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硅谷

有兴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个人资料
正文

如何对待子女教育?

(2019-06-03 16:31:36) 下一个

12年前,大女儿以全A的成绩从初中8年级上了高中,9年级还能保持全A,然而从10年级开始,成绩就开始下滑,常常出现B和C,作业来不及做完,经常熬夜、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完成前一个迟交的作业,就这样还常常拖迟了下一个作业,就像阴雨天驼稻草,越驼越重。有一次熬夜太累,早上就起不来了,叫起之后,躺在地上,任由拖和拽,就是不肯去上学,末了从牙缝里挤出一句:“活着真没劲”,吓得我赶紧让她回到床上睡觉去了。那些个痛苦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临近高中毕业时,要不是夫人的闺蜜出面帮忙,不知道能否上得了一般大学。

今年暑假过后小女儿也上高中了,儿子过2年也要上高中,如何对待他们的教育,结合如何提高情商和灵商,进行了一番反思,突然发现,我们以前对子女的教育一直是错误的。先从小孩要不要课外辅导和补课说起:

(一)要不要课外辅导和补课?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先来探讨一点哲学问题,因为我们对学习知识的认识论是矛盾的。尽管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被唯物主义洗脑的,即我们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获取知识是后天的,需要上课或实践才能获得。但我们同时又承认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觉得有所谓的天赋,有些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超凡能力或聪慧的遗传等。其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是绝对真理,都是盲人摸象的不同侧面,唯物主义摸到大象的耳朵或眼睛,所有知识都是通过学习才能得来,强调人的“意识”部分,是反映论。唯心主义摸到大象的脑袋,认为知识是先天的东西,强调人的“潜意识”的部分,是先验论。

孟子提出过“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就是先验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用现在的白话讲就是:生而知之者是最上等求知方式,因为自身具有的好奇和兴趣,本能地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各种潜意识(也即人类的遗传中先天就有的)以及灵感获取知识,是先验论。 学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奋好学的人,天赋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通过刻苦学习理论知识或通过实践,仍然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这个就是反映论。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为解除疑难问题,而努力求知学习的人,这个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那种人。最后还有一种困而不学的人,明明已经在生活与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难了,却仍然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而只是打牌喝酒常看电视“混”日子,这种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属于最下等的不可救药的人。

“先验论”是一种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它从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这一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说白了,其实就是人类的遗传,或集体潜意识的传承)。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教学思想影响很大。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其实先验论就是强调集体潜意识和低层潜意识的激发,人们的集体潜意识和低层潜意识中传承着人类上万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如小孩一出生就天生会找奶头,要吃要喝一样,先验论就是把前人的知识,通过低层潜意识回忆和激发出来,再由高层潜意识产生想象力。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即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列宁也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机能。” 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综合起来,人的知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先验论,是人的各种潜意识作用,一部分是反映论,是人的意识的作用。参见下面的阿沙吉欧力的心灵结构模型,人的心灵包括各种潜意识和意识。有人说学音乐6岁前比较好,是因为6岁前容易从低层潜意识回忆出来。孩子年幼时,想象力比较丰富是因为没有被洗脑。另外有兴趣才会思考,才会回忆出,才会把知识从低层潜意识移动到显意识。看过最强大脑,觉得他们非常厉害,其实人人都有很强的大脑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就是没有开发出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在一定条件下小宇宙会爆发。

补课是过分强调后天学习的行为,是强调反映论。很多课外辅导,其实是家长的兴趣,不是学生的需求。家长对孩子有一种奇怪的担忧,就像感冒,不管吃不吃药,7天才能好,但家长如不做点什么,良心上过不去。所以有人提议,给小孩一种面包或维他命(其实就是普通的面包或维他命C),说是为了治感冒,其实是为了让家长心里好受一些。孩子学习不好,通过补课,只要花了钱了,不管结果如何,家长心里好受一些。

