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盈袖200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牧羊地爸爸Baker Papa 贝天牧

(2012-07-06 09:52:33) 下一个
不知为什么,越来越为这样的人感动.很多我们读到的故事,在今天都仍然在发生着,每一天....有很多基督徒在自己的孩子成人之后,收养孤儿,四五十岁重新做回父母.

****** 转自 吕丽萍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vliping
原文地址:贝天牧作者:点点鱼

     牧羊地爸爸Baker Papa——贝天牧Tim

    中国慈善界,无人不知他贝天牧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慈善家,但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来中国,不知道他在追求人生的幸福中,走过了一条多么曲折的路。

    1988年,贝天牧一家来到了东北抚顺。
    1992年,贝天牧夫妇在贵阳收养了第一个女儿。
    1995年,他创立了菲利浦·海德基金会,在廊坊建立了廊坊儿童村,容纳了80多个孩子。

    2003年“六一”,他又在天津市武清区大王古庄建立了“牧羊地儿童村”这是目中国最大的外资孤残扶助机构。

初识贝天牧  

  贝天牧,43岁,认识他,是去年秋天在河北廊坊采访美国人麦克的时候。

 麦克是位理想主义者,视救助天下孤儿为己任,平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能让他像个保姆似地照看孤残婴儿,为此,他不惜卖掉美国的家产,举家迁来中国。

 成全了麦克的,就是这贝天牧。海德基金会出资,在廊坊建立了一个家庭式孤儿院,帮助天津政府抚养孤儿,应贝天牧邀请,麦克美滋滋地当上了“院长”。

 当初采访贝天牧,是为了解麦克。但很快,记者发现他也是个特殊的人物。例如他和麦克一样,都是生活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都是和夫人一起带着三个孩子,为做善事来到中国。不同的是,麦克在中国的故事刚刚开始,贝天牧却已在中国工作了十年。

 翻译告诉记者,贝天牧曾在东北抚顺和北京北航当过外籍老师,教授过无数中国学生。他还是位慈善家,帮助过无数中国孤儿。从1991年起,他就不断地资助儿童福利院,每年都要把一批批高级的婴幼儿用品和食品,无偿地赠送给天津、北京和石家庄等地的儿童福利院。最感人的一件事,是他在中国偏远地区发起了一场消灭“兔唇”的运动。“兔唇”就是先天性唇腭裂,有的只裂上唇,有的裂到口腔上腭,口鼻相通,饮食不便。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强烈的自卑感。贝天牧出资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组织起医疗队,先后到陕西、青海、贵州、广西、新疆等地,专为唇腭裂的孤儿做手术。几年下来,在贝天牧的推动下,已有1000多个“兔唇”被治好。那情景,有点像当年的白求恩。

 女翻译不断地讲,全是贝天牧与孤儿间的故事。正说着,贝天牧抱过来一个刚从天津儿童福利院接来的男孩。孩子的头部很大,是脑积水,若不及时治疗,随时都会危及孩子的生命。贝天牧请来一位外籍脑科专家,问他怎么办?专家告诉他,在孩子的头部插进一根导管,然后把导管长久地埋在皮下,经颈部和胸部进胸腔,将脑液导流到隔膜,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孩子的性命。听说有救,贝天牧就有了笑容。翻译说,孩子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凡是被他注意到的孩子,都在牵着他的心,有的孤儿残得特别严重,贝天牧就要想办法把他们送到美国去治疗。

  多好的一位美国朋友,于是,详细地采访了他。

   淘气、逃学、打架、吸毒,不是一个好学生  

  采访前,贝天牧的助手、加拿大人杨德林神秘地对我说:“你最好是问他20岁以前的事,那时他可完全不是现在这样。”

  “20岁以前是什么样?难道是个坏小子?”见到贝天牧,记者首先提出了这问题。

 贝天牧一愣,随即就笑了。本以为成名的人物会避讳不光彩的往事,尤其是在异国他乡。不料这位身材高大的美国人,十分坦然地回忆起自己的过去。

 他说:“1957年我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汽车推销商的家里,兄姐六人中,我是最小的一个,最受父母宠爱。也许正因如此,我从小就特别淘气、贪玩,不爱读书。

