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
正文

新《化蜡扦儿》

(2019-05-12 11:59:16) 下一个

老刘头家有份生意,买卖不大,就是个小饭馆,育有三男一女,老大老二老三跟个小女儿。

老刘头有手艺,祖传的厨艺,做一手好菜。饭店虽小回头客多,打四十几岁开始经营,一直到到撒手西去干了小四十年,攒下来不少。
三个儿子都懒,没一个跟老头学手艺的,老大负责采买,买个菜呀,买个粮油啊,碗筷杯碟呀,这些东西。
老二负责经营,在店面里招呼客人,收账啊找钱啊,干这个。
三个儿子当中属老三活儿翘,负责老头和老太太饮食起居,跟老头住一起,早上送晚上接,老三媳妇在家做饭,伺候二老,洗个衣裳啊,领着去个医院啊,陪着出门旅游啊,答理生活琐事。
小女儿早已出嫁,买卖上的事不管,也不跟着分钱,平日里有空就回娘家瞧瞧,给爹妈买点吃的,内衣,保健品什么的。小女儿家也不缺钱,公爹是政府官员,也不惦记娘家的东西,一大家子人到也和睦。
老刘头一走,哥仨雇了个厨子继续经营。这新厨子哪有老刘头的能耐,饭馆买卖一天不如一天,以前买卖啥样,老刘头做的九转大肠最有名,他们家的店从上午十点卖到下午1点就不卖了,关门歇业,每天就卖这一中午。老刘头家不关门,旁边的饭店不敢营业,营业也没人去。
现在不行了,从早上到晚上,一周的营业额都不够原来一天的,见天的赔。
赚钱的时候哥仨都是好兄弟,这一亏钱露本相了。老二埋怨老大菜买的不好,老大斥责老二雇的厨子不行,完了俩人一起训老三,爹都没了就别成天开着A8到处转悠了,加油不花钱啊,出门旅游还住五星酒店,你当你领省长出门呢,本来生意就不好,还得给你那边堵窟窿,一个月花销过万,你当这买卖是国企呢,老三也不服气,哥仨见天儿的吵。
哥仨这边吵,妯娌仨那边吵,陈芝麻烂谷子全想起来了。三户人家差点动刀子,直到老妹妹听到事过来调节。
听仨人把这事一说,知道这买卖干不了了。
至从老爷子去世,这买卖就没赚过钱,月月往里搭,多则一万,少则八千。亏的钱哥仨分摊,一年下来都有点扛不住了,您琢磨琢磨,往外掏钱不见回来,多疼啊,哥仨这一年每天以泪洗面您说那好得了吗。
老妹妹懂事,知道他们三个在一起就长不了,看这情形没法不说话了:"买卖干成这样,见天的赔,我看就别干了,把店盘出去钱一分,各人找饭辙,往里搭钱的玩意你们还搂着,是不是缺心眼呀。"
别看哥仨平日里见面就吵,这老妹妹说的话他们可听,老妹妹不跟他们分钱,除了结婚时家里给拿了丰厚的嫁妆,其余一分钱都没从娘家拿过。
大爷也知道熬不下去,再这么亏肾都得拿出来当咯:"老妹妹,今天你也在这,既然你把话说到这了,那我同意把店盘出去,这买卖我是不想干了。"
二爷也说话了:"没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老头子的手艺你们谁也不学,都说我找的厨师不行,你们倒是找去呀,一个个的闪一边看热闹,都等瞧我笑话,还想把我挤出去,装着赔钱不心疼,我知道你们那心眼,就想把我熬躺下自己退出,我偏不,看看谁家底厚。"
老三一听不乐意了:"嗨嗨嗨,怎么茬,合着我们都傻,陪着你烧钱,也不撒泡尿照照,让我跟你陪葬你也配。"
哥仨又要开掐,老妹妹不高兴了:"有完没完啊,我是听你们掰扯来了?盘店的事到底行不行,行就说个痛快话儿,不行我就走了,你们慢慢研究。"
仨人都不说话了,老妹妹牵头写了个出兑启示,哥仨都没意见,第二天饭馆停业,把启示一贴,单等有人过来洽谈了。