记得大女儿10年级开始不久,成绩开始下掉,数学成绩从A掉到B,于是夫人找到一个数学辅导老师,每周六上午我带女儿去补数学《代数》,然而女儿在学校的数学成绩继续下掉,从B到C,一直掉到F,这才停掉数学补课。当时没有想通这个原因,怎么会越补越差,直觉是浪费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单纯地死记硬背,效率很低。几年前,2个小的在小学的数学没有大女儿当年在小学那么好,夫人有些担心,打听到一个数学辅导老师,别人都说好,本来我对很多课外辅导有看法,觉得补课或辅导有些不妥,但又说不清楚原因和道理。夫人为了说服我,让我去听听这个老师的新开班介绍讲座,然后让我做决定。介绍讲座开始前,闲聊中说起数学老师和我们都是恢复高考第三年79级高考的,当他问我数学考了多少时,我印象里我们中学老师高考成绩都不太好,想着当老师的他的高考成绩也不会太好,我还怕伤了他的自尊,谦虚地说:“我那年运气好,很多考题考前似曾碰到过类似的练习题,最后一题来不及做完,被扣了6分,所以考了94分”,没想到他说:“那我比你运气还好一点,数学96分”,顿时心生钦佩。开始讲座时,他分析美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安排得很不科学:代数还没有教完,就开始学几何,这中间有一个大洞,使得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联想到大女儿当年的情形,当时我听得毛骨悚然,口干舌燥。讲座过后,当夫人问我怎么决定,我斩钉截铁地说:“补!让2个小孩都补课,路程远一些没关系,每个周日我来送”。就这样2个小的就开始了数学辅导课,他们的方法就是做大量练习,记得儿子当时说:“STUPID(真蠢),我都会做了,为什么还要做那么多重复的练习?”,但我觉得这种方法和我们高考前大量做题是一样的,就强迫他们坚持,果然那一年2个小孩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就领先了,我们感到补课还是有作用的。然而,半年过后,效果就不明显了,一年后,好像就没有什么作用了。于是夫人就又找到另一位离家近的数学辅导老师,这一次问我意见,我感觉所有老师,就像过去练功习武的,都有一定的特长,但都是招数有限,不用跟着学很长时间,就跟夫人说:“不同的老师,就学半年”,小孩子新鲜感,开始能好好学,时间一长就疲掉了。

现在我明白了,除非是孩子的兴趣,否则不要补课。孩子有了“缺”和“漏”才需要去补课,补习班是学校所学的翻版,只是学习的场所不同。学校学不好,上补习班就能学好?不懂得改变学习方法和找到学习的兴趣,结果只是在做重复的事情。有4个很强的理由,不要上补习班:

(1)如果孩子不反感,就算有效果,但是,这里有一个效率问题,花了那么长时间,得到一个A,就是在培养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像工作,别人8个小时可以把工作做到很好,你的孩子,则需要另外加班2个小时才能和别人一样优秀。所以,应该设法提高孩子在校的学习效率,而不是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

(2)如果相同时间内不能学得扎实,就没有必要多花时间学得很扎实。扎实有什么用?学的时候,如果只是60分,那就是60分,说明孩子的兴趣就那么大,不用再花很多时间去重复这个部分,过去就过去了,有洞就有洞。因为学习只是训练孩子成长的手段,不是目的。例如,小孩子学走路前,需要先学爬,有些会爬得很好,有些不太会爬,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小孩爬得很好之后,才能保证以后走好。到了可以走路的年龄,有的很快就像模像样,动作标准,有些跑跑颠颠,我们并没有非要让小孩爬的很到位,才进行学走路的阶段。同样的学生学几何,代数,这个学得好坏,对以后工作或学习没有很大的帮助。这只是一个方法,是一个训练过程,是手段,不是目的。补课是典型的为了追求手段,而忘记了目的。

