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LinMu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三个人的爱情(五)

(2011-08-16 05:00:40) 下一个

有了传奇的爱情就不寂寞吗 

 

女人总容易沦为男人的附庸,但林徽因没有,她是如此才气纵横,如此蕙质兰心,清新淡雅,又如此至真至性。

一个女子为自己而真实的活着原比什么都重要,她有没有做到?尽管一生中很多时间有两个男人陪伴左右,她幸福吗?还是一样寂寞地生活着?

林徽因具有中国传统和西方开放的双重性格,也许正是她的大方`活泼以及她卓越的才华吸引了当时许多风流才子,包括徐金二人。她是一个有才华却同时也有普通性情的女子,有女子的虚荣、算计与精明。

他们三个人谁最爱她呢?我们看到了三种形式不同的美丽爱情:梁思成的深爱,呵护和体贴,理解与欣赏,她们一生相濡以沫;徐志摩为她抛弃妻子,视她为诗意的源泉,情感的梦幻,为听她的演讲最终魂归蓝天;金岳霖则为她固守着柏拉图式爱情,终身未娶,却一生与其相伴为邻。他们给予林徽因的爱,差不多皆是人间难觅。现实中不乏有一个女子或男子被多个异性爱慕, 但只有像林微因那样极聪明的少数人才能处理好这之间复杂的关系。

三个杰出而优秀的男子成全了她的美丽。那是一个传奇的时代,有着传奇的人物和传奇的故事。

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爱得慎重,却恒久。那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爱。

三个人中金岳霖最了解她。梁思成和金岳霖的为人实在是飘逸出尘。梁思成竟然在第一时间赶到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地点,为林徽因取回一片飞机残骸作他日之思,但梁思成的问题是他不能真正懂得一个才华超群的妻子的内心世界;金岳霖用自己极高的理智给予了林徽因一生的爱护,且为之终身不娶。这两种境界只怕非徐志摩所能及。尤其金,大爱无言,令人佩服,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这样的宽广胸怀,这样的挚爱与尊重,象一片曼妙轻云的徐志摩能不能给予?梁思成也罢,金岳霖也罢,都是那种有一副宽厚温暖的胸怀,可以让女人靠一下的男人。林徽因在北京城墙上的坚持,尽显一个建筑学家的执着与刚烈,但是,再刚烈的女子,恐怕也无法避免对身后有一副坚实臂膀的期待。

有美貌与气质的林徽因到底对感情是什么态度?她和若干男人的关系是否属于比爱情少一点、比友情多一点

林徽因是个多情的女子,她是双子座,聪明,有多方面的才华,活泼,浪漫,爱自由,有着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充满活力和魅力,她可以真心的爱上不止一个男人。

凡是涉及到男女之情的问题,基本都属于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一方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或态度,那么另一方大多数都会打住,不会死皮赖脸,特要脸面的旧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更是如此。林徽因应该是给人——特别是徐志摩,留下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幻想,正是那些幻想搞到男人晕头转向甚至神魂颠倒。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徐志摩为她写下美好的诗句,可是她还是没有选择他,而与梁思成结为夫妻;梁思成对她始终爱恋而包容,给了她真实而完美的婚姻,但在林徽因看来梁思成还不够优秀、不能满意,始终缺少来自他的激情的迸发。或许她每次得到的都太轻松了,也就并不懂得情感艰辛,在情感中没有风浪的前行,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情感。像她这样富有才情又不甘寂寞的女子,并不真的属于平淡的婚姻。看似幸福的生活背后,她的内心也是寂寥的吧。一个落寞的诗性的女子,不甘心在这样平淡的婚姻中消磨一生,所以她用各种场合机会展现才华,举办文学沙龙,出没在各种可以发挥她美丽才情的地方,博得阵阵赞叹的声音,引来串串仰慕的目光。她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身份和地位的印证,需要不断的赞美来获得寂寞内心深处的平衡。林徽因一个美丽着哀愁着的女子,一个享受着世人崇拜的女子,她的快乐中有多少寂寞,她的寂寞中有多少快乐?我们无法知道她走得有多累,从她留存不多的文字里,我们读到了太多的忧伤与彷徨,寂寞与无助。这个外表坚强着的女子,她把所有的热情隐藏在不被人挖掘的内心里,她要别人阅读到她清冷的目光,拉开与他人的距离,她在诗歌中无比苍凉地诉说着内心的孤独:我数桥上栏杆龙样头尾像坐一条寂寞船,自己拉纤

