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方-大唐寻踪(下)

打印 (被阅读 次)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城,千年帝都。地处于古洛水之北岸的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先后有十三个王朝曾建都于此。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都城,“中国”一词最初就是指洛阳一带地区。大唐时期,洛阳与晋阳同为大唐的陪都。自唐高宗开始,洛阳称为东都,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在隋朝西苑之东兴建离宫上阳宫。唐玄宗也长期在东都处理朝政,安史之乱以后,大唐政治中心又回到了西京长安。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后建立的短命朝代后梁以及之后的后唐、后晋等五代诸朝均以此为都。

2我曾于1994年去过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及甘肃敦煌莫高窟,1995年去过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当今天身临中国四大石窟的最后一站-龙门石窟时,时光已飞逝24年!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位于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前后营造延续四百多年,留下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及2800余件碑刻。
龙门石窟由西山石窟群和东山石窟群组成,以伊河相隔。古阳洞,宾阳三洞,万佛洞及奉先寺等龙门石窟的精华都位于西山石窟群。眼前是伊河及远处的西山石窟群。


3 古阳洞,始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主佛释迦牟尼略带微笑,两侧二菩萨戴宝冠、庄严文静。南北壁面的层层列龛多为追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自发所造。魏体书法代表作“龙门二十品”十九品均出自该洞碑刻题记,是龙门石窟雕刻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另一品出自慈香窑内的慈香慧政造像记。“龙门二十品”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支奇葩,上承汉隶之遗韵,下启唐楷之新风,是魏碑体书法的精华之作。

4宾阳中洞,始建于北魏孝文皇帝年间,正壁释迦牟尼佛像及二弟子、二菩萨。窟顶莲花藻井、八身飞天。前壁刻佛传故事和著名的帝后礼佛图。帝后礼佛图石刻现收藏于美国。

5保存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皇帝礼佛图》,是1930-1935年间由当时该馆东方部主任勾结国内不法古董商、土匪,持枪胁迫当地的三名石匠偷凿后偷运出境的。这是一件令人心痛的往事,但我到博物馆里看到珍宝被妥善保管,让人也感到心慰。另外,《皇后礼佛图》收藏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里。


6 伊阙佛龛之碑,位于宾阳南洞窟门外侧。碑文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徳皇后长孙氏做功徳之事。由唐太宗时的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初唐大书法家禇遂良书丹,是初唐楷书之精品。其书体提笔空,下笔遒劲,变化多。虽瘦劲,但从容多姿,端雅温润。禇遂良公元596-659年,是唐太宗时期朝庭重臣,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诏命辅佐高宗。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遭贬至越南。


7宾阳南洞,北魏开凿,正壁五尊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糸魏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祈冥福而作。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衣纹流畅。


8敬善寺洞,开凿于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656-663年)。功德主糸纪国太妃韦氏,洞前室为二力士像。


9万佛洞内南北两侧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室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室外原有二力士及二狮子,今护法的一对狮子已失,后收藏于波士顿博物馆。


10 万佛洞内的方形平顶上雕有一个着色的莲花藻井,周围刻楷书:大唐永隆元年年(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大监为宫廷中的女官,并非宦官。洞口过道北侧有标题“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说明这是奉天皇(高宗)太后(武则天)之命而建。


11 万佛洞外南壁的观世音菩萨像,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典范。虽然头部残缺,但向右倾斜依旧显然,身体成S型曲线,匀称适度,左手提净瓶,右手执尘尾轻依肩头,整座雕像非常优雅高贵。


12惠简洞,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修建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在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修、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


13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始凿于北魏时期。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飘逸,栩栩如生,为石窟内平添了几份生气。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壁上方刻有许多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


14唐高宗咸享三年(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年)建成的奉先寺,又名大卢舍那像龛,是整个龙门石窟的精华所在。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倚山而凿一大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九尊大像。现卢舍那大佛、一弟子、二菩萨、一天王和一力士保存完好。但大佛的双手及腿部以下抵挡不住岁月的沧桑已塌毁。


15走近奉先寺


16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順,菩萨盛装。仔细看看,卢舍那的袈裟色彩尚存,薄薄的衣襞下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质感。额头上弯弯的眉峰,微微翘起的嘴唇,给人一种祥和平易近人的感觉,不谛是东方的“蒙娜丽莎”!据说卢舍那大佛的面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尊容的描述,当年武则天亲临卢舍那大佛的开光之典。但女皇真有这般慈善的面庞吗?此时我倒是宁愿信则有!


