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ARTINI

希望感动别人就先感动自己
个人资料
DUMARTINI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关于奥斯卡得奖记录短片《颍州的孩子》

(2007-02-26 16:48:51) 下一个
好奇:记者熊蕾的博克为什么成了众矢之的?

去力刀客那儿找来的: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2&postID=45454


熊蕾的博克.发表于2006-08-12
http://blog.daqi.com/article/33628.html

在多伦多看《颍州之血》

一部40分钟的纪录片《颍州之血》,引起了中外记者截然不同的反应。
这部纪录片,反映的是安徽阜阳地区一些农村艾滋孤儿的情况。制片人是一个美国人,导演是移民美国的一个中国香港人。
据说,我们这近百位来自世界各国参加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会前培训的记者,是这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的第二批观众。
可是,这部已经获得纪录片大奖的制作,实在不能吸引我。片中出现了几个孩子,却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代替他们讲述的,是一个收养他们的女性,叫张颖。
指着一个孩子,张颖说,他原来不说话,现在已经好多了。可是在影片中,他还是没有说话。指着另一个孩子,张颖说,她很幸运,一个美国老太太给她提供药,所以她的健康情况一直还不错。这个孩子也一直没有说话,也不知道她自己是不是感到“很幸运”。
看了不到30分钟,已经打了好几个盹。终于无法忍受,我提前离开了会场。
像我这样打盹的中国同行,还有好几位,其中一个是从头睡到尾。
讨论的时候,我回到会场,按捺不住地说,这个电影故事没有讲好,让我犯困,我不喜欢。讲艾滋孤儿,孩子讲得太少,张颖讲得太多。
不过几乎所有的外国记者都说这部电影很好,很让他们感动。也有的说,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很难讲出自己的话。
看到那些孤儿的无助,谁都可能感动。这样的感动,并不一定能说明这个片子拍得好。
更何况,只要说在中国拍这样的题材如何不容易,再加上片子的农村实景,处于原生态状态的农民,不了解中国的老外很容易感动。
说儿童没有成年,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话无法令人信服。我和我的同事采访过很多儿童,包括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只要记者可以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需要代言人。
参加培训的40多个中国记者,能够认同这部片子的,是少数。
有些国内同行不能接受这部片子,是因为张颖这个人,据说比较有争议。但是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赞扬她,说她收养了那么多艾滋孤儿,为他们做了那么多事,很不容易。
我不了解张颖。我不喜欢《颍州之血》,不是因为她,完全是因为我认为这部片子本身拍得并不好,故事讲得不明不白,而且儿童表达的权利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有些外国同行以为中国记者不喜欢它,是由于片子反映了“中国的阴暗面”。在场的中国记者绝大多数否定了这种说法——艾滋孤儿的问题,中国媒体报道得很多,而且同类题材的电视专题片,国内有拍的比这部片子感人得多的。可是偏偏这两个人拍的就能在国外获奖。看来,国外的奖,也就是那么回事。
对这部片子的分歧,引起了主持这次培训的美国国家记者基金会主任鲍伯·梅耶斯的兴趣。他今天又抽出时间,让大家从新闻学的角度再看看这部片子。有同行指出,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基本依靠一个信源,就是张颖。张颖带着摄制组,出入各个艾滋病患者亲人的家,而片子又表现了她收养儿童的事,并且基本上是她在为这些儿童代言,这就难免太单一,让人感觉片子在为张颖做宣传,尽管主创人员再三声称他们不是宣传哪一个人,而是讲一个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
也有人说,作为反映艾滋病问题的纪录片,单一信源没有什么不可以。
这话让人很不安。片子谈到同村的人对患者的歧视。可是并没有让村里的非患者来谈这个问题。那么它对这个村子的反映是否客观真实,就令人产生疑问。
还有出现在片中的艾滋孤儿,都是真名实姓,脸部没有任何遮挡。拍摄是否取得了他们的知情同意?是否告知他们影片在播出后,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我不知道。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表现一个HIV阳性的姑娘,隐瞒自己感染病毒的情况,举行婚礼。问她是否会在婚后告诉,她说不,打算能瞒多久瞒多久。可是电影这样拍了,播出以后,不是照样把她的真实情况暴露了吗?有人问过导演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其实在举行婚礼前,姑娘已经坦白了自己的情况。那为什么拍成的片子还要表现姑娘在隐瞒呢?这不是欺骗观众吗?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了解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对艾滋病的资金投入巨大,而其中吃艾滋病饭的人也很多。
从这部片子来看,的确如此。

