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那些黑暗中能点亮人的灵魂的电影

总有一些理由让人爱这个世界和爱活着,电影算是一个。看电影是我的大乐趣,也是我了解人的通道。
正文

文化障碍这东西

(2006-02-18 16:46:15) 下一个

 

    好友相约到Moma看了李少红的新片《生死劫》,新的TRIBACA得奖片,其实她的英文名Stolen life和情节更贴切点。虽然在美国学着评价事物和人一向要说好,看人优点,最差也说not bad,(他们有一大堆夸人的词儿),让我的对烂片的容忍度大了很多。不过这部片子除了周迅的无辜的大眼睛比较有表现力外,实在是乏善可陈。我不得不有点尖刻地说,李少红对待两性关系的态度有些问题,她的电影电视反复地呈现了相似的形象——英俊迷人的负心汉,男人是温柔而危险的女人劫难的制造者,和同样的故事——为情所困的女性最终满盘皆输,从《红粉》《雷雨》《大明宫词》的芸芸众小生和痴情中青年女子的格式套路莫不如此。这部电影的台词幼稚可笑,编剧一定是个没有生活,只有想象的女子,李少红也贯爱处理这类台词而决不笑场,不过看得我和好友窃笑不止,引得旁边的一个老外总用眼睛瞟我们,他如此恭敬地在看这部电影,不知道是自己太颠覆了还是他太傻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看自己国家的一部电影非得找个同伴不可,不然就象个神经病一样。看完出来,我们讨论着片子里的种种硬伤:台词啊,故事啊,人物啊,两个人都对自己能拍电影信心陡增,这么烂的电影也能获奖,我起码也能拍个比这强的吧。总有些电影让人看完默默无语,那是因为它触动了哪根神经,就象上次看《断背山》,看完出来沉吟很久不想说话;也有些电影看完就想大骂,象以前看冯小刚的一些片子,还有上次看《绿帽子》,它也是TRIBACA的得奖片,真让人怀疑这个电影节的taste,导演在还可直接互动;还有一种片子看完让人Speechless,一种情况是被震慑了说不出来,一种是被打懵了——这也叫电影,没什么好说的,烂片一个;还有就是《生死劫》这样的,还有点讨论的话题性。我们在电梯上正讨论着电影想说什么,一个白头发美国老大爷突然发飙,说:电影里就是说未婚的女孩不要怀孕,令人哑然。因为故事原本讲年轻的周迅为了男友——一个送货的司机感情迷惑,放弃学业和他同居生子,但因为穷困潦倒给别人领养去。但很快,另一个女人出现,周迅发现男友竟然是把诱惑女人和自己怀孕生孩子,再把孩子卖掉当成生意做。这么个前半部分女性melodrama,后半部分Hitchcockian的电影,在老外的读解中获得了另外的含义,他看这个片子得出了中国的小孩如果是非婚生的就得送人的结论,我们一再说这部电影里的生活并不real,是个传奇故事,老大爷仍然兴致盎然地认为他更了解了中国,他并不在乎real,而是Fancy and difference,他说看《民警故事》,里面的警察不带着枪,不反恐,他觉得非常有趣。热烈地和我们诉说他所认识的中国。分手时说Bye,看着老头的背影,心想:这个蒙在鼓里的老外。他只是个案,但我相信看完片子鼓掌的那些外国人理解的这部电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爱看那些自己生活秩序之外的样子,他们不是看到“别样的中国”而是“有别于己的生活”,来自任何第三世界国家的传奇能让他们满足自己的生活,犹如恐怖片散场后的唏嘘。他们也乐于找到那些不属于自己生活范围里可能存在的情节而获得娱乐,象《站台》里有警察盘查男女结婚证否则不能同住的情节对老外来说相当新奇好看,中国电影特别是独立电影的国际口碑的建立和这种文化误读有很大的关系,难怪有很多学者振臂高呼警惕这种后殖民主义的阅读方式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伤害。但这也是个事实,文化障碍,不同的生活在场规定了我们对电影的不同理解,这其实也是mutual的,谁能说我们就真的那么理解TAXI DRIVER这样的电影呢。不过总有些好电影能跨越这个文化界限,让我们能有相同的感动和共同时刻的会心一笑。而不是象我看《十面埋伏》那样,看着笑到肚子疼,而旁边的美国大姐热泪盈眶,那一刻,我觉得张艺谋只能是中国之外的世界人民了。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