当她说同时爱上两个人,说明她是爱思成的,可能不只是亲情之爱。徽因爱思成,爱老金,当然也爱志摩。

林徽因爱老金有多深?爱的热度有几分?不管是盛情难却也好,抑或是钦佩其学术造诣也罢,至少存在较深的感情,应该是属于知性的情。他们的关系发乎情止乎礼。后来还爱着吗?还是只与他终身保持深厚的友情?当徽因爱上金岳霖时是不是把他当作徐志摩的替身,是徐死后情感缺席的代替?

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来,一如我们很多人都可能有自己曾经深爱而又终于未能相守终生的人,即便几十年的风雨过后,依然在你心中一角深深埋藏。

当然他们之间不仅仅只是恋情还有深厚的友情,甚至是亲情,就连当事人——诗人自己也未必分辨得清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与混杂性?

如果说林爱徐,她为什么没有象她爱上金一样告诉思诚她也爱徐?事实上她从来没有说过爱上徐志摩(除了说过我不够爱他),并且不止一次否认。她还告诉儿子,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她并不是徐志摩心中所想的那一个...

林徽因的这个想法与说法当然可信,但是,我们并不能从这一想法与说法去断言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现实的、真实的林徽因本人,更不能由此一想法与说法去断言当时林徽因并没有与徐志摩相爱。林徽因这一段话的原意从表面上看其实就很简单,莫非就是:我没有他说的这么好,估计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对林徽因来说,爱就爱了,为什么不承认?再看看她在同一期杂志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两首诗,就是怕被人看出自己对志摩的感情,结果却是欲盖弥彰。

说起来还是和虚荣心面子有关,和那段恋情,那个叫徐志摩离婚的传言有关。但我们从她的诗里,从她回忆志摩的文章里,从她和费梅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她的爱有多深。

她一生中爱过几个人,有时还同时爱着几个人,那最爱的人会是谁呢?

梁是她合适的伴侣,现实的选择,思成最宽容;而金是她一生的蓝颜知己,最懂她;徐是她的初恋,最浪漫,她心底的情人,是她最爱的人。

 

徐志摩逝世对她心灵所产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内疚与自责,她难免会自认徐志摩的不幸正是她一手造成的。

她跟闺中密友费慰梅有一个常常谈起的话题,那就是徐志摩,这个名字就是她心头的朱砂痣。费梅说她谈到最多的是徐志摩,背诵他的诗时,眼里闪着泪光。也许从这句话背后就能读出她真正的情意。慰梅又这样回忆起她对志摩的思念:她不时对我谈起他,从来没有停止说话来思念他。我时常想,她对我用流利的英语进行的题材广泛、充满激情的谈话可能就是他们之间生动对话的回声,那在她作为一个小女孩在伦敦时就为她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可以这样说,假如有人进入林徽因诗意的空间里,那么似乎就只有一个人——徐志摩!她的情诗大体上只为一个人而写,一如徐志摩!

《小脚与西服》一书记述张幼仪对林徽因的回忆中也是这样怪罪林徽因的,她说:她(指林徽因)当初之所以想见我(指1947年林徽因病重动大手术之后),是因为她爱徐志摩,想看看他的孩子。尽管她嫁给了梁思成,她还是爱着徐志摩。但如果她爱徐志摩的话,为什么她在他离婚以后,还任由他晃来晃去?那叫做爱吗?”

