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019-03-09 20:28:46) 下一个

 当《绿皮书》拿下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在美国国内,批判和质疑纷来沓至。有人认为影片采取漫不经心的姿态,对黑人进行精神分析是极其傲慢的。“黑人白心这种奥利奥式的身份设定,堪称影史里最厚颜无耻的一幕”。“老派”、“过时”、“陈腔滥调”,是批评《绿皮书》的高频词汇。但相反的是,这部电影在中国大受欢迎,更成为近20年在中国最卖座的奥斯卡最佳电影。 《绿皮书》有真实的背景,展现出了一个刻板印象外的民权运动故事,穷白人作为黑人音乐家的司机,前往歧视黑人的地区进行演奏。中国网民在网上留言称该片“节奏欢快,幽默感人,剧本扎实,表演精湛”——事实上,很少有黑人题材的电影能够让中国人看好,《为奴十二载》(12 Years a Slave)、《月光男孩》(Moonlight)等西方媒体热捧的杰作,到了中国也引起不了丝毫的舆论波澜。

《绿皮书》在中国的“热”,是因为中国人的审美落后了吗?它到底是一部陈旧的平庸之作,还是配得上奥斯卡荣誉的佳作?精英主义和大众口味开始再次撕裂。 值得一提的是,《绿皮书》由大陆企业家马云创办的阿里影业参与投资,据媒体报道称,马云对影片赞不绝口:“我们不是靠拳头去赢得这个世界,而是尊严。

我想这是因为这个电影给大家带来的反思,让大家思考很多。所以,我想中国电影离奥斯卡说远也不远了。” 有分析称,中国人对奥斯卡的关注大不如前,《绿皮书》的走红可能只是个“孤例”。 分析称,《绿皮书》在中国大陆引起如此好的反响,可能跟它的种族议题无关。对于中国人来说,《绿皮书》的好,正是因为它有超越种族议题的地方。这不是美学,也不是道德,而是情感,它在情感上,引起了极度的舒适和愉悦。 片中最讨喜的,莫过于黑白反转的设定:黑人钢琴家名利双收,自认“高人一等”的白人更像是一介草莽。这种设定上的反转,又在剧情运转中再次颠覆:草莽不需要被救赎,反倒身处名利场里的黑人需要白人的“拯救”。在这部电影里,白人的整体行为风格更接近“黑人”,而黑人更加“白人”。 这种层层反转,无关乎黑和白的道德立场,它们提供了密集而丰富的笑料,层层推进,铺设严密,摆脱了美国文化语境和种族枷锁后,更容易“入口”。 这也是影片本身极力宣扬的姿态:那位草莽告诉人们,放下架子,及时行乐。《绿皮书》彰显出了很多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有的特质,不仅仅是在政治正确上。奥斯卡给一部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最佳影片大奖,并非什么稀罕事。重点是《绿皮书》记录了一个历史细节,并可以通过这个细节挖掘出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并帮助人们探析被忽视的情感。

在电影文本体系中,《绿皮书》太像一部拿种族梗开涮的合家欢电影。似乎创作者在极力避免引起观众思考,这种做法让那些自认为“精英”的电影工作者不适。而《绿皮书》在中国公映所带来的启发其实是多层面的。在电影创作上,如何用轻巧但不偏离主题的策略,来讲述一个沉重的故事,这对中国电影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借鉴机会。在影视产业上,怎样拍出既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又能实现创作生产所追求的口碑与利益,该是投资人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相关阅读 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的西湖大学赢在制度吗 更多西方青年自称社会主义者 他们要推翻什么 第二例艾滋治愈病例或诞生 医学奇迹能否复制 近几年,奥斯卡奖项一出,中国大陆网上出现很多“唱衰”的声音,就像它逐渐下滑的收视率一样。其实,奥斯卡并不是真的不再吸引人了,而是中国的观众视野越发开阔了:人们对电影的衡量标准更为多维,奥斯卡只不过是其中的参考之一,而不再是绝对性的权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奥斯卡是好莱坞内部,或者说英语电影的奖项,它虽然逐步扩展版图,目前还是在西方世界伸出一点小的触角而已,它怎么评奖和圈外人毫无关系,也完全不用在乎世人的感受。 中国人应如何对待奥斯卡?观望当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凑热闹。这不是一个贬义的说法,而是这种参与感,是很有趣的事情,恰如前面所言艺术可以帮助中国人理解历史和情感,感受人类的共情。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越多,它也逐渐走下神坛,与我们对视,平等交流。不要忘了,艺术并不是电影唯一的特性,电影也是传达信息的渠道,奥斯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窗口。 这也许也是《绿皮书》的意义所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