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亲的回忆录(童年-文革结束)第二部 8

(2018-04-09 17:28:24) 下一个

大学四年的最后半年是实习课,6个月的时间要实习六门课的实习任务,全班共分6个组,我是第一组。第一组在学院的所属牧场实习一个月;聿喆分在第六组,第一轮去了沈阳市兽医站。第一实习组共有5人,分别在学院的猪场、鸡场、奶牛场、兽医院、马场和种马站轮流实习。每个实习点大约在25-28天左右。在学院实习的5个人有集中也有分散;我和张奎生同学第一实习点是学院北山养猪场。猪场距离学院不远,但是为了体验养猪生产的实际情况,我们俩决定就住在猪场的工人宿舍里,第一次住在了火炕上,那真是煎熬啊。早春的寒冷,让人难以入眠;热炕的烘烤更使人难受,一连几天都没有睡好觉。睡床睡惯的人,冷丁睡上热炕真是不习惯。猪场建在学院后山的山坳中,是当年畜牧专家张克威老院长亲自设计和布局,猪场的选址非常理想,猪舍和附属建筑的布局也非常合理、不零乱,猪场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猪场已有一百多头母猪,8头种公猪和40多头后备母猪以及300多头哺乳仔猪。全场有职工25人,猪场的技术主管是教我们养猪课的助教张永泰老师。

春季是猪场繁忙的季节,是母猪集中分娩、仔猪培育和种公猪的配种季节,特别是母猪分娩必须要有人值班、看护,而且要求做好三件事,一是接生临产仔猪,及时规范断脐;二是做好新生仔猪“把奶”,固定乳头,否则就会造成仔猪的发育不均衡;三是“拼窝”,是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好措施,但是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否则母猪会嗅出异味而将新拼过来的仔猪吃掉,其拼窝措施就是将“来苏尔”涂到全窝仔猪的身上,母猪嗅不异味了,全部都是一个味儿,母猪就会安然的接受新拼过来的仔猪了。这样做就可以把母猪的16-18个乳头全部利用起来,并且把产仔少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全部拼到其他母猪寄养;没有哺乳仔猪的母猪就可以再次发情配种。这样做可以把每年只能繁殖两窝仔猪的猪群提高到每年生产2.2窝到2.4窝,大有经济账可算。

研究生物,特别是饲养动物是非常有趣的,在实践中,在训练仔猪“开食”时,用炒过的豆面、玉米面等调制的仔猪“开食料”,逗引仔猪进食,因为此时的仔猪特别恋奶,早开食可以促进仔猪的消化系统的发育,提高仔猪消化和吸收能力,所以就利用初生仔猪的喜动、好奇等特点,让牠尽早熟悉仔猪饲料,这样在一个月左右,仔猪就可以断奶了。断奶仔猪的调教是很好玩的工作;因为是集中分娩,全场百头母猪,断奶仔猪群可能达到近千头。首先调教集体喂饲;在喂饲时响起哨声,经过6-7次之后,当听到喂饲的哨声时,上千头生龙活虎的小仔猪就会从四面八方奔跑而来抢食,这个场面十分壮观。这是利用了条件反射原理训练仔猪的运动和饲喂。群体的仔猪必然会有一个“合群排序”的过程,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自然规律,属于“群体行为学”。凡是动物群合拼,都有“排序”过程,“排序”就是通过较量确定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老三;只有排序完成以后,群体才能稳定,称之为“类群效应”,人类也是如此,所以研究生物,观察动物行为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人类的生活中,凡是一个新的集体产生了,人们之间总要互相摸底、暗地里较量和明着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谁是最历害的,谁是次之,再次者是谁,以后就可以稳定地相处了。有人说兴趣在于培养,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了畜牧专业了。