也许那时她太年轻,在感情上不成熟,爱的没有那么深,不可能和徐的热情相匹。到后来年龄渐长,懂得真正的爱,爱自己的人,等到她的感情能和徐的对等时,已无法回头,已经是一个使君有妇,一个罗敷有夫了,而且有了子女,而且梁林在事业上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

作为女人,她是幸运的、也是理智的。她崇尚理智中的情感。林徽因没有选择她最爱的人,她做不到抛弃一切束缚,只选择爱。这是一个接受了西方新潮思想,却是受过旧教育,被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旧礼夹裹着无法动弹的女子,她是一个理想和现实永远相驳的女性,她依恋着自己的家,特别是孩子。这是一个行走在夹缝中的女子,从出生到生命的结束,她从来没有过畅快自由的人生,为虚荣,为面子,为身份,为笼罩在身上的各种夺目光圈,她艰难地维系着美丽,维系着尊贵,维系着家庭,维系着那份薄名。在维系之间,磨灭了创作的天分。

林徽因是这样无助地寂寞着,人们欣赏她的美丽,赞美她的才华,却没有谁去分担她的孤独,孤独是一个如此自私的东西,它原是无法与人共享的。

林徽因因为她的婚姻,爱情和婚外情而被渲染了各种浪漫的色彩和猜测,我们看见了一个传奇,一个女子传奇的一生。我们需要神话,我们甚至制造神话,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女性来支撑这个越来越淡然无味,越来越猥琐低俗的社会。


  ( 此文的部分材料来自网上。)

 

LinMu 的一点小感想    by 淼

 

LinMu <三个人的爱情>这篇文章写的动情而深入. 资料详实全面, 分析入情入理, 真真太好了.  好的文章总是令人浮想联篇, 引人深思的, 我在此只写一点点, 就 一点点好了, 免得招人不耐烦, 呵呵.

木木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分析了梁思成, 徐志摩和金岳霖三个人对林徽因的爱, 和林徽因反过来对他们三个人的爱. 一般的人免不了会想, 一个女人能生如林徽因, 便了无遗憾了,  但木木的结论则是这样的:

“作为女人,她是幸运的、也是理智的。她崇尚理智中的情感。林徽因没有选择她最爱的人,她做不到抛弃一切束缚,只选择爱。这是一个接受了西方新潮思想,却是受过旧教育,被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旧礼夹裹着无法动弹的女子,她是一个理想和现实永远相驳的女性,她依恋着自己的家,特别是孩子。这是一个行走在夹缝中的女子,从出生到生命的结束,她从来没有过畅快自由的人生,为虚荣,为面子,为身份,为笼罩在身上的各种夺目光圈,她艰难地维系着美丽,维系着尊贵,维系着家庭,维系着那份薄名。在维系之间,磨灭了创作的天分。”

三人之中, 徽因是最爱志摩的.  但因为情感太完美, 所以放弃;  因为环境太世俗, 所以放弃. 她的灵魂始终是孤独的, 内心始终是挣扎的.

幼仪于47年应邀带孩子去看徽因之前, 又何尝不知徽因的用意, 但她又如何能够拒绝去一睹令志摩挚爱一生集所有可能的光环于一身的女人呢? 也爱志摩的我, 曾经如幼仪一样怪罪徽因, 怪她在爱与不爱之间, 却总是给着志摩一些希望和幻想, 永不放手, 从而造就了悲剧.

诚如徽因自己认为的, 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她并不是徐志摩心中所想的那一个... 无论在世人眼中她才情如何出众, 风华如何绝代, 作为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女人, 她也如所有出类拔萃, 出尘出世而又入尘入世的女人一样, 既骄傲着, 又惶恐着.  完美一旦被拥有, 就不再是完美了. 她要做志摩诗中的缪斯, 她要维持她的完美和永远的吸引力, 只有保持若即若离这一条路. 

志摩和徽因似乎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人. 一边是恣意妄为, 纵情人世, 看似世俗实则清高,  但在诗人的眼中其实没有世俗也没有清高;  一边是规矩斐然,  光芒万丈, 鲜亮无暇, 实际上徽因眼中既有世俗也有清高. 他们相遇相知相交在一个浪漫才情肆意挥撒, 暧昧而又克制的地带, 这里对于一生行走于夹缝中的徽因是个逃离自己世界的中间安全地带, 对于志摩则是一个完全归属在自己地界的, 然而神圣的地带. 徽因得以保持完美和浪漫, 在这里永久地放纵自己的灵魂和孤独; 诗人得以保持永远的激情, 他的灵魂在这里从来不孤独. 这又何尝不是两人最好的选择呢?

再谢林木的好作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