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箫

见证你的浮华,见证我的足音
正文

不能不说英镑

(2004-11-02 20:45:24) 下一个
不能不说英镑 这个话题实在俗气。如果没有出国这档子事,我想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把钱提到桌面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地为此写一篇文章。虽然在国内,也一样地每天都要捏着一把钱,一手进一手出的波澜不惊,了不起偶尔发发闹骚。可是现在不行,手里的人民币换成了英镑,表面上是平等交换,无非是将你的钱转换成别人的钱,但一旦使用起来,几乎是每天都要胆战心惊一番。 先说吃。国内最普通的一颗大白菜,如果有耐心,等到几家一起到超市去批发的话,可以买到60便士一颗,而零售我们一般是不考虑的。同样是大路货的豆腐,一个价,一盒80便士,大小厚薄像两盒香烟。如果不愿意难受的话,闭闭眼也就过去了,几十便士,在英国人的眼中,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眼中的几毛钱。可是生活闭闭眼就能过去的吗?我想,无论生活在哪里,不瞪大你的眼睛都是要摔跟头的。所以,钱递出去,我的眼睛也会瞪起来。按现在的汇率,去掉零头,一镑钱是我们的15块钱。也就是说,我想吃白菜,一棵至少要花去9块人民币,一块豆腐,13块人民币。需要说明的是,那白菜一棵不够一握,豆腐只够尝尝味道。 最经典的一次,好像是刚来不久,突然想喝排骨罗卜汤,于是就去市场,挑了一根筷子长的清水罗卜,拿手上还在想,这么小总不至于贵到哪里去的吧?一交钱,刚好一镑,当时差点没晕过去。 也就是这件事情开始,像大梦方醒,钱开始在我眼里无限放大。如果说我出国有什么变化,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转变。虽然在家时,不时也有为钱发愁的时候,但钱却始终没有改变我。坦率地说,也许我们的钱太小,还不足以撕掉自己自诩为文人的那层伪装。不是吗?再怎么用,我拿出我们最大的钱一百元人民币,虽然物价飞涨,平常吃用还是可以管几天的吧?而现在,我不能不满身铜臭地这样计算,我的一百块钱,可以买几棵白菜,几块豆腐,以及必须多少天才敢吃一次在国内天天都吃的这个东西。 记得有部老片子叫《百万英镑》,当时还小,误以为英国的钱真有那么大票面的。现在才知道,经常流通的最大票面的钱是20镑,50镑的票面几乎在市场上看不见。再往上走,根本是妄想。始终不肯加入欧盟的英国,现在都还没有发行100英镑的货币,看来是多少都有点自鸣得意的地方。戏说一下就是:我的钱是很小,可我就愿意就这么一直小下去,如果你不服气的话,那你最好想一想,看看自己的长相。 不过,50镑我也有幸见过两次。一次是在餐馆吃饭,一个中国留学生买单时,其中夹了一张50镑。老板当时脸色就绿了,马上就把钱退了回去,说他们这里从来不收20镑以上的钱。还有一次是我自己,回北京时突然意外地收了两千块钱的稿费,想想暂时用不上,于是就到西单的中国银行兑换。拿到手上一看,其中也夹了一张50镑,我立刻条件反射地像那个老板一样,坚持把50镑给退了回去。为什么人人都对50镑畏之如虎,我想除了不常见之外,最大的问题还是它太大了,一旦丢失或者遭遇假币,近千元的人民币就在一张上面没了。 这就是英镑,谁都不敢掉以轻心的英镑。它的魅力,或者说威力,不时地让人无形中进入失语的魔圈。也许,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使用英镑的日子,但我更不会忘记、甚至是刻骨铭心地咀嚼着挣到英镑时的那一瞬间,以及与我一起打工的那个马来西亚华裔的那张表情。也许是累到了极致,也许是因为老板此前的一顿臭骂,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捏着辛苦一周挣来的英镑,和我一起走在凌晨的大街上,突然抱着路灯大声地哭了起来。我们看着他哭,谁都没有劝他的欲望。哭完,他看了看还攥在手心的钱,居然又大声笑起来,边笑边望着夜空叫喊了一句,也就这一句: 他妈的,英镑,你太大了,你比天还大! 而我们,没有一个人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