摄影 发表于  2006-08-21 22:25:16 IP:210.51.38.*
我是《颖州的孩子》的摄影,其实我介入的时间在编导回国之前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是两年时间,片中的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我来拍摄,可以说,我应该比拟更知道那里究故窃酴回事?
(张颖说,他原来不说话,现在已经好多了。可是在影片中,他还是没有说话。指着另一个孩子,张颖说,她很幸运,一个美国老太太给她提供药,所以她的健康情况一直还不错。这个孩子也一直没有说话,也不知道她自己是不是感到“很幸运”。)
不说话的孩子叫高峻,他在片尾时已经变得活泼了,另一个孩子叫楠楠,她在美国老太太的帮助下至少已经14岁了,似乎是世界上出生即感染存活最久的孩子,她是否幸运,你看不出来吗?
(片子谈到同村的人对患者的歧视。可是并没有让村里的非患者来谈这个问题。那么它对这个村子的反映是否客观真实,就令人产生疑问。)
看来你头一夜一定很疲惫,开篇不久就开始打盹了!
(还有出现在片中的艾滋孤儿,都是真名实姓,脸部没有任何遮挡。拍摄是否取得了他们的知情同意?是否告知他们影片在播出后,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我不知道。……)
我知道,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接受拍摄都签署了同意拍摄播出合同。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表现一个HIV阳性的姑娘,隐瞒自己感染病毒的情况,举行婚礼。)
女孩是楠楠的姐姐,她是健康的!!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了解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对艾滋病的资金投入巨大,而其中吃艾滋病饭的人也很多。
从这部片子来看,的确如此。)
看来,您是没有吃上这饭心有不甘?
(艾滋孤儿的问题,中国媒体报道得很多,而且同类题材的电视专题片,国内有拍的比这部片子感人得多的。可是偏偏这两个人拍的就能在国外获奖。看来,国外的奖,也就是那么回事。我和我的同事采访过很多儿童,包括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只要记者可以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需要代言人。)

真的象您所说,您也去采访过他们,还做到了平等的交流,甚至还有更感人的,东西在哪里?请举例。我去阜阳有数十次之多,前年的春节就是在爱滋病人家一起包饺子度过,您曾经尝试过吗?取得了你的信任又能怎样?你领取了稿费之后她们不还是过着过去的生活吗?代言人必须要有,张颖是,编导是,她们多少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和生活。
(我回到会场,按捺不住地说,这个电影故事没有讲好,让我犯困,我不喜欢)
这是纪录片!!!不是让你寻求刺激的娱乐!!讲述了这么多孩子的苦难,居然让你用电影故事来总结了!
(看了不到30分钟,已经打了好几个盹。终于无法忍受,我提前离开了会场。
像我这样打盹的中国同行,还有好几位,其中一个是从头睡到尾。)
麻木还是冷血?或者说您和您所谓的中国同行头夜真的太累了?!撇开礼仪这个方面,打着盹看这部片子,居然还好意思写这个博客来总结,我开始怀疑您的人性和操守了!!!

新闻爱好者 发表于  2006-08-23 18:27:22 IP:221.221.13.*
“像我这样打盹的中国同行,还有好几位,其实一个是从头睡到尾。”
第一:如果从有几个人睡觉来评价一部片子好不好,这是有违记者的“客观性”判断的。如果真的用几个人睡觉这个数据来评价一个影片,那您也得汇报一下当时有多少人在场看片子,睡觉的有几个,占几个百分比,起码这样会在数据上有说服力一些。
第二:这句话让人对中国记者的修养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您和你的同行在别人的看片会上睡觉,首先是对影片作者的不尊重,如果一个好的记者(熊老师贵为新华社高级编辑)认为会议的内容“闷,不好看”就可以先睡觉,睡觉睡醒了就开始评头品足,试问,您对这个片子的评价又如何做到“客观”?又有何信服力?即使再烂的片子,没有认真的观看就没有评价的资格。不要说记者的基本素养,就算是一个普通观众的修养都达不到。

我是一个刚从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听过熊女士的讲座,但是对您的这片文章不敢苟同。

匿名 发表于  2006-08-23 21:55:12 IP:221.219.189.*
目前中国许多记者的从业素质极端低下心理极端阴暗已是社会公认的,博主的文章又为这种共识添上了最好的注解.
匿名 发表于  2006-08-24 12:01:00 IP:222.129.224.*