(3)学得太扎实没准还有坏处!对相对真理太扎实,可能对提高灵商和掌握绝对真理不利,是对开悟的束缚。学得不扎实说明:一是没兴趣,二是不适应这个游戏规则,三是想象力没有被破坏(从哲学的角度,也可能是好事,任何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在学校成绩一般的同学,在社会上反而会很成功,除了一方面情商高,还有一方面,就是没有被彻底洗脑,想象力没有遭到破坏。我高中的数学学得很扎实,几何代数等,花了很多时间,然而上大学后,首先不适应的物理很多近似运算,对计算尺很反感,专业课对定性的物理概念,还比较有兴趣,但对估算或近似计算,非常抵触,记得有一次《晶体管原理》平时测验考试,愣是烦躁的只做了3分之一的题目,搞得教课老师认为我有什么想法。还记得我上硕士时学过的计算机数值计算的《计算方法》,一点也不感兴趣,因为习惯于严密的数学推导,对有太多的近似计算,不太习惯,当然考试也没考好。但在以后的工作中却很擅长计算机数值计算的计算方法,也许当年学的不扎实,反而没有机械的生搬硬套,而是改进和看似凑合的方法,却很实用,无病态的曲线拟合,我们等离子刻蚀设备的终点控制的实时数字滤波,等都得到很好的效果,当年的那个洞,反而成了鞭策和不拘泥于呆板的公式。解决了许多同行博士们多年解决不了的计算机病态技术问题。

(4)人的潜能很大,但很大一部分是先验论的知识,如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等,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靠想象力和高层潜意识的突破,这些不能靠补课来提高,这些需要特定的条件,如非常有兴趣和专注的情况下,才能有较大进步。找到有兴趣的领域进行方法上的突破,在有兴趣的领域里,不断地提高效率,积累知识和方法。通过兴趣领域的进步,来带动较差的领域,后面我们要详细介绍兴趣的作用。

(二)如何对待子女教育?

回到本文的主题:如何进行子女教育。人活着有2个重点:喜乐和感恩。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就漂移了,忘记了喜乐和感恩,把喜乐和感恩当作口号了。父母不知如何望子成龙,用自己认为的正确方法,要求孩子去做,亲子之间互相掐,没有喜乐,只有痛苦。如果凡事都能本着“喜乐”为目的,很多不愉快的问题不会发生或迎刃而解。喜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天伦的气氛、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或不切实际的理想,远不如俭朴生活和量力而行那样能带给孩子幸福和快乐。另外不仅能考虑个人喜乐,还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谦卑之心,考虑对他人贡献的感恩,和对前辈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表示感恩,以及对未来一代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的责任心。这样孩子将来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他会爱家庭、重朋友,关心自己的健康。一个连自己健康都不重视的人是不可能对家庭和对社会有持续的责任感的。我们很多父母自己打拼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小康温饱,教育子女也是这样的境界,没有远大的视野,只考虑自己将来的生计,其实是很没出息的。很多大学是要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学生,而不是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的自我奋斗的学生。

怎样教育才能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喜乐以及感恩”一致?不防从提高情商和灵商来看看。

提高情商的基本方法就是:(1) 宁可吃亏,也不占任何小便宜。(2) 有兴趣地努力学习或工作。

提高灵商的基本方法就是:(1) 掌握客观规律,知道和适应客观世界的需求。(2) 注重“重复”自己的好的言行,使它们变成“潜意识”。

子女教育也是有两个重点:(1)少而精,(2)兴趣。

少而精,不要补课,少是指科目少,少不表示阅读少,阅读算是一个科目。乔布斯说过:“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少而精,孩子才有时间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读书记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领,分不清是非。少而精就是让孩子学会在思考中记忆、在想象中记忆。普通孩子与优秀孩子思维模式的区别:普通孩子为成绩而学,优秀孩子为兴趣而学。普通孩子三心二意,优秀孩子一心一意。普通孩子找答案,优秀孩子找方法。

我们做父母最失败的地方是不能帮孩子找到兴趣点,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有时学习会痛苦?因为自从孩子上学后我们就不断教导他们要“刻苦”学习(work hard)。 这就相当于不断地告诉孩子,学习很辛苦,孩子的潜意识觉得学习是较难的事,这又如何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呢?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是“头悬梁锥刺股” ,“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误导。其实,勤学苦读无法催生兴趣,只有兴趣才让人愿意为之勤奋努力。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的重点是要找到孩子们的兴趣。

在学习生涯中,如果对任何一个领域有兴趣,那怕只有一个有兴趣的领域,孩子就不会情绪忧郁,就不会“悲观厌世”。如果孩子没有一个有兴趣的领域,那真是很危险的事!

