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髮師

(2019-08-12 22:14:48) 下一个

(一)

二十幾年前,初到美國最不適應的就是以人民幣對美元8:1比例買東西。超市普通油菜標價$0.99/磅,折成人民幣幾乎8元,還不到一斤啊,心裡很不爽。但是, 牛奶,香蕉和雞腿卻比國內便宜很多。有了這幾樣東西平衡,覺得來美國“值”了。時間久了購物開始有點經驗了。不再盲目進超市,買東西前會先查看免費廣告,多家比較,然後再決定到哪幾家買肉買菜。記得 附近有一家店韭菜很便宜,一磅 $0.79,母親常常不辭勞苦,走路一小時,進去只買韭菜,其他的一概不買。後來,那家店倒閉了,為此,我們嘲笑了母親好多年,說,就是因為她只買最便宜的韭菜使那家超市虧本關門了。

然而,有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再貴也要買,剪髮雖然每月一次,同樣也必不可少。可是剪髮一次要花十幾美元,白白丟掉接近百元人民幣,可是太“奢侈”了,即使再咬牙跺腳也不捨得。為了省錢,我讓丈夫從國內帶來了一套剪頭工具,包括圍巾。我自己索性不剪髮,任憑它長吧,可是兒子不能不剪髮。有了理髮工具,只能先拿兒子做實驗了。男式頭髮剪起來可不是簡單的事。第一次嘗試,剪出來的髮型可想而知。上面頭髮用剪子剪,長度可以控制,而腦袋後面用推子的部分,卻讓我束手無策,只好用梳子做擋板,一層一層剃,後腦勺變成了“大寨梯田”。好在兒子知書達理,知道不帶他去理髮店的苦衷,不但沒有埋怨,反過來還安慰我說:“老媽,沒關係,我照鏡子從前面看還不錯,後腦勺是給別人看的,好不好看無所謂。”

我的鄰居來自北京來,對兒子的頭型實在不忍直視,便建議我到附近一個剪髮學校。“收費只要3美元,只是剪髮的都是實習生。” 她說,“我帶我爸爸就到那裡理髮,本來他進去是有頭髮的,出來時成了禿子了。老爺子第一次很生氣,說,'剪頭像修理地球似的,幾個人輪番上陣,硬是把頭髮剪沒了'。" 儘管如此,我想這些實習生再差也比我這個“江湖”手藝強許多。接著一個星期我就帶兒子去了。

理髮培訓學校很寬敞明亮。那些實習生一看見有客人進來,便笑臉相迎,一擁而上, 拖椅子的,帶圍巾的,噴水的,看來他們每天能有幾個給他們練手的“犧牲品”並不多。他們先是對著頭左顧右看,然後便開始輪流 “修理”了。一個多小時下來,兒子的頭型出來了,跟我的水平比,還不錯,頭髮是剪得短了些,但至少後腦勺比我的“梯田”樣式好看得多。

(二)

兒子到了初中,開始注意自我形象了,死活不要再去那個學校理髮。不得已朋友介紹了一家專業理髮店,收費也比較理想:5美元。這家理髮店坐落在一個華人的鬧市區,兩邊好像是居民住家,是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如果開車路過,不容易注意到那個小平房是一家理髮店。理髮店好像開了很久,店面小小的,外牆油漆脫落,有些破舊;臨街的窗戶上斜貼著廣告:剪髮$5 ,字不大,也不很醒目。 窗戶多年似乎未擦過,沾滿了灰塵,霧濛濛的。店的正門面朝主幹道,每天車水馬龍,噪音很大。一進店,門的旁邊是一個近似落地的窗戶,窗台上放了一堆我即象英文又不是英文的報紙和刊物,傍邊放了兩把很舊了的折疊椅,坐下去顫顫巍巍的;右手邊是一個已經老化了的硬塑膠複合板的長凳,有時上面放了幾本剪髮的樣本,因為經過太多人的手,封面烏漆麻黑的,邊緣也都捲起來了;店裡面一邊是兩個可以旋轉的理髮椅子,帶鏡子的工具台上到處擺放著理髮器具,凌亂地散放在上面;對面是一把專用於洗髮的旋轉椅,傍邊緊挨著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洗手洗髮池。印象最深的,就是靠近店最裡面的牆角有一個寫字台大小的桌子,上面放了一台12吋的小電視,連著一台錄影機,播放著一對年青男女纏纏綿綿摟摟抱抱的舞曲。理髮店的停車場在店的後面,只有五六個車位;停車場一側用柵欄跟鄰居隔開,生了鏽的柵欄下面長滿了野草。還是母親識貨,一眼認出它們是茴香,長得很茂盛,似乎從來沒有人採過。第一次帶兒子去剪髮只花六美元,但卻帶回一大袋茴香,包了好幾頓子餃子吃,覺得太值了!