17菩萨和托塔天王


18天王和力士,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中最精美而传神的经典之作。我觉得天王和力士像一点也不亚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而且他们面部的表情比那些西洋雕像更丰富,虽为神仙却更接地气!


19这应该是“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出处


20你信不信:力士怒目圆睁的眼神能把妖怪给融了…


21体味这两位带来静中之美…


22奉先寺九尊大像背后有许多方形的小龛,据查证是后人为保护大像而搭建的木质屋檐,但由于这影响了佛像的通风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了。


23与西山石窟群隔河相望的是规模较小的东山石窟群,著名的香山寺及白园均位于此。


24 “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龙门香山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其侄梁王武三思主持重修该寺。武则天时常驾亲游幸,坐朝于寺中的石楼,曾与群臣赋诗赐袍。“安史之乱”后,香山寺日渐颓废。唐大和六年(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重新修缮了香山寺,撰写了《修香山寺记》,并搜集了5000余卷佛经藏入寺中。


25白居易后半生居住在洛阳,其间共创作了近八百首诗赋,内容包括岁时节令、自然风光、宅院布局、家庭生活和曾接触过的各种人物,编为《白氏洛中集》十卷。在重新修缮过的香山寺,“香山居士”白居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常常以诗会友,吟诗于寺堂林下,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时光。会昌六年(846年)诗人西去,长眠于此。这是位于香山寺旁东山琵琵峰上的白居易墓园-白园。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中学课文中的卖炭翁、琵琶女,你是否还曾记起?或是“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依然为玉环的香消而惆怅不已…
乾隆皇帝九百年后秋游香山寺,更是“虑输白少傅,己著祖生鞭”,流露出对于诗人的敬佩之情!



26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是大唐这出戏的2号和3号主角。无论在地上还是地下,无论宫中还是庵里,大治和武姐演绎的千古姐弟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他俩治理下的大唐为之后的开元盛世无疑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别以为大治是怯弱无能之辈,他在位时,大唐疆域辽阔,虽然西藏是吐蕃的天下,云南是南诏国,但大唐东自今朝鲜半岛的大同江,西至今哈萨克斯坦腹地,南及越南中部的横山,北控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中华民族第一次拥有超过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看今天咱伟大的天朝疆土也不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27做女人难,做女强人更难,做女皇帝那真是难的N次方!华夏六千年,汉代吕后、清代慈禧、现代江青,虽离最高权力距离最近但终究无缘登顶,而只有武则天,才大心细,敢恨会爱,终成帝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唐的文明盛世,对女性的认可,在华夏崇尚男性为大的几千年历史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十二月(683年1月19日)驾崩于洛阳紫微宫,得年55岁。武则天在位二十二年,实际掌权四十五年,神龙元年十一月(705年12月16日)薨于洛阳上阳宫,享年81岁。神龙二年五月(706年)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28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寝,位于陕西乾县城北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建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与唐太宗的昭陵一样,乾陵也是唐代“因山为陵”葬制的典范。
唐末农民起义时,黄巢曾动用40万大军企图掘墓,但始终未能发现墓道口。天祐二年(904年)乾陵地面建筑物被盗焚。907年随着大唐的崩溃,后梁温韬挖掘了所有唐皇陵,只有乾陵幸免,据史料记载当时雷电交加,另外乾陵固若金汤,最后温韬只得悻然作罢。一千多年后的1960年,当地农民在梁山放炮炸石时曾无意炸出了墓道口。从初掘的完整地宫墓道推测,乾陵极有可能是唐十八皇陵中唯一幸免未被盗者。而后墓道口重新被填回,我想是考虑到文物保护的难度和对先人的基本尊重吧。但愿乾陵的秘密能一直保留下去!
作为唐十八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皇陵,陵园内现存华表、翼马、骆驼、石狮、无字碑等大型石刻120余件,被誉为“历代皇陵之冠”和”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29乾陵的石雕刻从梁山南侧双乳峰的天然双阙开始,往北依次对称排列。首对石雕刻为一对八米多高的八棱柱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型喻意着生命延续和古人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