  “记得10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临终前他叮嘱妈妈:‘一定要让小儿子进好学校,还要读完大学。’因了这句话,十年未出家门的母亲,又开始出去工作、挣钱。因为在美国,‘好学校’都是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

  “可惜,那时的我,毫不理会妈妈的辛苦,毫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不仅不读书,而且还和一些坏孩子搅在了一起,学会了吸烟,而且还是那种带有毒品性质的‘大麻烟’,高中时就交上了女朋友。

  “那时,不知为什么,我的头脑里具有一股强烈的反叛意识,越是老师和家长要求的,越是要反对。记得学校里要求男生头发必须理到露出双耳及衣领,如何对付他们?我把两侧头发剃光,当中的长发用头套藏起来,出了校门便把头套一扯,长发飘飘的,驾着摩托车狂奔,别提多得意。

  “高中毕业后,母亲逼着我进了一家商学院,继续供我读书,期望能子承父业。然而,我却让她老人家失望了,因为我在课堂里坐不住,仍与那些坏朋友交往。每到夜晚,我便骑起摩托车,和一群所谓的朋友成帮结伙地出去鬼混,喝酒、跳舞、打群架。在别人眼里,我们是一群不可救药的坏小子,而我们自己却觉得活得很高兴。

  “我的成绩当然好不了,第一学年结束,许多考试不及格。我知道,如此下去,肯定会被勒令退学。这时才想起对不起老母的一片苦心,怎么办?我想出一个好主意———去当兵,由此就能逃离学校。于是,我就报名参加海军。为何选中海军?动机仍是为了好玩,坐着免费的舰船周游世界,该是多浪漫!”

 身高马大的贝天牧,貌似当兵的好材料,很快就穿上了漂亮的海军制服。然而,未出新兵的训练期,他这个享受惯了的公子哥便开始大吃后悔药。想像中的海军多潇洒,哪料到还会有这么艰苦的军事训练?何况还有他的女朋友每日一封情书,早就勾走了他的心。

 贝天牧回忆说:“当初,我知道自己太散漫了,还真想过借助军纪约束一下自己。但很快就厌烦了军营生活,恨不得立即逃出去,驾起摩托车,去找我心爱的女朋友。

  “记得有一天,女朋友又来信了。不料教官非要我当众把它打开,信封打开了,哗地散落一地小星星,五颜六色的,全是女友用彩纸剪成的‘心’。人们哄堂大笑,教官命令我捡起那些小星星,而且有多少个小星星,就要做多少个俯卧撑,累得我精疲力尽,心想这真不是人呆的地方,一定要离开它。

  “不久,我病了,原因是心情忧郁,加之训练强度太大。征兵简章上注明患哮喘者不得参军,我有这种病,但隐瞒了它。而此时它却差点要了我的命,营房里没人管我,憋得我喘不过气来,几乎死在床上。后来,军医告诉我:按规定,你可以不当兵了,军部不会因此追究你。真是因祸得福,别提多高兴了。”

   失恋使他绝望,好摩托让他进了“摩托帮”  

 离开军营后,贝天牧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他的女朋友。他蛮以为他的女朋友一定正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他,不料事实却是,那女人不忠,和另一个男人搞上了,彻底背叛了他。而那个男人又恰巧是他的一个好朋友。犹如当头一棒,贝天牧当即就被打晕了。出院时,军医曾告诫他:千万别喝酒。但当晚,他就进了酒吧,喝得酩酊大醉。夜里回家,母亲为他开门,门一开,他咕咚一声,像根木头扑倒在地上。两天后,贝天牧睡醒了。他二话不说,马上去买一辆“1200CC”的“哈利·戴维逊”。这是全世界最为名贵的摩托车,贝天牧过去舍不得买,如今却不顾了。他跨上这辆摩托车,风驰电掣地狂奔在高速公路上……

