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人自在

尘土飞扬时观自在,随心随喜处见功德
正文

漾荡光秋(14)

(2019-02-14 21:00:37) 下一个

秋光,不妨迷乱

在巴黎机场的法铁办事处,激活火车通票,并预订了前往Strasbourg的TGV高速列车。下到站台上,没有一丝高大上的感觉,站台还算明亮干净。霎那间,影视作品中,那常用的恍惚组合镜头出现了。一侧的列车高速驶离车站,产生模糊的背景影像,站台上众人皆是静止的,只有一个行人在静止的人群中穿梭,镜头反复切换着,那人登上火车,并随着列车行驶出去。

出发前,对Strasbourg作过一些风物研究,作为阿尔萨斯地区的首府,多年一直在德法两国的纠缠不清与你争我夺中。促使我更想探究背后的原由,以及当地居民们的想法。中学曾有一篇宣扬法国爱国主义的文章,《最后一课》,讲的是普法战争失败后,一个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小孩,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对于文章的真实度,历史上一直存有许多争议。按昭当地方言更德语化的情境,小主角能体验这种爱国主义情绪的背景,多少有点让人莫名。

Strasbourg,名字本身(街道交汇的镇子)带有相当深厚的德语特色。阿尔萨斯地区的风俗、饮食、服饰等习惯,都十分类似于莱茵河对岸的德语区。所以,我先入为主的想法觉得,这里应该更有德国根源。到底应该是,分离还是统一,德国还是法国,爱国还是叛国,迷乱着选边站的思绪。不过,行进的摇摆,倒也伴我顺利抵达。

午后时分,列车到达Strasbourg。走在老车站的现代玻璃外壳内,看到地面泛着日光投下的炽白,以及玻璃框架的阴影,站内行人来往如织,一股封闭空间特有的热度很是强烈。四望是,砖石雕刻与现代钢梁结构,行色匆匆和驻足闲看,各式线条或直或曲,由近及远地延伸出去,似很有画质感。到站外略为停留,抽烟晒太阳,看来往人群,给微信插地理标签。订的酒店离车站很近,步行不到十分钟。办妥住宿,躺到床上略作休息,便起身出去。

太阳开始西斜,光线柔和许多,温度也很舒适。向老城区走去,路上看到一个场景有趣,远处一个雕塑是倾斜的电杆上奔跑的人像,恰时一个小伙抱着滑板向着阳光奔去,十分应景。小桥两侧栏杆,花草繁茂,色彩与姿态,在阳光下显得明丽且柔和。一艘船满载着游客,轻柔徐缓地逆水而来,在西沉的阳光中,搅扰小河,轻泛波浪,滟滟粼粼,闪烁摇曳。不由想起,落叶摇情满江树的诗句。此情此景,此时的我,当也算是,游客们眼中风景的一部分。更想起,两年前在柏林乘游船,看春光春水,也看人来人往。

出行前,从维基上知道有部新派爱情电影,以Strasbourg为背景的,大约是讲述的一个男青年尾随一个让他迷离的女子的情景。多少让我记起,格非的《褐色的鸟群》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追随回忆。记得当年造访庐山时,获知在牯岭镇上,有家影院是长年播放《庐山恋》的。所以,从旅馆出来时,我也好奇地向前台打听了一下。不过,似乎Strasbourg当地,并没有一家电影院,专门放映那部街景追女爱情片。

一路上看到几处小朋友在喷泉嬉戏的场景,十分惬意开心。直觉得年少时,确应多享受自然心性的迸发与延展,而非过早地,被安排在唐诗宋词三百首里,不知以何识得愁滋味?街边、临街房屋窗台上,摆放着各式花坛、花盆,花色并不鲜艳,却无杂乱感,倒极显繁盛。还有些墙上悬挂的花草吊篮,藤蔓恣意地下垂着,在夕阳下自顾自地展现生机与自然,给街景以别样点缀与映衬。

旅行中,最让我愉快的事,是能找到贴近体验当地生活的感觉。我一向喜欢置身于街之一角,观看各式街头风景与人群游走聚散。多少有些窥探隐私之嫌。不过,如能用相机捕风捉影,收获些自然的情景与神态,却算是行走的最大收获之一。

穿过Kléber广场,大教堂就在咫尺之间。Strasbourg大教堂的相对独特处在于,主要使用红砂岩为材料。整体建筑风格,泛着砖红色,不同于其它多数以花岗岩为主材的灰色教堂;主塔中只有北塔完成,南塔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继续修建下去。整体外形是经典的哥特式,始建于1015年,由当年哈布斯堡家族的Werner大主教主持,最初为罗曼式风格。哥特风格改造,是从13世纪开始,改扩建工程一直持续到1439年。在维基百科上有比较详实的介绍。这种看历史事件或沧桑变迁的过程,是可让旅行的之前或之后,有种串连感的事情,让故事能尽情地延展下去。

不巧,当时天色已晚,无法入内参观了,便只围着教堂外圈转了一周。然后,在广场上一个酒吧坐下,点杯啤酒,边喝边用相机随手拍些照。拍的是教堂上各式雕像以及广场中来往人群。坐在秋日下,看着太阳西沉。四周建筑的阴影一点点爬上教堂,让许多雕像在半明半暗中,砖红色的基调,光亮与阴影交错出,若即若离的怪异感觉。似有什么征兆或喻意,却无法整理清楚。随啤酒下肚,思绪更散漫、零乱。偶有一闪念,欲凝神思索其间,旋即却放弃。更强烈的念头是,随它继续迷乱吧。最后,要杯咖啡为醒酒,喝完便起身回转。

一路往回走着,四周很多小街小巷。一种莫名的好奇心,驱使着我,想走进去看看。不知为何,每遇此种场景,总有些不期而至的期待。至于具体期待什么,总也不能确定。

前两年,在布拉格和维也纳游走时,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只是直至现在,也没有能力把这种感觉,用明晰的语言加以描绘。只有在一路的走走停停中,用照片视角变化,来记录编织些许时空的定格。照片或许会有点滴帮助作用,但更多的思绪,应是一直留置在那街巷的平静中,那些依旧如故,从不曾被任何人带走。

想想,大约也不必有这种收取与采撷的贪念。人们常说,身外之物,总是从不带来,又不带走的。所以这据为己有的念想,大约太虚妄了些?在黄昏融化了世界的色彩以前。。。只继续前行就好了,就算思绪继续着迷乱,继续地如影随形,想来也不会更多地增加旅行的负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