店主是個亞裔人,額頭上清晰可見的“年輪”以及稀疏的頭髮,明顯看出是母親同輩年齡的,稱他“老爺子”不為過。他個子瘦瘦高高,有些駝背,可能是職業的關係;老爺子臉部輪廓清晰明朗,只是有些蒼白;身著發了白的灰色衣褲。老爺子雖年過半百,但仍掩蓋不住他年輕時的英俊瀟灑。

和標準的理髮店比,老爺子的店實在又小又簡陋,夏天從來不開冷氣,冬天也沒有暖氣,儘管條件比較差,因為價格便宜,老爺子剪髮技術不錯,客人絡繹不絕,大都是上了年紀的男士。店裡剪髮的只有他一個人,即是老闆也是員工。老爺子剪短髮的技術很精湛,無論什麼樣的頭型,什麼樣的年齡,人經他手剪過頭髮後都變得很好看。如果刻意計算老爺子的收入的話,應該是比較可觀的。

老爺子對每一個進來的客人都會打招呼,只有一個動作,嘴稍咧一下,抬抬右手便罷。剛開始覺得他講話怪怪的,不明白他在說什麼,後來知道那是越南話。老爺子發現我聽不懂,有時會刻意對我說幾句國語或英語,但都很蹩腳。記憶比較深的就是那台連續不斷地重复著同樣舞曲的小電視機,老爺子常常邊給客人剪髮邊喜滋滋地哼著曲調,而且雙腳還時不時地跟著節奏舞動幾下。老爺子雖不苟言笑,但神情中卻透露著得意和滿足。

(三)

久而久之,丈夫和兒子成了老爺子的固定客人,幾乎每三四個星期都會去光顧一次。老爺子一周工作7天,每天上午10點準時開門,前後門打開,通通風;下午5點鐘打烊,鎖上防盜門,不再接待客人。儘管成為老顧客多年,但是因為語言的障礙,對老爺子了解甚微,只知道他有家室而已,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他老伴。

十多年後,店裡多了位年輕老爺子十幾歲的女人:長發披肩,個子不高,皮膚白皙,嗓門很尖。看她對老爺子的說話態度,很納悶他們之間的關係:夫妻?大媽也是越南人,但會說國語。她燙髮的價格也超好。別家理髮店燙短髮收費至少也要50美元以上,而在他們那裡燙短髮$25,長發才$30美元。因此,自然我和母親也成了那裡的常客。

老爺子和大媽每天早晨開著同一輛車子上班,大媽是司機。他們的車子兩門,深灰色,車漆脫落,很舊,看樣子至少跑了10萬英里以上。通常在美國一般比較強調個人隱私,所以,懂得規矩的人不會隨便問人家的收入或者別人之間關係的話題,除非人家自己願意告訴你。但是,母親目不識丁,粗人一個,常常脫口就會問一些讓人很忌諱很尷尬的事。有一次母親燙發,一坐下張口便問大媽:“你倆是夫妻吧?他多大歲數了?” 大媽態度極其不悅,即刻答道:“他不是我先生,我們是 partner!"。擔心母親沒聽懂會繼續追問,便馬上對母親說“人家是合夥開店,是朋友,不是兩口子。”

多了個女夥伴,店裡也就多了些婦人們,有染髮的也有燙髮的。自從大媽來了之後,來的客人都是大媽招呼。大媽是個話嘮,總是聽到她用越南話哇啦哇啦地“叫”, 高調嗓門,滿臉嚴肅,沒有一絲笑容,看上去很兇;有時對老爺子也是如此,而老爺子似乎也不示弱,總是用低低的嗓音,嘟嘟囔囔的方式回應,有時還會擺擺手,顯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起初還以為他倆為什麼事爭吵,久了才知道,越南話的語調與廣東話相似,一開口就像吵架。其實,他們搭配得非常默契。老爺子沒有客人剪髮,他就去幫助大媽做些湯發前的預備工作;如果大媽那邊沒有客人,她就去幫助剪髮。中午吃飯兩個人輪流,大媽帶的好像是盒飯,會在微波爐熱一下;老爺子通常自己會用小電鍋煮一大碗麵條。他們的午餐應該非常簡單,吃飯時間常常也能不固定,吃飯的地方就在後門狹窄的過道上。雖然老爺子和大媽之間的關係看上去比較粗糙簡單,沒有一般 “友情” 意義上的深厚關懷和付出,但卻是非言語能表達的默契和和諧。

後來,兒子上大學了,我們也搬了新家,離理髮店大概需要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所以,去那邊剪髮的機會越來越少。

(四)