(三)不管学什么,内容其实都无所谓。

就像海底世界,只要有方法先沉到海底,海底世界都是通的。在学习中如果某一领域有兴趣地钻的深,很多方法是相通的,以后可以把较差的领域也很快带动起来。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当年想报考北大,被认为偏科严重,入学考试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他的文史、英语均得满分100分,而数学竟然考了零分,北大录取原则是“见零不取”,有一门零分不得录取。而清华的录取原则是:“见百必录”,随后他改投清华,清华破格录取了他。可见清华的重视特长是对的。

大家可以看看爱因斯坦当年对教育的建议:“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应当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生活的要求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用这样专门的训练。 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个说法就像打太极:先用一招一式学习“形”,然后逐步化形于神,最后掌握太极的“神”韵。教育也是一样,学生最终是要掌握客观真理,佛教强调“开悟”,开悟就是掌握客观真理。这样才不会成为芸芸众生。(所谓芸芸众生就是,尽其一生,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锢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间,一直都不断地在为自己计划、盘算、设计、运筹惟幄,至死不息,永无尽期。受尽失败、挫折、打击与苦楚,自己还不明所以,同时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复无尽的盲目追求、颠扑再起,轮转不息,永无悔悟之期)。

以前刚来美国时,听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年轻人的战场,老人的坆墓。” “美国人小时候不读书,长大了才读书”。直到我的老二、老三两个小孩上幼儿园,才知道美国的小学教育,其实是德育、智育、和体育一起进行,尤其是德育和情商以及灵商部分。美国小学教育首先是把小孩教成一个好人。记得小女儿和儿子在学前班的时候,有一学期小女儿5岁和儿子4岁,他们的成绩单下来,有20多项,每项最高3分,儿子几乎每项都是3分,小女儿有2个1分,我很好奇那2个1分是什么,老师仔细的解释说:“1个1分是例如拼图游戏中女儿一个人独善其身,早早做完,交了作业,而不是在做完或做的过程中帮助其他小朋友。另一个1分的例子是有个小朋友哭了,女儿就去找老师汇报,告诉老师谁谁谁哭了;正确的做法是女儿应该去安慰小朋友,而不是找老师解决问题,这样也避免告密之嫌。”我当时还不以为然,心想这要是在中国,这是好学生嘛!小女儿和儿子都在大陆寄养一段时间,很多人都认为女儿聪明,儿子傻傻的。在以后的体会中,美国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华人家长不注重德育和情商以及灵商部分教育,只注重数理化成绩。

(四)此消彼长的父母管控和小孩自己独立。

我也被夫人拉着听了一些小孩教育的讲座,经常听到对小孩管教(nurture)和放养(nature)的比例,有的说60%管,40%放羊,有的说30%管,70%放羊,有的说管和放羊各50%。这些都比较机械和教条,其实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父母应该逐步放权,让孩子逐步独立,即管教(nurture)是 从100%到0%的一个过程。孩子自己的独立(nature),应该是从0%到100%的一个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总是比较自信或自以为是的冒进,家长总是保守一些。差距就在这个地方拉开:普通的父母只看到孩子的短处,而聪明的父母发现和赏识孩子的长处。普通的父母管控孩子的行为,聪明的父母改变孩子的思维!改变思维就会改变方法,因而也就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有些强势和所谓能干的家长,他们的子女发展不如他们父辈,这是因为家长的管控过多,孩子反而成熟较慢。而有些温和或所谓不能干的家长,他们的子女发展超过父辈,这是因为“不管是最大的支持”,孩子反而成长快。我的理发师有3个孩子,他们夫妇都是理发师,从来都不管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找升学顾问,结果2个上了UCSD,一个上了南加大。孩子毕业后,一个去了甲骨文(Oracle),两个去了GOOGLE。

在系统设计中,快速的信息反馈会导致系统不稳定,来回震荡。用我们工程师的话讲:“控制增益太高,就会造成控制电路或控制曲线震荡而不稳,即控制不好”。如果父母同孩子常处于一种事无巨细和无时无刻联系在一起的状态,从而使父母随时介入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包括吃穿住行的很多小细节,本应孩子自己关心和面对的事情被父母千方百计地主动代为,孩子因此就会失去主动性,失去自我成长的空间,甚至失去独立决策的机会,长此以往独立生存能力会弱化和退化。所以管控太细,就如同控制增益太高,结果变差。