没看过片子,不好妄加评论,但是对本文的春秋笔法很不屑.
"这个孩子也一直没有说话,也不知道她自己是不是感到“很幸运”----这个孩子有人资助药物,能够得到治疗,比起别的买不起药物得不到治疗的孩子,难道她不是幸运的吗?按博主观点,如果她自己不认为是幸运的,她就不是幸运的?罪犯认为自己无罪,法庭就不能判他有罪?
"片子谈到同村的人对患者的歧视。可是并没有让村里的非患者来谈这个问题。那么它对这个村子的反映是否客观真实,就令人产生疑问"。----按你的意思,非得有村民站出来对着镜头说"我歧视他们",那艾滋孤儿才算是受到了歧视?
"看来,国外的奖,也就是那么回事。"----看来,新华社的高级编辑,也就是那么回事.
学了就用 发表于  2006-08-24 19:39:47 IP:221.221.173.*
“当然,没有人非让你在看片会上睡觉。可是,我们的领导人,我们的媒体,现在都那么爱说我们是一个有礼仪的大国。既然这样,就在礼仪问题上体现一下我们大国的风度,可以吗?”
匿名 发表于  2006-09-02 02:23:30 IP:210.51.38.*
a
匿名 发表于  2007-01-24 11:16:11 IP:218.72.47.*
亲爱的,尊敬的,各位能表现礼仪之邦的记者同志们, 请你们不要把俺家的名字写错好不好!!是颍州,不是颖州!!
匿名 发表于  2007-01-25 16:21:05 IP:222.95.185.*
作为一个对颍州的一切都很熟悉的人,因为我家就在阜阳,我不想去攻击你。
但编辑的通病是不晓得深入生活,或者一直以为自己是在深入生活,却不晓得春暖几时花开一般简单的可笑。
楼上有个评论不错,你把纪录片当电影看了,实在是人才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1 05:47:45 IP:218.22.9.*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点人性的人都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博主把文人挑刺的天性,发挥的到极至了。可惜这个时候不是你发挥文采的时候。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5 23:46:05 IP:210.21.46.*
没有看过这部片子, 不敢做评.国内的记录片通常都会是旁白较多的,并且认为记录片就是记录.所以缺乏电影语言.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2:03:48 IP:64.69.115.*
新华社的么,都这样啦。。。连小孩的隐私权都考虑到了,还不忘点出导演是“移民美国的中国香港人”,呵呵,好像她平常总是说“居住上海的中国北京人,在深圳的中国广州人”似的。
得了,俺就直说吧,烦透了。烦透了你们这些吃宣传饭的,该写的不写,该说的不说,上班当喉舌,下了班还放不下身份,要舆论导向。借用一句台词,俺知道你是新华社的,但你也曾经是个人吧?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2:12:32 IP:59.191.116.*
这部令博主昏昏欲睡的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博主是不是觉得脸辣辣的。。。。。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5:04:15 IP:69.211.9.*
"据说,我们这近百位来自世界各国参加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会前培训的记者,是这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的第二批观众。"

