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野望

住南乡,思北斗,一个鸟人,胡言乱语
正文

从胡鞍钢的\'胡说\'和杨其静的\'静观\'说起

(2018-08-05 07:25:32) 下一个

清华国情研究院的胡鞍钢院长2015年提出“中国综合国力超越美国”,人大的杨其静教授在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后预测了中国将面临的挑战。两年后的今天,前者的验证沦为众人观笑的遗矢,后者的精准却成了价值重现的遗珠。

按理,两人都是博士,都有海外访问学者的经历。胡院长是工科出身,应该比文科的杨教授更加擅长样本的选择,数据的采集和模型的建立,为什么结果的准确性会天差地远呢?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外,我以为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忽略的--年龄。


胡院长今年65岁,杨教授46岁。一个已功成名就快退休,一个正年富力强攀高峰。前者经过各种风浪,坐到今天这个位置殊为不宜,后者还在兢兢业业上台阶的过程中。年龄不同,治学态度也会不一样。年长者比较保守,通常倾向于保住既得利益,比如职位,荣誉,报酬等;年轻者思想新锐,肯担风险,敢于挑战。二十年前我就对朋友说,如果要找专业人士服务,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在不了解他们背景或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最好找年龄在30-45之间的,尽量别超过50岁。这些人精力旺盛,有知识,有经验,有闯劲,敢担风险。在有一定把握的前提下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这一段是人生最黄金的年华,他们正在或即将达到个人职业的顶峰,比那些已经誉满行业的领导者更值得信赖。我的朋友C早年在美国,德国和日本都工作过,特别是在美国做博士后,老板还是当时美国化学学会的主席。但是,他说老头子当时已经70多岁,学术上已不能指导很多,有用的是人脉。真正学术上最有长进的是在日本工作期间, 导师才50多一点,诺奖候选人,亲身指导多,要求严。与其谴责胡院长的个人职业操守,不如让他别在论文上挂名,让更年轻的人成为研究院的主力。

另外,清华的人文学科近几年出了不少招人批评的话题,尤其是跟经济管理有关的,其实前总理朱镕基要负一定责任。从1984年清华经管学院成立,到2001年的17年间,朱镕基一直是院长。甚至他在上海担任市长期间,还带着两个博士生。毫无疑问,他对学院的成长作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他的这种带有个人情感的加持,无可避免地带上了强烈的官本位色彩。连他自己后来也对他带的研究生讲:我其实没有很多时间亲自指导你们,但希望你们踏踏实实做研究,我可以在(你们)做课题需要查资料和做调研时提供帮助,但不要总想着以我的名义在外面捞好处。传说胡鞍钢经常假借总理或副总理找他咨询的名义,其实不是没有出处的。一个现任政府官员却挂着某大学院长甚至校长的头衔,怎么能避免教授们不唯上?!

最后作一预测:胡院长今年会以早退休的名义离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