普通的父母之所以管控孩子,没有逐步放养,主要是担心子女的犯错、失误或失败。尽管大家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心理上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取决于自身的情商高低。遇到挫折或失败,孩子才会去后悔,才会想,去思考,去总结。在失败中总结的教训才深刻,才能永远记住。孩子在体验中长大,体验越多,感受越深。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尽量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才能成长。

我也碰到我们身边有少数这样幸运的小孩,他们的父母按着此消彼长的父母管控和小孩自己独立,孩子逐步自己搞定一切,成长很快,小小年纪像个小大人,非常自信。有的甚至到了倒过来情形,在某些方面还能教导家长,这样的孩子也大多能如愿的上了藤校。

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否则,他将可能会在生活中难以自立而一事无成。事实上,孩子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或“MEGAN(小孩自己名字)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严控”和“溺爱”都是家教的2个极端。都说孩子有青春期的叛逆阶段,其实这很可能是家长不正确的家教造成的。我一个同学养狗的体会:“外出度假,把狗寄托过2次,就再也舍不得了,狗伤心,人也跟着伤心。送的时候,狗祈求的眼睛看着你,你会不安心。接的时候,狗生气不理你,你会后悔”。动物都会因为人们的不当对待而性情发生变化,何况青春期的孩子呢!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从孩子方面考虑,正确地对待他们成长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家教,孩子的叛逆过程完全可以避免

(五)体育锻炼和健康习惯

健康的身体是孩子一辈子幸福的基础,从小养成体育锻炼和早睡早起的习惯。注意饮食健康,少吃冷饮。夏天不要常在空调房间,不要贪凉,根据季节或天气冷暖穿衣服,多进行户外活动。一切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疾病包括懒惰的习性,其实都是因为身体不够健康所致。生活习惯不好,造成身体不健康,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健康的身体会有各种不同微细管道的堵塞,对情绪造成影响。情绪不好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身体不好更影响情绪,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形成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疾病。身体健康的孩子不但看起来阳光,他们的抗压能力也很强。

(六)做家务和社区活动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孩子,长大了大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生活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容易失业甚至犯罪,且也属于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较高的群体。因此,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手,使其终身受益。让孩子从小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通过承担一定的家务责任,孩子能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起自信心,体会到不依赖他人的益处,帮助他们形成自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更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培养出心理上的安全感,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等等,这些都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怎样做一个人的教育,劳动不仅使得人类进化,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激发潜意识到意识的领域,从而回忆出人类遗传的知识),劳动的孩子对人们的看法和没有真正劳动过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劳动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煮饭、洗衣、打扫卫生的不容易,从而懂得体谅父母,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例如让孩子常打扫卫生,他就会注意保持室内清洁),进而学会感恩。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动手是孩子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对孩子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劳动会使孩子更聪明。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生命在于运动,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肌肉的发育,培养完美体魄,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劳动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劳动对发展自尊心和胜任感具有极大的意义,它能培养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持久,关心劳动的质量和准确性,作出判断和决定,以及自觉的坚持到底的能力,这也是为孩子将来在外面工作提供极好的训练。

在做家务时,父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给孩子,还可以与之在劳动中讲一些所学到的技能与阅读、数学、物理学基本原理、逻辑、信息和任务的组织能力有关运用。对父母来说,刚开始时与其说是让孩子帮忙,还不如说是给父母增加负担,可能会使你感到与其要求他去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容易,但这却是培养孩子养成帮助人的良好习惯的大好时机,即使你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给他们怎样做。一次我们去加拿大度假,为了让儿子干一些家务,我让他洗烤箱的托盘(TRAY),看着他慢慢吞吞一边洗,一边和大孩子聊天,非常着急,看不下去就走开了,两次回来都想自己拿过来快点洗完和洗干净,但每次回来看时洗得都有进步,直到第3次回来时看到托盘(TRAY)被洗得非常干净,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一旁的朋友秋萍看到这整个过程后,感触地说:“让孩子干活,有时是在考验大人的耐心”。