 贝天牧说:“当时就觉得,什么‘心上人’,什么‘好朋友’,这世界全都是假的,人生不过如此,活着没什么意思,干脆就今朝有酒今朝醉,无论什么事,只要是能让自己高兴,就去做,别管它是与非。

  “爱玩车,尤其是有了‘哈利·戴维逊’,不由得就和社会上的‘摩托帮’们混到了一起。知道什么是‘摩托帮’么?就是一群群身上纹着图腾、穿着黑皮茄克、留着胡子、戴着墨镜、骑着大功率摩托车到处狂奔和滋事的人,美国电影描写黑社会的镜头里常有那帮人。那时我就是那形象,起初还有所顾忌,但很快就习惯了那种放荡不羁的生活,而且还觉得特别刺激、有趣,认为人生就该如此。

  “离开部队之后,我连换四种工作,都没干长,只好去超市里当服务生。白天,我装得很老实,骗过老板的眼睛。夜晚,我换上皮茄克,戴上墨镜,冲向‘摩托车俱乐部’,和朋友们各自驮着女友,去酒吧,去打球,或点起一堆火,灌着啤酒,跳舞,唱歌。为了忘却内心的伤痛,我用酒精、毒品麻醉自己;我很快又有了新的女友,而且不止一个,但我再也不信什么爱情。我鄙视婚姻,决定今生绝不做两种蠢事:结婚、当父亲。

  “什么是幸福?曾有一段时期,我认为有了我心爱的‘哈利·戴维逊’,有了啤酒和女人,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然而不知为什么,一到夜深人静剩我一人的时候,我又时常感到孤独和空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什么都不是。我真的幸福吗?我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但我找不出问题的原因。

  “记得有一次,大哥结婚,我应邀前往。忽听一阵摩托响,出现了自我感觉是潇洒英俊的我。我想,仅这辆豪华的‘哈利·戴维逊’,就足够他们羡慕的。不料满屋的客人,包括我的哥哥、姐姐们,甚至于我的母亲,都用惊异的眼睛瞪着我,像是突然见到了一个怪物。那目光深深地刺激了我,我突然发现,我与他们竟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是我错了?还是他们少见多怪?我想不清楚。”

  这时,年轻的贝天牧已经有了反思的意识。不久,接二连三发生的几件事,进一步触动了他的心灵。

 一次是他所在的“摩托帮”长途奔袭到密歇根一个小镇,参加由各地“摩托帮”组成的集会。人以类聚,“摩托帮”们也有自己的聚会,其活动的高潮往往就是打架斗殴。那天,打架的事同样发生了。被打的人为了报仇,在贝天牧他们驾车离开小镇的时候,驾着汽车疯狂地冲进他们的车队,几个摩托车当场就被撞得“飞”起来。

 另一次也是车祸。那天,贝天牧和朋友各自驮着女友在城里的街道上飞车,一拐弯,迎着撞见一辆卡车,他车把一闪,躲过了卡车,他的朋友却在劫难逃,连人带车被撞出去老远。

 死神擦肩而过,贝天牧震惊。朋友们的死,让他亲眼看到生命竟是这样的脆弱,转眼荡然无存。一连数日,血淋淋的惨象挥之不去,贝天牧不得不想:如此下去,说不定哪天,这种倒霉的事就会轮到自己。

 不久,另一件事再度刺激了他。一日深夜,贝天牧和“摩托帮”中的几个朋友又在餐馆里闹事,警察前来镇压,发现他们带有违禁的催泪弹,把他们抓进了拘留所。铁窗下,贝天牧彻夜无眠,双手反铐着,皮肉卡得生疼,他第一次尝到失去人格和自由的滋味。他突然问自己:“难道这就是自己应有的生活吗?”