等了溜溜一个月,连个打电话的都没有,怎么呢,他们这店在这片都出了名的月月赔,都说老刘头阴魂不散,惩罚这仨不长进的儿子,这店面废了。
一个月没盘出去,哥仨急了,又把老妹妹找来问怎么办,老妹妹也知道那店面臭了,让他们仨把店面退了,屋里东西变卖分钱散伙得了。
三个人也没什么主意,老妹妹的话就是圣旨。没想到屋里的锅碗瓢盆也没人买,这可太邪性了。
最后没辙了,多呆一天就多一天挑费,仨人开始分店里的东西。桌椅板凳,筷子碗碟,铁锅铁勺,空调风扇,纸抽牙签……这么说吧,鱼缸里养了八条观赏鱼,每人分两条,剩下两条放锅里炖了都没有谁说不要的,鱼缸一砸,散伙了事。
老三那还有辆车呢,开到二手车行估价卖了,那车是老刘头出钱买的,老三想留着门都没有啊。
东西都分得了,在老太太家里喊上老妹妹吃顿散伙饭,这回哥仨出奇的和睦,也不吵了也不闹了,推杯换盏喝的高兴。
酒过三巡,老妹妹说话了:"都分利索了?"仨人点头,"还有没分的呢。"仨人惊了,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啊,最不好分的那鱼我们都给炖了,要是说没分的就是卫生间那卷手纸,咱们哥们有情谊,把那个捐给胡同口修鞋的了。
老妹妹这个气呀:"咱妈还没分呢,你们都利索了,总不能让我把咱妈接娘家去吧。"
大爷一听明白了,说的对呀,咱们这样的诗书之家不能撇下老家儿不管呀,那哥俩,琢磨琢磨怎么办吧。

仨人又是狗扯羊皮半天,老妹妹一看不行,还得自己说话:"你们三个都孝顺,也别争了,我出个主意,你们三个每家十天,谁家到日子了下一家过来接走,你们吃什么咱妈吃什么,也不用立火单做,咱妈有个头疼脑热三家一起出人出钱,老太太百年之后剩了啥都归你们,我一个子儿都不要,行吗?"
哥仨一听,行啊,每家十天一轮,最后老太太剩东西老妹妹还不要,干得过。
老太太到是没什么说道,都是自己亲生的,跟谁都一样,住谁家都没亏吃,老姑娘这主意出的不错。
三天后就一号,老妹妹在这伺候了老太太三天,给老太太收拾好随身衣物,平时常吃的药品,还给买了部新手机方便联系。
一号大早起大爷就来了,乐乐呵呵就把老太太接走了,老妹妹一看大爷这态度也就放心了,自己回家忙活去了。
到了大爷家歇了会儿就到了吃午饭的点儿,大奶奶在厨房忙了半天,准备好午饭喊老太太吃,老太太坐到饭桌旁一看挺好,高粱米粥土豆拌茄子,好啊,农家饭,这口儿有日子没吃了,虽说高粱米子吞咽费劲,可冷不丁吃一顿也是挺香。
中午这顿吃完了,老太太下午睡了一觉,醒来过了会儿又到晚饭了,大奶奶喊老太太吃晚饭,老太太到饭桌边一坐,傻了,还是高粱米饭,土豆拌茄子。老太太一想,这是中午剩的,中午的饭没吃了,扔了还可惜,过日子不能糟蹋粮食,也是晚上了,少吃一口免得不消化,晚饭又吃的高粱米饭。
第二天早起大奶奶喊老太太吃饭,老太太到饭桌旁一看不干了:"我说老大,你们家高粱米大丰收了,顿顿吃这个,你这喂鸡呢?"大奶奶忙答复:"妈,您不知道,老大在那饭店搭里不少钱,前些年攒俩钱都填进去了,逮亏有个熟人家里种高粱,卖咱们便宜,咱们不吃这个都揭不开锅了。"
老太太一听不对呀,这些年下来没有二百万,一百万肯定分到手了,吃店里喝店里,就算亏了一年钱哥仨均摊也亏不进去一百万呀。
在大爷家这十天,天天高粱米,把老太太都吃便秘了。大爷一家三口不在家吃,老太太就明白了。
第十一天头上二爷没来接,等到快中午的时候大爷等不了了,直接把老太太送过去了,送上楼敲开屋门转身就走。