如何让孩子轻松的,持久地养成家务劳动的好习惯?首先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迎合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诉他,他的工作对家庭带来很大的帮助,会因此给父母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要有民主的原则),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家务活,让他们轮流交替地去做,同时允许他们在劳动内容的分配上有发言权,让孩子自己在家务清单中选择其中一些工作,让孩子感到自己拥有选择和控制的权力,从而心甘情愿去做自己选择的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华人家长和西方家长的很大区别,这也是有没有民主意识的区别把任务细致化,并给孩子做示范,一个整体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可能会让孩子困惑并挫败孩子的积极性,把一个任务分拆成数个步骤,这样他才会确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应该亲自给孩子做示范,回答他所有的疑问直到他能够独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即使他忘记了某个步骤,或做不到位,不要批评他,高高兴兴地提醒他,直到他记住为止,批评会挫败孩子的自尊,更会降低他与人合作的意愿。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尽可能地努力使劳动愉快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做家务的繁琐和无聊,这会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做家务是一件非常无聊或艰苦的事。父母应高兴地承担家务活,并为此而感到自豪。和你的孩子同样轮流地干最“卑贱”的活,你的榜样将对孩子产生最重要的影响。不要强迫孩子,不要采用强迫的方式,给孩子留一个缓和的过程或一点余地。比如“你现在去做,还是过十分钟之后去做?”这样的方式,在家务活上要给孩子以指导和监督,但要允许他们做的过程中、在细节上有相当多的自由,只要不出问题,有时候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计划,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而不是随时使唤孩子。有些家长常严格要求孩子按着自己的方式,这其实很难做到,因为这里有一个沟通的漏斗效应,本想按家长的做结果是100分,但家长未必讲得清楚,只讲了90%,孩子听到80%,听懂60%,最后只做到40%,即40分。如果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做,可能会得80-90分。表扬和奖励会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带来极大的帮助,但不要常用金钱和物质奖励,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自豪感,对干得好的要予以表扬,不要把分配家务活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否则就曲解了劳动的意义。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合理安排所有任务,重复做某件事就会让孩子感到乏味,所以应该不断地变换任务内容,一定要限定孩子干家务活的时间,以使孩子所需要的学习、与家人交往,或自由轻松的时间不致受到干扰。给孩子发展的空间,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给他们的工作,就应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家务活必须完成,为什么要对此承担责任。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它的重要性,即它为什么能够使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的家里人感到舒适。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让他们发挥自信去独立完成某件工作,同时也要帮助孩子理解帮助他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经常做社区活动,可以让孩子离开自我的小世界,开始探索自己有益社会的能力和价值,有助于打开孩子的视界和格局。让孩子去通过类似项目或志愿活动服务他人,此间收益最大的,还是孩子自己。有时候人只有离开小我,去帮助他人,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感恩是针对社会的,这种在社区“伺候人”的活动实际是一种很好的起点,人生的主要意义,是我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什么好的影响,而不是我自己得到了多少。不是社会能给你什么,而是你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七)本文的重点:兴趣是效率的放大器,兴趣是幸福的源泉。

大女儿高中时期有个同学获得总统奖和Intel科技奖,当时记者采访他父亲,问对小孩如何进行教育的,父亲自豪地说:“很关键的是从小就帮他找到兴趣点”,我当时听到后很不以为然,这哪儿跟哪儿的事嘛。我和另外一个华人家长观点相同,气愤地说:“这都是小孩自己学得好,跟这个父亲帮找兴趣有什么关系!还兴趣呢,都说不到点子上”。

儿子小时候,把一个迪士尼儿童片Barbie and the diamond castle连同片尾的花絮看了很多遍,片尾的花絮中有一演员试唱主题歌片段。有一次,看儿子像被注射了兴奋剂,换了一个人似地,就见他两眼放光,也学着片中的演员,有模有样地拿着话筒,很着急地唱着:“connecting,connecting......”。可惜那时不知道“兴趣”作用之大,我和夫人被儿子的突然变化逗笑了,结果儿子觉得我们在笑话他,就不唱了,而且从那时就再也不那样唱了。那时不懂兴趣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样呵护这样的兴趣。