時隔五六年,有一次過去辦事,自然想到那家理髮店。價錢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也想看看老爺子和大媽是否還在。進門之後,店裡空若無人,冷冷清清,只有老爺子一個人。他捲曲躺在那張破舊的長凳子上,似睡非睡。聽到門的響聲,他遲緩地抬起頭來,慢慢起身,艱難地向我擺了一下手,沒有說話。老爺子與從前判若兩人:衣服皺皺巴巴,臟兮兮的,人似乎更瘦弱了,不但額頭,臉頰脖子也擠滿了皺紋,眼睛裡透出一種難以名狀的無奈,令人心酸。那天沒有看到大媽。店裡一切依舊,所有擺設都絲毫未變,甚至那個老式的12吋電視個和錄像機的位置也都沒有更換,仍然擺放在店裡面的角落裡。老爺子起身之後,習慣性地拿起圍巾,指著一張椅子示意讓我坐下,然後,在我頭上噴了一些水,便開始剪髮。我感到他的手有些發抖,剪子用起來已經不是那麼利落了。剪完之後,他把鏡子放在我的後腦勺,讓我看看是否滿意。髮型自然剪得不如以前了,甚至一側長,一側短。雖然心裡不大開心,嘴上還是沒能說出來,因為老爺子已經八十幾歲了,他已經盡力了,不忍心露出不滿,還是笑著對他說:“很好啊!”

說 “時間無情,偷取生命” 這句話一點不為過。看到老爺子孱弱的身體和那無奈的神情,回想他從還算強壯的花甲歲月,到了暮景殘光令人唏噓的耄耋之年,不由得黯然神傷,想到海明威筆下《老人與海》裡面的老漁夫。作者以真人真事為素材,細緻而生動地敘述了一位老漁夫捕魚的故事。他在海上整整漂泊了八十多天,終有所穫, 逮到了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並用三天的時間,拼了老命才制服了那條大魚。但是令人不幸的是,在他滿懷歡喜返回的途中,遇到了鯊魚群的襲擊,無論他怎樣躲避,用魚叉、船槳和刀子抵擋反擊,都無濟於事,眼睜睜地看著鯊魚將那條大魚身上的肉蠶食掉。當他回到港口時,那條大魚只剩下一幅巨大的骨架,肉全都被鯊魚吃個精光。在八十多天裡,老漁夫經歷了尋求等待,堅忍頑強,孤獨寂寞,夢想成真,欣喜若狂,奮勇搏鬥,空手而歸的過程。細想一下,這豈不是一個人一生的縮影和真實寫照?作者是否在透露著一個信息:人生 “虛空的虛空”?就像那個老漁夫用其畢生精力都在追求一個夢想,希望捕到一條大魚就滿足了。當他的願望真的實現了,可是,最後帶回來的只是被鯊魚啃食的魚骨架。人生豈不也是如此?每個人也都用盡一生追逐所定的目標,賺取財富謀得地位,到了生命的終點卻是兩手空空?

作者在他名譽鼎盛時期,年紀僅有六十二歲就自殺了,他是否因為看到了那個老漁夫悲劇從而想到自己的人生結局而絕望的呢?當他把槍對準自己,要解決掉自己的生命之前都想了些什麼?他是沒有名聲地位嗎?他是因為困苦貧窮嗎?作者的這篇小說可是獲得了世界諾貝爾文學獎的呀!他亦被冠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對世人來說,他已經達到了人生的頂峰了的!那為什麼他不頂著人生輝煌的“冠冕”活下去呢?

然而,對於世上很多人來說都像老爺子一樣,一生可能沒有老漁夫那樣波瀾起伏,險象環生的經歷,也沒有作者的過人聰明和顯赫名聲,只是平平的無名小卒,草根之民,活在世上謀生,賺錢是人生的全部和終極目標,但是,人會逃脫老漁夫的結局嗎?到了生命的終點會擺脫作者內心的悲哀嗎?

若沒有上天的恩典,到了生命港口的終點,人會剩下什麼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xiaomiao 回复 悄悄话 对理发师们的描述非常生动。
生命重要的在于过程,至于“到了生命港口的終點,人會剩下什麼”,不是最重要的。就算那时你有百万千万,子孙无数,于你又有什么意义?
百年老树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太好了,只是对人生的结局有点悲观,但事实不就是这样的吗?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个人觉得《老人与海》正是表达了人生的意义,不屈服、不放弃,终于捕到了鱼,终于打败了鲨鱼,即使架着鱼骨,也意味着胜利。岸上人们望着拖着鱼骨的老人,没有嘲笑,更多的是敬畏。是,结果是空的,鱼架子。人生终是零,都是死,最精彩的是过程。海明威的一生亦如此。人怎么过都是一辈子,理发师傅要是微笑着面对生活,也会有轻松惬意的世界,心情是自己营造的。
OldJohn_02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請繼續,加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