培训失败了,你这样的记者还是跑八卦吧,别乱占出国名额,要不然,我还真怀疑你是“吃艾滋病饭的人”。。。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6:35:56 IP:218.80.79.*
我支持博主的看法!如果这部纪录片是中国人投资的,未见得就能得奥斯卡;得了奥斯卡的,也未见得都是好片子。但不可否:老外善于也乐于报道中国社会的黑夜,忽略阳光!中国新闻的自由度不高,可有谁又看到过老外拍过中国社会进步的纪录片呀?
你真得太有才了 发表于  2007-02-26 17:18:15 IP:202.101.38.*
您还是适合去看《黄金甲》这样的片子。
您是一个通晓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编辑,但是前提是您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中国人!
您不觉得自己太冷血了吗?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7:20:37 IP:222.240.166.*
熊女士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真实的纪录片当故事看了,所以觉得故事很不精彩,很闷,让人想睡觉。
睡醒之余又开始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臆测。
这就是所谓的新华社高级编辑?真是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7:36:43 IP:203.86.60.*
博主真能装。
1首先你的心态不端正,对中国中部农村大量存在的艾滋病现象不够关注,居然要睡着了?枉为一个新华社编辑,正义、良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全然不见。好意思跑到美国去浪费纳税人的钱。
2把纪录片当作完整情节的故事片。
3说什么小孩讲的太少了。如果你是那个孩子,身陷艾滋,几遭遗弃,精神受到多大的摧残?你有多少话要说?他们只是孩子,他们能说些什么?
4忘了你还是个女人,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佩服你 发表于  2007-02-26 17:43:23 IP:222.83.255.*
真佩服你的职业精神啊,打了几次盹就成了名记者了,还有你的冷血,看来学做记者是不用先学做人的!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8:19:06 IP:153.2.246.*
这年头,真是啥人都有啊。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8:44:50 IP:211.138.233.*
你还真是个看客啊,请你记住。故事里的人是和你一样活生生的人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9:40:14 IP:137.189.4.*
博主 的良心何在?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19:41:20 IP:220.186.149.*
高级编辑,SHI T
服了你 发表于  2007-02-26 20:00:50 IP:222.182.2.*
去你*的,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而且还嫉妒别人
想做小孩子 发表于  2007-02-26 20:49:43 IP:122.7.128.*
熊女士的文章,的确不是正经讨论的态度。纪录片的好坏在于它引起的震动和关注,毫无疑问作者做到了。
对您的职业素养表示怀疑。用讽刺和恶语来中伤同行,不时有修养的人所为。
你就是一个看客 发表于  2007-02-26 20:51:13 IP:221.2.164.*
本人就是阜阳人,也清楚爱滋在颍州区的情况,看到颍州的孩子这个纪录片在噢斯卡获奖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是影视艺术上的水平,而更多的是人文精神。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0:55:08 IP:58.61.45.*
不要总是以怀疑的角度去看世界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1:03:18 IP:61.171.242.*
明白博客作者为何冷血了,原来是新华社的,不奇怪,不奇怪.
作者若不冷血倒真是奇怪了.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1:12:18 IP:219.142.233.*
你是"历史的过客与看客"所以你毫无责任感,毫无怜悯之心,冷漠得如禽兽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1:23:24 IP:134.147.39.*
"电影故事"? 原来政府的高级"御用文人"就这点水平.你看不到那是一个个小生命,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小生命.你希望看到那些小孩说什么? 说"我们就是AIDS病患者.我们遭受同龄小朋友的歧视.可我们不在乎,我们开心,乐观,我们很坚强.看我们吃得多好,穿得多好.我们头顶的天空多蓝." 又或者希望听到周围的村民说什么? 说"他们挺可怜的"或者"他们是魔鬼,不会跟他们接触."是不是加入这些一个纪录片才算完整?是不是再用周杰伦的"本草纲目"做片尾曲才算完整? 可是请记住,这只是纪录片,纪录片的目的就是要探讨与人相关的所有发人深省的问题.一部纪录片要触动的就是人内心深处的那份"人性". 很遗憾,作者身上看不到.却总是从所谓的"技术角度"来"挑刺".再说难听点,好歹创作班底才是专业的.作者无非是位编辑而已,要讨论"一篇文章给多少稿费""怎么排版""内容怎么吸引人眼球"你在行.可您挑的那些毛病,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还是多写写"黄金甲"吧,里面才有你需要的一切电影元素.就算是AIDS话题也要包装得"美仑美幻"才能拿上台面.
ROSENTAL 发表于  2007-02-26 21:36:50 IP:85.182.123.*
晕,怎么一片指责声。把版主的自我感觉阐述直接上升到道德高度。不同环境下生活的人想法不一样,有西方背景人极少看到像这样在多种社会层面作用下衍生的悲剧。所受的震撼自然强烈。而诸如此类,甚至更丑恶的,而我们中哪怕普通一员多少也见过听过,更不用说长期奔走于各处的新闻人员,在战场上,军医手持刀锯,断人手脚如宰猪狗,不是不可缝合,无他,非不为也,是不能尔。我国的公检法一线从业人员,一年见到的丑恶比平常百姓一辈子见到的还多。这样的的人,如果不去同流合污,那如果没有一棵坚强淡漠的心,也许早就心理崩溃了。所以指责版主的诸位,不觉得自己的要求有些多吗?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1:37:37 IP:203.192.13.*
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并不能代表对作品中主要人物(艾滋孤儿)的态度。有些发言者的观点过于偏激了,甚至带有某种刻版成见,感情用事之余,有失基本的文明礼貌准则。这里可以有观点的交锋,但最好不要在言语上“拳脚相加”,特别是在对博主还根本不了解的时候,更不要妄贴感情色彩太浓的标签。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2:14:58 IP:67.15.100.*
大家当然都知道博主贵为喉舌高级编辑。所以,画龙点睛的手笔当然非同小可。:)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了解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对艾滋病的资金投入巨大,而其中吃艾滋病饭的人也很多。
从这部片子来看,的确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2:16:10 IP:59.34.52.*
这位ROSENTAL说的好,当记者,尤其是喉舌的记者,是不能有仁慈之心的,所以博主用看电影的心态去看这部纪录片也就一点都不奇怪啦。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2:37:49 IP:218.4.75.*
博主真厉害,看了三十分钟,中间还打了几个盹,就能写出这么一大段的影评,佩服佩服,不愧为新华社高级编辑.
charlie 发表于  2007-02-26 23:03:26 IP:61.173.122.*
奇怪了,原先只要是谁得了个奥斯卡的奖项,哪怕是华裔外国人的令人看不懂的武打片,哪怕是为这个武打片配乐的,哪怕是仅仅应为暴露被提名服装奖,所谓党的喉舌都会第一时间出来力挺。今天人家名正言顺得了记录片奖怎么一下子改变作风啦?我觉得楼上几位的言论还算克制,分析还算客观,既然博主开放评论就应该有这种心理承受能力呀,什么时候新闻联播获得奥斯卡自由言论奖那时候才叫人精神崩溃呢,呵呵:)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3:04:32 IP:218.2.248.*
新华社大编辑,你这次引起公愤了.
信口开河,自以为是,你做了这么多年著名编辑,竞是这般水准吗.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3:16:58 IP:219.135.164.*
ROSENTAL说得是真好 记者都见多识广啊 比你们平民百姓见过的世面是多了去了 今天非洲明天美国的飞 心理都坚强得跟刘胡兰似的 所以看了这片啊 麻木、反感是正常反应 要是跟你们一样感动了 说好听点是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说不好听那是不PROFESSIONAL

