
 
特拉凯城堡(Trakai Castle),距维尔纽斯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堡。这座城堡最早由科斯图提斯公爵于十四世纪时动工兴建,1350年,公爵的儿子维陶塔斯“大帝”就出生在这里。最初城堡是一个防御工事,后来由维陶塔斯扩建为一座华丽的宫殿,作为他的大公府。17世纪时,城堡毁于战火。现在看到的城堡,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建的。

57. 位于湖心岛上的特拉凯城堡。

 
58. 城堡内部的庭院。
 
 
59. 城堡内部被改建为博物馆。
 
 
60. 博物馆里展出的立陶宛历史文物,包括这枚立陶宛国徽图案的徽章。
 
 
61. 刻有立陶宛诗人文卡斯·库迪尔卡(Vincas Kudirka)头像的奖章。1898年,库迪尔卡作词并谱曲的《立陶宛,我的祖国》,在当时沙皇俄国统治下的立陶宛被人们广为传唱,1918年,立陶宛独立后,被定为国歌。在苏联统治时期,这首曲子被取代,直到1990年立陶宛重获独立,它才被重新定位国歌。
 
 
奖章下面是国歌的歌词:
 
Lietuva, T?vyne mūs?, Tu didvyri? ?eme, Iš praeities Tavo sūnūs Te stipryb? semia.
Tegul Tavo vaikai eina Vien takais doryb?s, Tegul dirba Tavo naudai Ir ?moni? g?rybei.
Tegul saul? Lietuvoj Tamsumas prašalina, Ir šviesa, ir tiesa Mūs ?ingsnius telydi.
Tegul meil? Lietuvos Dega mūs? širdyse, Vardan tos Lietuvos Vienyb? te?ydi!
 
中文译文(来源网上):
 
“立陶宛,我的祖国,英雄的国土!你的儿女,从我们的过去振奋起精神。
愿你的儿女,永远保持赤胆忠心,努力工作,创造我们和人类的幸福安宁。
太阳照耀着我们的土地,驱散黑暗的乌云,让阳光和真理,永远指引我们的步伐。
对立陶宛的爱,燃烧在我们的心中。愿这片土地,永远统一繁荣。”
 
——
 
 
 
aranjuez 发表评论于
多谢广陵晓阳。
aranjuez 发表评论于
波罗的海国家虽小,还是很有特色。对岸共和国宪法,虽然看似搞笑,其实也不乏严肃的成分。有时候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像立陶宛这样的国家,
广陵晓阳 发表评论于
+1, 与心妺同感。并且A兄夫妇照片也是大片。
心灵之游 发表评论于
欧洲的人文历史像海洋,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飘到立陶宛,谢谢这么全面的介绍。对岸共和国的宪法有意思,
aranjuez 发表评论于
哪里,浮光掠影而已。多谢回复!
边走边看66 发表评论于
介绍得真全面,涨知识了。
aranjuez 发表评论于
许久不见刀爷,别来无恙!问好问好。
aranjuez 发表评论于
看来你跟立陶宛真是有缘啊。
aranjuez 发表评论于
谢谢Ycart!可惜我们时间有限,这几个波罗的海国家也只能是走马观花。
刀爷爷 发表评论于
老A好久不见,一回来就是一图文并茂的大作啊!
KTM 发表评论于
上个月在机场check in排队时偶遇一位女士,相聊甚欢,她自我介绍
Ycart 发表评论于
又见到大片巨作,你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好丰富,功课也做得特别仔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