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南通真实的故事(五))

(2019-07-02 08:38:19) 下一个

80年代末,我已经有了很多很多钱了,谁都不知道这些钱是我在80年代初开始节衣缩食创业的结果。那时我记得,坐火车从来是硬座,在北京跑业务,馒头就大头菜,可是你们谁都不知道,北京的馒头真的好吃,圆圆的,大大的。也许是那时候年纪轻,肚子饿了吃什么都香,这么多年了,一直回味无穷。在北京舍不得坐出租三轮有时候连公交车也很少坐,凭两条腿去北京的一些机关。总感觉到,那些坐在大机关里的干部朴实,热情。那时候做生意,手上不需要带任何礼物。后来到了80年代后期,我已经有很多很多钱了,比万元户手上要多几百倍的钱。所以那个时候在北京认识了很多人。北京国务院招待所有一所,二所,三所,我常去三所住,对外它是北京首都宾馆,院子挺大,可是吃饭经常在外面吃一碗兰州拉面只需要花4毛钱,牛肉也很多,面条做的也很到位。就在那认识了好几个中央领导和部领导的孩子。有的在中央机关工作从政的,也有的在军队当兵的,还有的是下海经商的。在北京,第一我感觉到真大,大到不可想象,机关真多,多的数不清,干部就不用说了,处级干部就像老百姓一样,师级干部也只是骑自行车上班,副部长也是几个人用一部车。这才使我想到,原来那些干部,做官的跟我的父亲是同一类的人。让我感觉到地方干部,比在北京的干部条件要更好一点。我记得那时请人家办事最大的礼物就是一筐苹果。几乎没有干部愿意跟你到馆子吃饭,有时嘴馋了也只是去政协礼堂附近的小的涮羊肉餐馆吃点涮羊肉,喝点二锅头。经常去北京少不了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认识了一个人,叫方先生,他的父亲做过我们国家的总理。可是他持有香港护照,据说当时是拿着单程证去香港的,后来就慢慢成为了合作者。时间长了,才知道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当时新华社驻香港领导的秘书,看来比方先生更有文化,而方先生过去是当兵的。我那个时候有很多钱而他没有钱,从我个人的内心讲,在中国办企业从国外引进项目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从中间配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有很多国内部里,省里,市里的公司都到国外去注册公司,回过头来,再从国外引进项目,资金回国内。这样在国内办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同时可以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这在当时我的公司也是这么做的。方先生当年还介绍了一个姓唐的香港理事,在南通组织了一个蓝印花布的项目去香港国际时装节参展(我记得是每年的15号在香港的会展中心举办),我也随市里的代表团去了香港,我们南通也有家公司在香港叫振南公司。那是我第一次去香港,去了香港我才知道原来方先生的公司在香港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公司也只有他一个人,这次去香港所有参展人员的费用都是由我公司出的,当时也是看在南通市一个女市长的面子,我们花费了50万人民币成功的把这个项目完成了,在这之后才有了跟方先生的合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天一脚地一脚的故事,让读者听后不不知所云。俺只是实打明白了一件事: 80年代末,你已经有了很多很多钱了。:-)

大学里学的在文学城可能都没有用,但当你提笔写帖子要给别人看时,小学老师教你的马上就派上用场: 写作文要分段。
pecancracker 回复 悄悄话 所以,当时你卖了徐燕一个面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