怎么着记者都是对的 何况(曾)是新华社记者呢? 报纸上登的那只能是我写的 骂我? 那是你们无知、偏激 根本不了解我这个中国北京人维护祖国统一的良苦用心啊!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6 23:24:29 IP:125.114.113.*
怪不得在央市新闻看不到
斧头帮小弟 发表于  2007-02-26 23:31:20 IP:61.233.66.*
新华社的人,写这种文章很正常啊。要是不这么写才真是见了鬼
dj111li 发表于  2007-02-26 23:54:12 IP:58.34.98.*
得奖才是硬道理!!!进来支持一下~~~~~~~
toCharlie 发表于  2007-02-26 23:58:02 IP:67.15.100.*
你看清楚是什么时候写的 :)
JF 发表于  2007-02-27 00:24:41 IP:220.162.111.*
哈哈,看来我早不相信喉舌的评论和新闻是明智的!!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7 00:41:26 IP:222.130.147.*
央市新闻看不到,电影频道也剪辑掉了,呵呵,这就是俺们的祖国
深大 发表于  2007-02-27 00:54:19 IP:58.60.63.*
只能说博主从技术层面去分析这部片
从文中的"让大家从新闻学的角度再看看这部片子。有同行指出,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出
若是纯粹的技术分析倒无所谓
比如说这个镜头拍的角度不好,声音处理过于粗糙等
可惜的是博主又过多参入自己的价值判断
特别是最后一段所谓吃爱滋饭,这部片,的确如此最让人反感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7 00:56:12 IP:58.60.63.*
找不到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7 01:09:29 IP:211.162.247.*
英国人说得好,中国是被三大害是腐败官僚,奸商,无良学者。。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7 01:11:04 IP:124.234.164.*
这篇评论看了很冷
我不相信这部纪录片会比这篇评论还冷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7 01:18:21 IP:72.95.156.*
新华社记者见多识广,不光对丑恶现象已经熟视无睹,而且对报道丑恶的作品已经深为反感。这是怎样“伟大”的一个蜕变啊
Ricky 发表于  2007-02-27 01:20:42 IP:196.29.239.*
博主不会想到,一篇去年的旧作,在今日引起轩然大波,这一切要感谢奥斯卡,再次让世界了解了真实的中国!
我们的奥斯卡梦不是做了很多年了么?为什么“孩子”得奖了,国内没有宣传?熊老师,请你告诉我!
从你的文章,再次感受到了体制内御用文人的冷血和无情!你还是写的和谐社会吧,写你的三个代表,写你的主旋律,写你的风花雪月,写你社会一片大好!
高耀洁老太太不知道能否顺利成行,那些曾经阻止她出国的人,如果有一天自己或至亲染上AIDS,他的心里会否有愧疚之心?

画龙点睛之笔 发表于  2007-02-27 04:58:10 IP:80.134.212.*
画龙点睛之笔,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了解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对艾滋病的资金投入巨大,而其中吃艾滋病饭的人也很多。
从这部片子来看,的确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07-02-27 07:04:06 IP:84.102.111.*
...無語凝噎
任远 发表于  2007-02-27 08:02:18 IP:67.85.192.*
看了. 很寒心. 我虽然不赞成熊蕾女士在方肘子问题上的做法, 但还愿意相信她的动机是善良真诚的人. 看了这篇, 我彻底失望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这位记者打着盹看片子,居然还好意思写博客总结..自以为是,太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了.
老百姓有权利感到愤怒
可惜还没机会看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