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里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个人资料
正文

四月二十九:红色经典

(2019-05-01 19:37:32) 下一个

爸妈:

自从春假出去了一趟,回来就有点懒,原本每天去学校健身房快走的锻炼也扔下了,家里的跑步机更是闲置着,老三恨铁不成钢,讽刺挖苦我:“是谁说买了跑步机就天天锻炼的?!懒死你吧!”所以,今天我再次回到了健身房。

和我一起玩精灵宝贝游戏的一个女友,特别喜欢跑步,不光自己跑马拉松,还带着三个孩子一起跑。可是,我不喜欢跑步,快走倒是可以的。我去健身房带着电脑和耳机,一边走路一边看电影。一般是看完一部电影为止,一两个小时不等。最近特别怀旧,想看看老片子,就翻出了红色经典样板戏来看。今天看的是《海港》。在此之前,我已看了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大型歌舞剧《东方红》和歌剧《江姐》。

这其实是我第一次真正从头到尾地看这些剧。非常震撼,抛开台词不谈,只表演就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其实,就算是台词,除了政治倾向性太强而外,也有非常经典的唱段。比如阿庆嫂那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真正雅俗共赏,回味无穷。

而且,很多以前自以为是的想法都是错的。比如杨子荣的著名唱段“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并不是打下威虎山之后,而是他打虎上山、成功混成老九之后的心声。也才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出自《红灯记》。当然,“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波浪里把花开”的唱段也不是《海港》里的,而出自台湾1961拍的《红珊瑚》。

那些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表演,无不令人惊叹,每个人的唱腔都是那么细腻、流畅、有张力。今天看的《海港》里方海珍的扮演者李丽芳,在“忆苦思甜,力劝小韩”那场戏里的唱腔,高遏行云,低若清风,强如惊雷,弱似飞絮,悠扬婉转,九曲回环,极具感染力,令人拍案叫绝。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先生,唱、念、打、做无一不精,打虎上山那一段,无人超越。一句高亢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荡气回肠,绕梁三日。《红色娘子军》里吴清华的扮演者薛菁华,精湛的芭蕾舞技令后人难以企及。她的每一个举手抬足、旋转跳跃、立足碎步,每一抬眼一回眸,都是如此的浑然天成,轻盈而有力度,没有一丝舞蹈的痕迹,仿佛原本就应该那样,那样走路、那样后退、那样在空中翻飞。我看过很多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灰姑娘》《天鹅湖》等等,可是,当我看到薛菁华的表演之后,心里就只剩她一个了。很后悔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人云亦云,鄙视样板戏,没有早点看薛版的《红色娘子军》,更羡慕当年那些能现场看她演出的人。当然,除了这些大主角,每一个配角,哪怕是路人,都演得入丝入扣,人在戏中,一点儿都不敷衍含糊,常常看到演员满含热泪,情难自禁。我敢肯定,假使现在复排这些戏,最大的差异一定是表演者的心态了。

虽然,那些戏有它们的局限性,可是,那种局限恰恰是当时的历史时期最真实、最富有正能量的部分。我们现在不能因为它们是红色的,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题材而弃之如敝屣。在我看来,样板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民普及性以及现代化:创作是接地气的,观众是全国的!若一直按当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思想不断创新、改革,京剧也许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日常流行,而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凋零凄凉,无人问津,仅靠竖着一个“传统文化”的旗子,苦苦支撑。

爸妈,你们是那个年代的人。你们对样板戏的看法是怎样的呢?等我回去,咱们好好聊聊。

晚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