大女儿申请大学时,我们帮她找了一个升学顾问。她自己对纽约大学感兴趣,但平时成绩GPA太低,升学顾问也觉得太多高中生喜欢纽约大学,竞争太激烈,加之这个学校需要写两篇作文,其他学校只要一篇作文,而整个UC所有学校只需要合用相同的一篇作文,所以升学顾问把纽约大学连可能性低的尝试选项都没有列入。女儿自己悄悄地准备了两篇作文和申请。结果UC学校除了UC欧文外,连UC DAVIS都没有录取她,得知女儿自己申请的纽约大学录取了,搞得升学顾问都很不好意思,不愿再见我们,这是我第一次感到孩子兴趣的作用很大。

小女儿小时候对画画兴趣不是太浓,上画画课,有些吊儿郎当,喜欢讲话。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逼我给他画画,以前很少画画的我是赶鸭子上架,不管我画多久,也不管我画得多差,儿子都专心看我画画,每次画完后,还把我的画收集好。等到儿子也参加画画课时,儿子对画画很感兴趣,画画时很认真,不讲话。受他影响,小女儿也被动地认真了,但过一段时间,女儿的画就和儿子画的不是一个档次了,自己感到落后也就又开始不认真了。搬家后,由于离得太远,就停了一段时间画画课。后来夫人又在离家近的地方发现一个画画老师,问小女儿说没兴趣上画画课,问儿子说OK。于是儿子先上画画课,过了半年,儿子画得很有样子了(参见前面几幅图)。开始我们还考虑小女儿的情绪,尽量不提儿子画得很好。久了就忘记了,当作小女儿的面在朋友面前夸儿子的画。过了一年,突然有一天小女儿说:“我也要学画画!”我们吃了一惊,赶紧也让她去学画画,怕伤她的自尊,我和夫人都不敢再评论儿子的画,也不敢看女儿的画,怕她察觉我们的表情。没想到半年后,小女儿在学校画的画被选上印在T恤衫上(后来这个活动取消,没有T恤衫了),这才发现小女儿的画突飞猛进(参见下面2张图),并且在初中毕业时获得毕业生艺术奖,在较短的时间里,释诠了“后来居上”。也让我体会到人一旦有兴趣,进步速度很快,兴趣会让效率成指数方提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有兴趣,工作的积极性就高,就能发挥出他全部才能的80%~90%;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工作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20%~30%。学习也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兴趣是学习效率的放大器,把效率提高了3到4倍。如果用利息的公式:(1+2)N,相对于没兴趣的效率,N年下来,结果就会相差很大,甚至是巨大。有兴趣的情况下,小孩自己,就会总结,没有兴趣被动的就不会总结,也就不会思考,不去想。让孩子找一个有兴趣的东西去学习,从这个有兴趣的事物能快速学很多东西,很多规律是相通的,进而可以推动其它差的科目。

家长的责任就是帮小孩找到兴趣的东西,有机会就试试各种可能的尝试。有一次,夫人给2个小孩报了一个组装电脑的课外活动,共2个周末,4个单元,4x4=16个小时。夫人报名过后,告诉2个孩子和我时,我们都反对,小孩问为什么不征得他们同意?我也认为这个课外活动没用,那么短时间内怎么可能学会装电脑,还花钱买2台台式电脑在家,而且还是一个正在上学的高中生在教。讨论结果,约定以后任何课外活动,一定要事先征求意见,同意后才能报名。夫人那次真有涵养,没有废话,连连点头同意。但没想到第一个单元一开始,2个孩子就非常喜欢了,儿子通常懒懒的,干什么都要推(push),常常丢三落四和迟到。但去了第一次后,就像换了一个人,后面3次每次都早早地催我不要迟到。学习时眼里放光,事无巨细,动作积极迅速,效率很高。还有,原来装电脑,不光是装硬件,还包含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从那以后, 2个小孩自己电脑的事,基本上都是自己解决,我特开心这次培训结果!那种所谓的“打心底里”的开心,就是这样的吧。