二爷见妈来了让进屋里也没什么废话,眼瞅着到了中午到了吃午饭的点儿,老太太吃了十天高粱米都快吃的胃穿孔了,到二爷家得吃点可口的缓缓。
二爷把老太太让上饭桌,老太太一看,不错,貼饼子豆腐汤,就是缺点小咸菜。豆腐软软乎乎,贴饼子黄秧秧的看着就有食欲,有汤有水的挺好。
拿个贴饼子一咬,好嘛,假牙差点崩了,太硬了,这是哪天做的,再喝口豆腐汤,豆腐都酸了,还不如老大家的高粱米呢。
问老二怎么回事,老二也是老大那套话,钱都搭饭店里了,家里没钱没别的吃食。人家三口还是出去吃,老太太心里也明白了。
又熬了十天,总算回到老三家。老三跟老太太感情好,老儿子嘛,这么多年一直围着自己跑前跑后的,在他家准差不了。
第二十一天头上,老三也不来接,又是老二中午时候亲自送过去。老二送到老三家门口也是敲开房门就走,老三也不多问,把老太太让进屋坐下来就吃,老太太一看饭菜就呕了,剩饭剩菜,那菜还是折摞(几样菜倒在一个盘子里),跟猪食差不多。
老太太一看不行,这二十天下来自己都快饿死了,再跟老三这熬十天准得开追悼会,这哥仨不善,这是想把自己饿死分东西,老太太心可就凉了,饭也没吃给老姑娘打了个电话,老姑娘过来就给接走了。
到老姑娘家把这些事一说,老姑娘数落老太太平时慣着他们,现在都变成这个德行可怎么整。老太太说那我就在你这住着不回去了。
老姑娘说那可不行,您仨儿子呢住姑娘家算怎么回事,让街坊笑话呀。老太太也没辙了,姑娘给出了个主意,只要老太太绷住喽,保证她吃香的喝蜡的直到百年之后。
有好日子过谁不愿意,老姑娘跟老太太把主意一说,老太太乐了。
在姑娘家住到月底,老三可占便宜了,一天没养。月初那天老姑娘送老太太去大爷家,除了随身的衣服还带了个画筒子,大奶奶正带孩子在楼下玩,一看老太太到了装没看见,继续领孩子玩。
老姑娘扶着老太太往楼门口走,老太太背着那画筒子碍事,老姑娘想给接过来自己拿着,刚伸手要摘,老太太急了:"别动啊,你爹说过,这玩意值一千多万,当年老头子心眼多,就怕他先走了我没好日子过,把这个跟嫁妆一起先放你那,还是你爹有远见,你们这些不孝子,我上楼拿点东西就走,哪伺候的好我就跟哪呆着,兜里有钱谁不得意。"
大奶奶耳尖,怎么着,那画筒子值一千多万,里面肯定是有名画呀,嗬!公爹有存相,这些年给哥儿几个分了几百万还偷摸藏了幅名画,鉴宝节目她常看,一幅画一两千万都不算事,看样今儿还真让自己碰上了。
老姑娘刚要跟老太太说上几句,大奶奶从后面上来,一把推开老姑娘,自己把老太太就搀扶上了:"
哟,妈呀,怎么去了这么久呢,在外面住几天就得了,您不跟大儿子住一起让街坊笑话,这回可哪都不能去了,我们得好好孝敬您。"
老姑娘想跟着一起上楼,被大奶奶拦住了:"赶紧回去吧,一外姓人总裹什么乱,自己家的事管好得了。"老姑娘也不搭话,转身就走了。

大奶奶扶着老太太一下电梯,扯脖子就喊:"当家的,咱妈回来了,快开门给咱妈打水洗脸,再去买点应季的水果,可别让咱妈便秘咯。"
大爷正在家喝普洱茶逗铜嘴呢,一听自己媳妇说这话愣住了,怎么了这是,丈母娘来了?不能啊,丈母娘死六年了,她这是说自己婆婆呢?那可坏了,这娘们儿疯了。
打开屋门见大奶奶搀着老太太,大爷左看右看,看不明白,大奶奶见大爷行动迟缓,张嘴就骂:"你个挨千刀的,妈回来你没看见呀,还他妈愣着,扶进去伺候着呀。"边说边往画筒子上努嘴。大爷立刻就明白了,一把拉上老太太:"妈,瞧您,说是轮着住,您出去住几天意思意思得了,还真月初才回来,街坊邻居都瞧着呢,您这不是打我脸让我难做吗。"