30一对有卷云状冀的石马


31一对高浮雕的鸵鸟

32五对石仗马及牵马石人

33十对翁仲石像

34乾陵地面建筑布局仿长安城,北面是玄武门,南面是朱雀门,东边是青龙门,西边是白虎门。这是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的述圣纪碑,当年由武则天亲自撰写,其子中宗李显书丹,为高宗丰功伟绩而立的功德碑。碑身由五块巨石组成,寓意金、银、水、火、土,碑顶寓意太阳,碑?座则为月亮, 这开启了以后历代帝王陵前树碑之先河。

35与述圣纪碑对应的是无字碑,一块约重达90吨的完整巨型石碑,当时上面无任何雕琢文字,“谦虚”的武皇帝想要让后世来评价她伟大或平凡的一生,她的目的达到了: 各朝各代的评语如潮!而反观述圣纪碑,虽然碑文当年填有鎏金,却经不住千年的风雨,形似无字碑了!突然想起了那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36无字碑顶端的蟠龙

37神道尽头是一对高大雄伟的石狮蹲踞在朱雀门外,中间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题乾陵碑和当代念念不忘上书中央挖掘乾陵的郭沫若题碑,郭老特别题及是高宗和武皇帝的合葬陵。背景的梁山即为主陵,山下某处即为地宫,在梁山西侧(图左)有黄巢40万大军留下的约40米深的“黄巢沟”。


38六十一蕃臣石像分列在朱雀门外的神道两侧,是当年参加高宗葬礼时的外国使臣及王子,大唐属国的官员等。武则天特命人按照当时的情况雕刻记录下来,以彰显大唐的威势。经过千年的天灾人祸,石像头部均已不复存在,但石像背后所刻的文字,依然向后人讲述着当年高宗葬礼的盛况…

39从朱雀门前回望乾陵司马道、东西阙楼遗址及双乳峰


40乾陵有十七座小型陪葬墓,迄今挖掘了五座,其中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对游人开放。乾陵博物馆以永泰公主墓为主。这三座陪葬墓早已为天下盗贼光顾过,除了些唐三彩、石质的哀册及碑刻外,早已被洗劫一空。但是墓道内的壁画却为一千三百多年的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记录,因为大唐留存下来的人物绘画基本上已是凤毛麟角了,何况好些还是宋代的临摹。
唐墓壁画的绘制过程是:先用草拌泥和白灰层将壁面处理平整,待稍干后,用木枝或赭石起稿,然后用墨笔勾出轮廓,着色后再用墨笔最后定型。


41永泰公主何许人也?她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李仙蕙,是武则天的孙女兼侄孙媳妇。因与兄长李重润及丈夫武延基私议奶奶与小鲜肉张氏兄弟的那些事,三人先后均被盛怒的奶奶所害。武则天谢幕后,复位的中宗将17岁即香消的女儿与其丈夫重新迁葬于乾陵。


42墓道的墙壁上画着精美的壁画,有青龙、白虎、阙楼、仪仗、列戟、云鹤及男侍、宫女等。两侧的小壁龛用来存放陪葬的物品,墓道的尽头就是安放棺椁的墓室。里面停放着石椁,石椁的青石板上雕刻着精细的侍女人物线刻画,墓顶绘有象征太阳的金乌、象征月亮的玉兔,以及满天星斗的银河天象图。这些线刻画线条流畅,刀法自如,毫无修饰却生动形象。


43《宫女图》, 画面绘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真实地再现了大唐宫廷生活的一个侧面。为首一人头梳高髻,上身穿窄?衫、半臂,肩绕披帛,下穿绎色长裙,双手叉于胸前,似为领班。其余八位梳着螺髻、单刀髻、双螺髻等发式,腰束锦带,缀有荷包,脚蹬如意鞋。她们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分别执盘、烛台、方盒、团扇、高足杯、如意、拂尘、包袱诸物,随后徐行。宫女均单衣露颈,手中所持明烛、团扇、酒杯等物,表明这是一个仲夏之夜,她们仿佛忙于宫中的盛大宴会。画面布局大气,富于流动,线条秀丽流畅,宫女们一颦一笑,惟妙惟肖。
此图为临摹作品,原件从此处揭取后保存在陕博唐墓壁画馆,是陕博十八件国宝之一。


44墓道顶部的装饰壁画。在靠近墓道出口的一端顶部曾有盗墓者留下的一个盗洞,洞下方的墓道上曾有一具宋代盗墓者的遗骨,这是一个十分生动的“见利忘义”的实例!

