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在北外的时光( 一 ) 金 弢: 北外德语七七级 —

忘不了在北外的时光( 一 ) 金 弢: 北外德语七七级 —— 一张毕业照带来的回忆 (修定稿) 1977年的高考,是一次特殊的高考,是我共和国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大学招生。七七年——是“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的第二年,经过中央45天教委马拉松会议,终
正文

金弢——木鱼(二)

(2019-04-07 09:30:26) 下一个

金弢——木鱼(二)

我落户到了大妈家,有一回阁楼改建帮大妈收拾东西,见到了这么一条木鱼。当时大妈怪紧张的,认为我们知识青年思想正派,政治上进,破四旧,反对这种封0资修的反动残余,如果汇报到大队去,说不定会受批判,弄得严重的话,说不准还会被取消收留知青的资格,会在全村落个声名狼藉的下场。我的若无其事和好奇心让大妈一下子如释重负。对这种木鱼的传说,我除了听人讲过,在书上也读到过,不要说木鱼,还有 “木人” 的传说。

文0革前拍的电影 《红色娘子军》里就有这么一段插曲,女主角琼花在逃离监狱后路遇一贫家妇女,她们不经意来到卧室,琼花见到床上躺着一个木头人,那妇人道,这是她的男人,婆家没儿子,人老了家里需要有人帮忙照顾,就让人制刻了一个木头男人,出钱买了个 “儿媳” 在家当佣人,而这妇人将和这木头丈夫守着活寡生活一辈子。最后,这苦命的女人随着琼花逃离婆家投奔了红军。

直到1966 年的文0革之前,大妈家一直保持了大年夜上这道木鱼菜的传统,当然文革一开始紧接着就兴起了“破四旧,立四新” 运动,这类旧文化、旧传统全被禁了,家里几次都想把它当柴烧了,但因为做工实在精巧而不舍得毁之,塞在角落里早被遗忘。今天这个代代相传的古董不期又被翻了出来,大妈又说烧了算了,在我的劝阻下还是留了下来。若要留到今日,不准还成了一件珍贵文物。虽说大妈的娘家跟我插队的村落只隔了几十里地的距离,一个在平地,一个在深山,但大革命就没有革到山里去。直到 1975 年,大妈的娘家每逢辞旧迎新,大年夜还是会上这道木鱼菜。

这种风俗,是年丰盛有余 (鱼),企盼来年更加美好,这种心愿年年依旧。只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餐桌上的木鱼变成了真鱼。然而对这条必备的红烧鱼,无论农村人、乡镇人还是城里人,其风俗习惯依然不尽相同。在农村和乡镇,虽然这道菜已变成了一条烹饪鲜美的真鱼,但在年夜饭上一般不去碰它,让鱼完好无缺地留到明年再吃;但到了城里,虽这道鱼依然是除夕夜必备的,并且可以动它,但不能完全吃掉,就是鱼身上的肉吃掉了,鱼头还是得保存下来,收回厨房,留至新年。这样,“年年有余 (鱼)” 的效果也就保住了。

我们这一代人正好赶上用自身的经历见证了这一风俗的变迁。每逢春节,大年夜餐桌上这道必不可少的全鱼,最初就是在城市里也必须随俗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好不容易盼到了过年,备年货时,鱼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有一条整鱼,据长辈们说,在他们最早的时候还有过 “木鱼” 的传说,后来家境相对好了,能买得起真鱼了,木鱼就被替代了,但这条鱼怎么个吃法还有着讲究。

我们家虽孩子多,但小的时候孩子的胃口有限吃得不多,那条整鱼或如一道家规,年夜饭时是不能碰的,这道象征着年年有 “余” 的菜,整个儿地要留过大年夜,到了初一才能开吃。后来因为孩子逐渐大了,俗话说:孩儿上腰,吃饭求饶。孩子们的食欲猛增,都到了身体发育的年龄段,那贪吃劲儿就甭提了,吵闹之下,终于破戒,这条鱼可以开吃了,但鱼头无论如何还是要留到新年。

不说我们的前辈,就说 50 后、60 后这两代人,虽然都曾经历了 “文0革” 的洗礼,尤其是留居海外的一代学人,他们称得上是中国无神论者的知识分子新生代,就算我们自身,就是到了现在,来德国都三十载有奇,每逢过年在准备年夜饭时,任然不会忘记买上一条鲜鱼,备上一道鱼菜,把这事看作一种文化来办,继承年年有余(鱼)的传统,图个吉利。

2019年3月28日晨於德国慕尼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