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

海外生活经历和感受
正文

文化震惊

(2018-09-15 15:02:50) 下一个

在国内,从L市到X市,两千多公里,坐火车需要三十多个小时,乘飞机仅需两个多小时。 瞬间,从飘着雪花的北方到春意盎然的南方,怎么昨天还穿着厚厚的棉衣行走在寒冷的街头,今天就到了只须穿短袖的海滨城市,似乎像是拍电影,又像是做梦,那么的不真实。乘坐国际航班第一次到迪拜,那种坐飞机带来的不真实感因为地域、国家和文化的差异而被无限放大。在这里,街道上见到的人,无论从肤色、长相、服饰还是语言都与我在国内所熟悉的截然不同,高速路上各种款式的小汽车看得我眼花缭乱,只是没有熟悉的公共汽车和自行车。周围的一切是那么陌生,我似乎是从天而降,被发落到银河系外一个地球人未知的星球,我变得敏感、胆小,甚至有些无所适从。

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要用另外一种语言从事一种全新的工作,我有点束手无策,像刚刚走出校门从事工作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一切需要从头学起,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出国前,自认为英语听力相当不错,不会有问题的。到了迪拜,傻眼了,周围人讲的英语根本听不懂,尤其是印度同事带有浓重印度口音的英语,简直怀疑那不是英语而是其它什么语言。面对面说话时,要非常用心去听,马马虎虎还能听个大概。可是在电话中交谈,我只能听懂一半。 在公司,我最害怕接听电话,担心听错话影响工作。头几个月,日子非常难熬。谁会想到,在国内不费吹灰之力、闭着眼睛都能做的事情,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因为语言问题,竟然成为头痛的事情。

跟外国人沟通,不仅仅是会说他们国家的语言那么简单。如果不了解其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等等,即使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也无法跨越理解的鸿沟。Dan是我的供应商,来自英国。他和蔼可亲,举手投足都流露出一种绅士风度。随着工作中交往的增多,我们逐渐熟悉起来。尽管如此,我还是保持着高度的防备心理。有一次,他到公司送资料,临走时,友好地拍拍我的肩旁,说“See you, sweet heart. 我下意识地回答:“I am not your sweet heartDan很茫然地看着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后来,我才明白,原来sweet heart(宝贝、甜心)这个词,不是我理解的仅仅用于恋人之间, 熟悉的朋友间,外国人也会使用这个词。他们说这个词的时候,并没有其它的意思。我不了解他们的文化,想多了,所以才冒出“我不是你的甜心”这一句话。 还有一次,和中国同事晚上散步,正巧碰到很久没有见面,曾经一起每天坐通勤车去自由区上班的印度女孩。她看到我很兴奋,张开双臂向我跑来,紧紧地拥抱我,并在我的脸庞上左右亲吻。本来这是她们朋友之间表达问候的方式,就像我们中国人见面握手一样自然,可我的中国同事目瞪口呆,觉得我太开放,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亲吻呢?幸好这是来自印度女孩的亲吻,如果是男性的,不知道这些同事会怎么看我。

我,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上帝,没有亲眼看过穆斯林虔诚地祷告,没听到过大小规模不同的清真寺传出的庄严肃穆地召唤声。 在国内,周围的朋友都和我一样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我没有觉得自己和大家有什么不同。在中东,这个宗教信仰非常浓郁的城市,我这个无神论者显得有些另类。 周围的外籍同事都有自己的信仰,什么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每当他们问我信仰什么的时候,我尴尬地回答:“我没有信仰。”他们感到很不可思议,人怎么会没有信仰,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该向谁自省保证不做坏事,遇到困难时,该向谁祈求帮助?有一次,一个印度籍的同事很认真地问我“如果你去世了,你的灵魂到哪里?”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顺口回答道:“我人都死了,哪里还会管自己的灵魂到哪里!” 印度同事分辩道:人虽然去世了,但是灵魂还存在。我有灵魂吗?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午饭时间,公司里经常会有外籍同事不吃午饭。他们不是为了减肥饿肚子,而是禁食。很奇怪,这些外籍同事的信仰尽管不同,但都是用禁食的方式表示自己是虔诚的信徒。 只有我, 每一顿饭都要按时按点吃。

每年一次的斋月,有很多风俗和禁忌。比如,在每一天的日出后和日落前这段时间,不许在公共场所和大街上喝水、吸烟、吃东西,绝大多数的餐馆和饮品店也会关门停业。伊斯兰教民每天需要祷告五次,雷打不动。 有一天,我到巴基斯坦人经营的公司去验货。刚入公司,就听到远处清真寺的呼唤声,只见公司清一色的男性员工,立即放下手中正在忙的工作,向公司专门设立的祷告区走去,排成三行,一会站一会跪,一会儿还要五体投地的拜,嘴里振振有词,也不知道说些什么。我站在那里,觉得自己很多余。我很羡慕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不论什么宗教信仰,都是教育人向善。 这些人们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平和与淡然,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无论怎么修练,无法达到那个境界。

通过印度籍同事,我了解到原来印度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安排两种方式,难怪他们问我是自由恋爱结婚还是父母安排的婚姻,起初我还不明白他们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都二十一世纪了,难道我还会听任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对象。然而,这确确实实发生在印度,尤其是教育程度不高、处于社会底层、在迪拜打工的人们。他们家庭的模式,一般是丈夫在迪拜工作挣钱养家,妻子在印度照顾孩子和父母。夫妻俩虽然长期两地分居,但家庭却很稳定,离婚率非常低。而我在迪拜的中国同事没有一个不是因为相爱才结婚,两国分局最后演变为夫妻劳燕分飞,成为互不相干的路人。难道自由恋爱婚姻的稳定性竟然敌不过父母安排的婚姻?还是没有信仰,没有灵魂让我们不懂得珍惜和爱?

迪拜本国不足20%80%是来自200多个国家的外国人。在这个城市,你会有机会和来自欧美的帅哥共事;不经意间你会跟从非洲来的、音乐放的震天响的DJ成为邻居;餐馆里,穿着民族特色服饰的印巴人会为你端上美食;眼花缭乱的购物中心,你会看到菲律宾小姐忙着收款;在海边,你还会遇到一群来自俄罗斯的游客悠闲地在沙滩上晒日光浴,这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品着英式红茶,开着日本的尼桑,穿着来自意大利的服装,吃着阿拉伯的烧烤,我有时感到很迷惑,我到底在什么地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有情有义欧阳克 回复 悄悄话 连自己的人生观都没有形成,谈什么信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