 第二天,警察放了他们。贝天牧却从此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探求今后的出路。他发现,这种胡混的日子其实并没有什么意思,酒精和大麻,开车和打架,虽能一时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却难以给他带来真正的欢乐。究竟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欢乐?他找不到答案。

 就在这时,他的大哥伸出了手。在自己的婚礼上,大哥知道小弟贝天牧堕落成了“摩托帮”。父亲去世了,大哥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和教育小弟,于是不断请他到家里来,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导他,或是请他一起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在大哥的影响下,贝天牧的情趣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他发现婚后的大哥活得非常幸福,夫妇俩的生活虽平淡无奇,但却非常充实时,贝天牧竟有些眼热了。那一年,贝天牧21岁。 

   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他,又重新走进大学

 渐渐地,贝天牧变了,变得不再抽烟、酗酒,不再与“摩托帮”们鬼混。兄嫂恩爱的样子着实令他羡慕,曾经发誓永不结婚的贝天牧居然也想要个妻子了。

 谈到这里,贝天牧的表情突然活泼起来,他回忆说:“想要一个妻子了,心里竟然还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形象,到哪去找她呢?一日傍晚,我去了舞厅,姑娘不少,我却毫无舞兴,孤坐一隅。忽然,就像条件反射似地,我回头望了一眼,发现远处有个姑娘正在看着我,模样就像我想像的一样,心里当即就说,呵,这就是我的妻子。于是我去邀请她。她的舞姿是那样高雅,目光是那样地平静,不同于我以往遇到的任何一个女人,当即我就爱上了她。

  “这姑娘名叫潘姆拉,不久就真成了我妻子。她是那样贤惠,让我充分地享受到家的幸福和温暖。她的爱,像一洼湖水那样平静了我躁动的心。不久,我们就有了大女儿贝利香。女儿的到来,更给我带来不尽的欢乐。每天下班,迫不及待地回家,抱起女儿就忘掉了一切。昔日‘摩托帮’的那些朋友偶尔见到我,非常惊讶地说:‘喂,你这个傻瓜,怎么变成了这样?’

  “1982年,潘姆拉生下了第二个女儿贝利聪。这时,我已是超市收入不低的部门经理。一家人住一套很讲究的大房子,每到周末,就去度假,生活得非常安逸。这时,我们时常回忆起过去,两人都感到遗憾的一点,就是没有上过大学。

  “一天我们在林中散步,潘姆拉说:我们现在上学也不晚呵。我赶紧说:那好,就去读,带着孩子。

  “说来你们可能都不信,我们真地卖掉了房子,辞掉了工作,一人一个地抱着孩子去上学了。这在大学的校园里都成了一个新闻。没人资助我们,要靠打工养活自己。每天早上,我们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然后各自去上课,没课的时候便去打工。洗汽车、刷房子、剪草坪、清理游泳池和收垃圾,各式各样的脏活累活,我都干过。为了多挣一点钱,有时夜晚也去打工。说实话,那段时间,确实是活得太累了。但我们心甘情愿,原因是在这种生活里我们找到了一种特殊的乐趣。过去的岁月不堪回首,如今重新坐在课堂里,重新捧起书本,那感觉就像是获得了新生。”

 如果说婚后妻子潘姆拉改变了贝天牧,那么通过读书,贝天牧的内心世界又进一步发生了质的变化。知识丰富了他的头脑,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变。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年后,贝天牧毕业了。毕业前一位老师对大家说:“青年人,学成后应当对整个人类有所作为。如今许多国家亟需英语教师,有志者应到那里去做出自己的贡献。”贝天牧听后动了心。回家后与妻子商量,说过去想的总是自己,今后应该想想要为他人作点什么了。潘姆拉双手赞成,都认为人活一世,确实应对世界、对人类有所奉献。去哪呢?夫妇俩选中了中国,印象中的中国人长袍长头发,为何身边无数的“中国制造”却又制作得如此精细?应该去看看。