老太太也不多言,坐下后就搂着画筒子一动不动,大奶奶几次想接过去都被老太太把她手打开,大爷好像全明白了:"妈,您总搂着那么个筒子多累呀,放一边歇歇手,一会咱们下馆子给您接风。"
老太太冷笑一声:"甭这么孝顺,怎么回事谁都明白,我这次回来没想长住,你是老大,俗话说长兄当父,你爹没了有事我得跟你打个招呼,今天把我的东西收拾好,这筒子里是幅画,你带我去古玩店看看值多少钱,把这画卖了足够我养老,到时候就用不着麻烦你们,我自己想辙过日子。"
大爷两口子没招了,也不敢得罪老太太,打电话在大馆子叫了几个好菜,有酒有肉的给老太太吃了顿好的。第二天早起带上老太太和画,找了个做古董的朋友帮忙鉴定。
这一鉴定可了不得,唐伯虎的真迹,一千两百万就有人给现钱,老太太喊了声好就要出手,大爷一看急了,拦着前面阻挠成交:"这哪成啊,这是我爹给我妈留的念想,哪能说卖就卖呢,咱们家有儿有女的也不急着用钱,家走家走,赶紧家走。"
连推带搡就把老太太带回来了,打这以后好饭好菜养着老太太,老太太做的也绝,去哪都背着画筒子,寸步不离,知道的是怕丢,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画家呢。
一转眼在老大家住了俩月,二爷和三爷开始还挺高兴,这妈不用养了多省心。可这哥仨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幼儿园,老二家的孩子问老大家的孩子奶奶怎么不来家住了,老大家的孩子说奶奶有个能卖一千万的画,哪都不去。
老二孩子回家一学,老三的孩子那天也听见了,到家学舌,老三也知道了。这哥俩通了气全明白了,好啊,老大够阴的,老太太有幅好画值钱,他把着不让出门了,老太太百年之后这画就归他,一千多万,老太太这年纪了能吃多少用多少,这便宜可大了去了。
二爷三爷哪是吃亏的主儿,到大爷家就要把老太太抢出来,把老太太吓的打电话找姑娘求救。
老姑娘一听不干了,开着车就过来了,拉上老太太就走,哥仨开车跟着,一行人可没回姑娘家,到了一家宾馆,老姑娘开间房让老太太住进去,说你们这些丟人的事可别让自己婆家知道,自己都没法做人,咱们就在这把事解决了,谁孝敬谁不孝敬不是用嘴说的,还是那句话,娘家的东西自己一分不要,只要让咱妈高兴那幅画还是你们的。
这趟买卖可利大,一千两百万,三人一分,每家四百万,这都快赶上一家小型明星企业了,这笔横财哪儿找去呀。只要哄老太太高兴,钱就到手了,养活着太太又花不了几个钱,本小利大,这买卖得干呀。
老太太搂着画筒开始提条件了,鉴于三个人的表现,跟谁住都不放心,得先给她买套房子,一般房子不要,得别墅。也不用他们伺候,请俩保姆,一个做饭,一个清扫,平时想去哪旅游哥仨轮流陪着,自己的孩子们可以来,怎么吃怎么住都行,大人不许来不许住,这幅画自己背着太累,去银行租个保险箱,得四个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老太太百年以后开箱卖画,古玩这东西越老越值钱,没准再过个十年八年值两千万了也是保不齐的事。
哥仨都没意见,老姑娘也觉得行,几个人一起去银行租了保险箱,当着哥仨面儿给画筒子贴上封条,画筒子就锁里面了。
这就张罗给老太太买别墅,一套别墅小三百万,三家手里的钱凑一起也不够,老大卖房子,老二家房子小不值钱,借高利贷,老三连卖房子外加借高利贷,凑足三百万买了间别墅。
请保姆,俩保姆每个月工资一共八千,哥仨均摊。吃的用的各自进贡,谁送的少谁就分的少,好嘛,也仗着老太太家地方大,不知道还以为里面开超市呢,别墅区里面的邻居都有上老太太家购物的,这比超市东西还全呢。