45同永泰公主小俩口同遭不幸的是其兄长懿德太子李重润,李重润是中宗的长子,当年高宗特别喜欢的长孙,满月之时高宗便更改年号并大赦天下,二岁被立为皇太孙。当时李重润与武延基先被逼自杀或杖杀,永泰公主有孕在身,史载第二天为张氏兄弟借慰问之机所毒杀。1960年出土的墓志铭上则刻着是因难产而亡,在考证了公主的遗骨后证实了这种说法。总之复位后的中宗李显一定是倍感内疚而惭愧,将三人以高规格迁葬于乾陵,荣于生后。这是的懿德太子墓,离永泰公主墓不远。


46墓道类似于永泰公主墓道,毕竟是同时修建的。

47在永泰公主墓中我们领略到了大唐宫女的魅力,而懿德太子墓道内的壁画展现的则是大唐男儿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位宫庭内的驯鸟师,正在架鹞戏犬。旁边还有另一幅残缺的壁画则是驯豹师。旁边的小窗其实是壁龛,用于摆放随葬品



48双阙楼是《阙楼仪仗图》的一部分,以山峦树木为背景,绘城墙和阙楼,城内大批仪仗列队严整,似即将出行。阙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夹门而建,高大宏伟。阙楼仪仗图反映了墓主生前的显赫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图中双阙楼均为三出阙,属于帝王级别,超越了太子规定使用二出阙的标准,反映了此墓是遵照“号墓为陵”的制度即依“天子之礼”而构筑的。


49这是墓内与其身份相匹配的浩浩荡荡的仪仗出行场面。图中规模庞大的仪仗队列,由骑马卫队,步行卫队和车队组成。骑卫与步卫平列在前,车队在后,东壁仪卫总计104人,西壁92人。其骑马仪仗各分三队,每队5-6人,队首一人举虎、雀、鹰旗,其余均举红色旗。步行仪仗各分六队,每队约6-10人,队首一人举狮、豹、虎、鼠旗。仪卫皆头戴幞头,身穿紫、红、绿、黄袍,腰间佩带横刀、弓和箭囊。车队各由3架车、3匹马、驾士16-18人组成。车由辀、舆、伞盖、轮四部分构成,绘成红色,车后插旗,车前还有2伞、2圆扇、2长扇。圆扇与长扇均以孔雀羽毛装饰并贴金,是天子使用的仪仗,反映了墓主懿徳太子的特殊身份。
《阙楼仪仗图》原图已被揭取并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博的十八国宝之一。


50懿德太子死时才19岁,还没有婚娶。在迁葬乾陵时中宗特许以当朝重臣之早逝千金结为冥婚,1971年开棺验证了史书记载无误。这是石椁线刻画。


51章怀太子李贤(公元655-684年)高宗第六子,曾被立为皇太子,主持校正《后汉书》。被其母武则天逼令自杀。中宗复位后,于706年以雍王身份迁葬乾陵,711年追赠皇太子。有野史认为他很有可能是高宗与武则天姐姐武顺的儿子。
由于一日游的局限,没有能够走进章怀太子墓内参观。陈列在陕博的唐代壁画杰作《狩猎出行图》、《马球图》、《观鸟捕蝉图》和《客使图》都是从章怀太子墓中揭取的。
这幅狩猎出行图由40多个骑马人物、2只骆驼、5株古树和山石所组成,场景壮阔,构图别致。在古树参天的大道上,先有4骑手策马作先导,后接一持猴旗的骑士,再有左右数十骑并列其后,中间簇拥一圆脸微带胡须的人物,双目前视,神态自若,身着蓝色长袍,骑一高大白马,似为出行队伍的主人。紧隨其后又是数十骑奔马。最后是辎重骆驼和马队。猎骑者佩弓带箭,有的架鹰,有的抱犬,还有的携带驯化的猎豹和猞猁…,再现了大唐帝王和皇室贵戚的狩猎出行活动,对研究唐代王室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


52《狩猎出行图》局部


53《客使图》中描绘了六位人物,左边仨是大唐鸿胪寺官员,相当于本朝的外交部礼宾司,当年王海容之类的角色。他们头戴笼冠,身著红袍,手持笏板,脚蹬朝天履,正在商议什么。中间二位及右边一位乃外国使臣。其中秃顶那位,高鼻梁厚嘴唇,足穿黑靴,估计是来自东罗马帝国。旁边那位头戴尖状红色小冠并配有羽毛装饰,穿大裤、黄皮靴,应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人。最右边那位头戴翻皮帽,身着圆领黄袍、外披灰蓝大氅者则可能是来自东北渤海国的客人。三位客使呈毕恭毕敬、等待召见的样子。