美国的暑假都很长,一般将近3个月,没有假期作业。学校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和长假期里,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在有兴趣的地方花时间。这样到了初中时,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会逐步明朗,从而有的放矢的选择不同的课程。然而有些亚裔家长,把这些业余和放假时间用于补课,这是最大的败笔,没有配合学校的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甚至扼杀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从长远来讲也抑制了他们将来的情商和灵商的提高。这些孩子踏上大学之路就成了家长实现自己梦想的延伸,有些年轻人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会觉得他们总算完成了家长交给他们的使命,他们上大学的目标就是文凭。当他们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又会觉得自己总算结束了不很情愿的考试生涯,接下来一辈子再也不想学习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大学是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活到老学到老)。有的甚至上了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再也不好好学习了,甚至很难按时毕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如果让孩子去学他感兴趣的知识,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他丝毫不觉得苦,反倒像是在游戏。小孩没有兴趣,就会目光游移,不自信。有兴趣,两眼放光,充满信心。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兴趣,并且一直坚持。只有那些能发掘小孩真正兴趣,哪怕就一个真正的兴趣,并加以培养的家长,才是真正成功的家长。兴趣要少而精,我碰到我们身边有少数这样幸运的小孩,他们的兴趣得到培养,表现得很自信和独立,很多社会活动,孩子自己搞定一切,家长只能提供信用卡号的份,这样的孩子也大多能如愿上了藤校。

发现小孩兴趣很重要,维护小孩兴趣的可持续也非常重要。有些家长好不容易发现小孩的兴趣,于是就请专家辅导,老师上课,课后加强练习,终于小孩子又不喜欢了。这其实是家长们有时没有掌握吃盐的哲学。兴趣和吃盐一样,不能因为好,家长就拼命加量,就像没盐太淡,放了很多盐,反而没法吃了。凡事适中,兴趣和爱好也不能太过度加量,否则会过犹不及。参见《吃盐哲学》

比尔.盖茨曾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乔布斯在上大学一学期休学后,对各种美术字体感兴趣,成就了苹果电脑的丰富美术色彩。考上理想的大学,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学毕业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二步。关键是毕业后能开心地工作或创业,并且能持之以恒,同时生活幸福。所以上什么学校是看学校对孩子是否合适,不一定非得上藤校。就像穿鞋子一样,舒适合脚的不一定是光鲜漂亮、名贵的鞋子,普通的鞋子只要合脚,就会非常舒服。夫人有一个同事是斯坦福毕业的,上学期间压力很大,多少年过去了,现在还常常做梦在学校考试时不是睡过头了、就是忘带计算尺了,平时工作也是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不太自信。而Intel 公司的创始人,毕业于社区大学,无论是学术和管理上都很有创建。

孩子的兴趣很重要!我家大女儿毕业时在纽约有2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到客户那里把客户需求准确地记录和转交到公司,这也是她高中毕业时给自己想象的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工资7万多,但她当时不喜欢常在外面跑,喜欢另一个工资的(6万),在时代广场传媒公司做网页设计。当时所有人都建议她去工资高且福利好的公司,当女儿征求我意见时,我其实也不是很肯定,但觉得兴趣很重要,就建议她做自己喜欢的事肯定没有错,她很高兴我支持她的观点。我告诉她:“公司愿意招你,说明公司觉得人品不错,开始工资低,说明你的业务能力还不行,等到你业务能力提高后,公司会付你相应的工资的”。我和女儿顶着压力,一年不到,她的工作进展迅速,工资破例被提到9万多,我终于如释负重。前年5月18日被公司派来参加Google的I/O开发者大会,期间住在家里向两个小的展示工作时(以前在家捏小泥人的嗜好如今也充分用在工作上),两个小的说:“这不是工作,这是在玩游戏!(it is not a job, it is fun!)”目前工作非常开心!前年父亲节时,大女儿打电话祝福,然后告诉我:“communication is what you get,我现在知道了沟通的重要了”。在之前的很多年里,她都不认可沟通的重要性,在有兴趣的工作中,她会正确地归纳和总结,效率成指数方提高,人也变得很自信了。

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这样说过:“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家长的责任就是帮小孩找到有兴趣的东西。让我们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做到有兴趣地学习和工作,让他们自己迈向幸福的人生道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广卓 回复 悄悄话 偶然发现了博主的文章,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尤其这篇文章,要是早些看到,就好了。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