吃的好伺候的好心情好身体就好,老太太要旅游哥仨轮流陪着,谁陪谁出费用,国内都走遍了。出国,什么美国日本西班牙,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越南土耳其,冰岛芬兰危地马拉,这么说吧,非洲食人部落老太太都去过。

折腾了整整八年,老太太寿终正寝。
哥仨办这棚白事发送老太太,没钱了怎么办,卖别墅。三百万买的,二百万就卖,卖出钱来先买墓地,挑好地方买,向阳坡,有山有水,汉白玉大墓,一百万,剩下的钱办事情。

搭大棚办白事,请和尚老道念经超度,连续七天,流水席,街上走道的都可以吃,亲戚朋友来了不收礼,一分钱都不要,有人给出主意让爹妈合葬,合!又花了五十万,还剩五十万怎么办,老爷子老太太生前都喜欢车,喜欢坐车旅游,给他们烧辆车,纸车?不是,真车,二手奥迪,正好五十万。
这通折腾下来可是爪干毛净了,比孝顺吗,谁还能有这哥几个孝顺,难找了。
哥几个这么折腾可就是没人哭,有胆大的弄不明白,就找大爷问问:"大爷,您节哀,这棚白事可办的体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份孝顺无人能敌,可有件事不明白,您哥几个怎么没人哭呢。"
大爷一听又乐了:"哭什么哭,这叫喜殇,老喜殇,老太太寿终正寝,我们哭什么,再说了,老太太晚年不屈,使奴唤婢,满世界旅游,食人部落她都去过,你去过吗?"
哥仨都这口风也没人问了,老太太跟老头合葬的大事办完,哥仨加老姑娘去银行取出画筒子奔古玩店,准备把画卖了分钱过日子。
取出来画筒老姑娘说自己不去了,卖画的钱她也不要,哥仨说好,人越少越好。
到了朋友那古玩店,大爷把画筒子往柜台上一扔:"估价,卖!"找张椅子坐下抽烟等着了,那朋友还夸呢:"多亏前几年没卖,现在价又涨了,没两千万拿不走。"
画筒子封条完好,老板撕开封条取出那轴画,老板几年前看过,可还得再瞧瞧,打开一看眼直了:"大爷,您不是逗我呢吧?"大爷纳闷,怎么说话呢这是,我房都没了逗你干嘛,
"您自己瞧瞧,这画卖谁去呀。"
大爷烟也不抽了,二郎腿也不翘了,凑过去一看,哎??画面上怎么是万里长城了,还有题词:万里长城永不倒,有款:霍元甲。
大爷傻了,二爷三爷一看也傻了,这画大爷拿来鉴定过,没错儿啊,唐寅的《春树秋霜图》,大伙一起贴了封条锁保险柜的,这这这......
老三心眼多呀:"别琢磨了,一定是老妹妹接咱妈的时候,在车上给调包了!"
原来那幅画确实是真迹,是老姑娘跟自己公爹借的,前边咱们不是说过吗,婆家是官宦人家,官做的挺大,家里文玩不少,跟公爹一说有这么个主意,老头就答应了,等自己妈在那仨儿子面前把戏做足,接老太太时候在车上调包,画儿就换回来了。
也是合着哥仨心急,生怕老太太变卦,怕老妹妹反悔,看都没看贴就封条锁保险箱里了。
您说,贪财不孝之人,出了这么档子事,他们能怨谁呢。
这下可好,哥仨回去在自己家里哭声震天,街坊邻居有纳闷的得问啊:"大爷,不是说老喜殇吗,好事不能哭,老太太都发送了,风光大葬,这棚白事办的体面。您......您这是哭什么呀?"
"哭什么?我房没了!"
(自幼喜爱刘宝瑞老先生的单口,尤其那段:化蜡纤儿,说的地道,学生我仿效一回,老少爷们见笑,有到与不到的您多担待。
向老一辈相声艺人致敬,传统文化万古流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