54《马球图》,共计二十余位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画面着重描绘了5个持偃月形球杖的骑士驱马争球的瞬间。最前一骑反身击球,其余纵马迎击,作拼抢之态。其后数十骑人马拥簇着或行或止。行者骑束红色马,有的山间奔行,有的驰骋腾空;止者着淡绿色或红色翻领衣,伫目凝神,作观望状。背景则以起伏的山峦,疏落的古树点缀来烘托球场上紧张而激烈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幅壁画属于陕博十八国宝之一。
马球运动源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大唐皇室视之为健身娱乐,大兴力倡,广为普及。
 

55《仪仗出行图》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
1973 年三原县李寿墓内过洞东壁揭取
李寿系唐高祖李渊从父弟,公元577-630年,死后陪葬永康陵。


56《托果盘侍女图》
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
1975年富平县双宝村房陵公主墓前室东壁揭取。房陵公主系唐高祖第六女,公元619-673年,死后陪葬高祖献陵。

从已挖掘出土的唐代王子皇孙的陵墓,史学家们推断乾陵的地宫构造也是由长长的墓道组成,中间有天井、过洞及左右配殿,墓道尽头是停放棺椁的主寝殿,墓道内有更丰富更壮观的壁画。从这一点上看,大唐皇陵与古埃及法老在帝王谷的陵墓极其相似。不同的是帝王谷所在地区气侯干燥,壁画虽经三千多年仍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而关中地区的气候加上处于地下潮湿墓道内,唐墓壁画的命运就很不幸了。近二三十年来,通过引进意大利先进的壁画保护技术,陕博壁画馆收藏并保护着这些珍贵的唐墓壁画。出于对壁画的保护,参观壁画馆时我没有拍照,以上若干幅真迹均来源于网络。

57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1987年曾发掘出土文物2499件,其中金银器121件,均为晩唐懿宗、僖宗时的供奉物,是佛教密宗器物最集中、最完整的一次发现。法门寺因珍藏不二于世的佛指舍利而成为佛教圣地。
唐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四日,唐王朝在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用曼荼罗(结坛)之形式,按照佛教仪轨,以地宫中室为中心,四枚舍利为主体,构塑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以此实现“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护国佑民理想。


58这是地宫出土的武则天供奉的蹙金绣裙,很多丝制品在出土时一碰即碎,或一遇阳光色彩即逝,这恐怕也是乾陵不挖掘的另一重要原因吧!


59秘色瓷是大唐宫廷御用珍稀极品瓷器,在法门寺地宫中联袂出土了14件,这在中国瓷器出土史上最为轰动性的发现。“秘色瓷”乃唐人语,意指“珍稀品级之瓷器”。地宫中的14件秘色瓷均为唐懿宗(860-874年间)恩赐之宫廷御用极品,就釉色言之,分两类,一类青釉,一类黄釉。这是五瓣葵口斜腹秘色瓷碟。
 

60大家对现代日本的茶道并不陌生,殊不知这都是从大唐输入的。唐代制茶流程分为:採、蒸、捣、拍、焙和穿(把焙干的茶叶饼串起来)。唐代吃茶的流程则由炙、碾、罗、煮、育和饮组成。这是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茶碾子,用来碾碎茶叶。


61鎏金银盐台,历代茶书未载盐台,这是首次发现!

62地宫出土的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

63鎏金银碗

64这是地宫出土的用于熏香的鎏金银香囊,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内置持平环,套接香盂,无论囊体怎样转动,香?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们的工匠所掌握。


65八重宝函-胎藏界曼茶罗:
第八重 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已毁)
第七重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第六重 素面盝顶银宝函
第五重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第四重 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
第三重 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
第二重 金筐宝钿珍珠装纯珷玞宝函
第一重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66仔细看 第一重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里曾有一枚佛指舍利,但无价之宝的佛指舍利不在其中,为什么?因为实在是太珍贵了,法门寺的僧侣用了一个障眼法-真正的珍宝不能用最珍贵的宝函来装!


67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无价之宝-佛指舍利其实是藏在这外观没有金银值钱的白玉棺内!现在法门寺旁边花上亿元兴建的新寺就是为供奉这枚佛指舍利的。

 

大唐寻踪游到此告一段落,由于时间关系,没有造访唐太宗的昭陵。希望以后有机会!
谢谢各位看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