 美国人的浪漫充分表现在这对夫妇身上,四年前卖掉房子去上学,如今说走就走,举家迁往一未知的国度。孰不知,这一走就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如此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1988年8月18日,贝天牧一家来到中国。爬过长城,游过故宫之后,夫妇俩就在有关组织的安排下前往东北抚顺任教。

 那时,潘姆拉刚生下第三个女儿贝晶晶。夫妇俩带着三个洋娃娃在抚顺一下火车,顿时招来数百人围观。面对那无数张憨厚的笑脸和友好的目光,夫妇俩非常激动。

 贝天牧回忆说:“初到中国,生活确有许多不便,但中国学生那样尊重老师,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尊重和崇拜的滋味。过去,我们驾着摩托穿街而过,投来的全是白眼儿;如今我们是高级教师,那种自豪感让人觉得特别幸福。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自己的知识一点点传授给学生,其过程,让我们真正地体验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尽管生活条件不好,但活得充实。”

 一年后,贝天牧一家走了。临走前,贝天牧再三解释,回国是为了攻读研究生,为了能以更高的水平教学生。尽管如此,谁都以为他不会再来。然而贝天牧说话算数,1991年他读完硕士研究生,全家重新迁往中国。这回,被安排在北航任教。

 此时的贝天牧,已是36岁的中年,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人,怎样活着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过去,他以为只要是能够尽情地吃喝玩乐就是幸福;如今他深刻地体会到,做为人,真正的幸福,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如何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要看你是否肯对社会、对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贝天牧的幸福观,已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正因如此,除了教学之外,贝天牧经常像中国的雷锋一样到社会上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北京、天津、西安、石家庄和张家口等地的儿童福利院,都有他们夫妇的足迹。

  1991年年底,在贵阳儿童福利院,贝天牧遇到了一个残疾的女孩。孩子才五个月,躺在小床上,向他张扬着小手,他心里一热,便把这个孩子抱回了家。他有三个亲生女儿,随后又收养了三个中国孤儿。过去,他曾发誓永远不做父亲,如今不知为什么,一进儿童福利院,他会觉得那些孩子都在呼唤自己的心灵。尤其是那些残疾的孩子,贝天牧看着心疼,就总想帮他们,让他们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得到充分的爱。于是他不仅自己给孩子们买东西,而且还去向朋友们化缘,有钱的要钱,没钱的就要衣物,然后把财物统统送往儿童福利院。

  1995年1月,贝天牧干脆辞掉北航的职务,在许多朋友帮助下,创建了美国菲利浦·海德基金会,专门做起帮助中国孤残儿童的工作。从此,贝天牧到处奔波、游说,动员人们奉献爱心。然后,他根据具体情况,把一笔笔捐款、一批批物资分别捐献给亟需帮助的儿童福利院。

 贝天牧做得最开心的两件事,一是用海德基金会募集到的资金,为中国偏远地区的1000多个唇腭裂孤儿做了手术;二是把400多个孤儿送进了美国家庭,让他们有了一个真正的家。贝天牧告诉记者说:“看到孩子们的小嘴终于能够合上了,看着他们重新有了父母,一个个小脸笑得那样灿烂,我心里非常高兴。什么是幸福?如今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是呵,贝天牧这样的人,中国慈善事业的备忘录里,应该有他一座“功德碑”。

 如今,相信贝天牧的人越来越多,捐款源源不断地输进海德基金会。今后还干什么?贝天牧说:“我将永远和孤儿们在一起,直到我进天堂。”这时翻译插话说:“贝天牧夫妇已经决定了,定居在中国。”

 临别时,桌上有几张照片:九个月的王安深度唇腭裂;两岁的冯晓伟先天性脊柱侧弯;六个月的宫琳琳,颈部脑脊髓膜膨出……国内的医疗水平难以治好这些孩子的残疾,4月8日,他们被送到美国的弗吉尼亚去手术,有的还留在了美国。不知这些孩子大了,是否会记得这个贝天牧。


 

相关报道:                                                             作者:李雅民 2007-9-18





守护中国孤儿的美国“村长”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5142d0100alcq.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