完成了养猪实习课,下一个实习点是兽医院,沈阳农学院兽医院就在学院外南大道上,“沈抚公路”旁边,吃住都可以在学校,方便极了。院兽医院不但负责治疗本学院畜牧养殖场的畜禽任务,而且还面向社会,周边的农村的马、牛、羊、猪等大牲畜的门诊量也不少。因为农学院兽医院名气比较大,而且确实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特别是两大“名医”,已是远近闻名的高手:一个是西医代表李相泰老师,已经年近60岁了,他是伪满时期的日本中校军兽医官,解放后,被农学院收留在兽医院工作,并讲授兽医临床课。身背“历史反革命”的身份,但是在兽医临床技术和理论上,绝对是权威。同学们都愿意听他的课,都非常尊重他;还有一位中兽医的老权威,潘老大夫已经60多了,担任我们的中兽医课,课时并不多,讲起话来口若悬河,可能中兽医都是这样。这两位权威经常出现矛盾,谁都不服谁。有一次让我们赶上了:学院马队的一匹母马得了产后风,首先给予确认的是中兽医潘老大夫,他明确的告诉我们马的“产后风”,必须要进行穴位放血,然后口服中药,用“去风化淤”的中药方可以治愈。于是老大夫开了药方,我配齐了药,经研磨成粉,用黄酒调制成粥状灌服下去;再用“三楞针”在马的前胸“股静脉”放血2000CM;第二天值班大夫是李老师,看了病马之后,说这是明显的产后脱钙,必须大量补充葡萄糖钙,每次输液葡萄糖钙2000CM;第三天又是潘老大夫值班,又继续放血2000CM;第四天李老师又给补了2000CM葡萄糖钙;这时病马已经站立不起来了,明显的不如治疗以前的状态,两位老师开始互相指责,最后这匹马死去了,在病志上的结论是“产后风缺钙”。这种结论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做为实习生只能听老师的。

实习大夫也有权,一天周六的下午,学院狗场送来一只瘸了腿的狗,老师们都不在,值班的是我们实习组的鲜族同学李高丽,他见了狗之后非常兴奋,主动接待了送狗的饲养员,他看了一下狗瘸的程度和骨折的部位后说:“这狗骨折的部位在股骨附近,很难保定,所以难以治愈,基本上失去了种用价值!”这时我们几个也都和饲养员讲,如果手术用钢板固定骨折部位,狗不可能配合治疗,所以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行了把狗放这儿吧,我们再研究研究!当晚我们6个人一起动手,把这只狗杀了,脱了毛,并用一只大铁桶把狗肉烀上了,烀了4个多小时,终于可以吃了,这一切都是在“高丽”的指挥下进行的,并且他早已准备好了盐面和辣椒面,晚间10点正式开始了狗肉餐,6个人吃掉了一只狗,剩下的骨头和残渣往外面的小沟里一埋,铁桶刷净了,地面处理了,就像没事儿一样。第二天是李大夫值班,听说了我们已经把一条没有治疗价值的狗给处理了,老师什么都没说,事后,老师让我们通知狗场“病狗无治疗价值,治疗中死掉了,尸体已经被我们处理了。”

下一个实习点是养鸡场的孵化室,孵化是养鸡场重要生产环节,是把种蛋变成鸡雏的地方。孵化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活儿,不但要昼夜值班,而且还要随时观察孵化器里的鸡胚发育情况,及时的调整温度和湿度。还要每天“翻蛋”6次,以防鸡胚沉落到蛋皮上,造成死胎。从入孵化到出雏共21天,刚刚破壳孵化出来的幼雏必须在不开食的情况下,48小时之内送往育雏室,再经过45-60天的育雏后,鸡雏逐渐适应室外18℃度的温度时,就可以“脱温”了,也就是常温饲养了。在此之前,鸡雏经过了从28-29度的高温逐步降到18℃度的育雏阶段。

孵化的设备和结构都不尽相同,但是都离不开温度控制系统、热源、湿度控制系统、机械或自动的“翻蛋”系统,以及蛋盘、风扇、通气装置和保温的外壳等。学院孵化室的设备并不先进,其中“翻蛋”是人工操作,无论白天晚上,每隔4个小时必须翻蛋一次;同时每天还要“照蛋”一次。就是用“照蛋器”查看每枚鸡胚的发育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温度控制系统。“翻蛋”和“照蛋”都是在孵化器内部进行,而孵化器内部温度要求在28-29度。实属高温作业,带实习的老师付对我们说“在孵化室工作,因为高温,体力消耗很大,一定要吃补品,毛蛋就是大补品啊!”所以老师付每天都在吃“毛蛋”。“毛蛋”就是在孵化过程中死亡的鸡胚,我从来没吃过。既然老师都做出了样子,我们为什么不试试?开始吃毛蛋,吃起来感觉还可以,可是一旦吃过几次,就会自动的自己做着吃了,吃毛蛋也能上瘾。关于毛蛋能不能吃,社会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其一说毛蛋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凡是中死的鸡胚肯定是不正常的,而且在孵化器中很快就会变质,所以毛蛋不能吃;其二观点正相反,认为毛蛋是由蛋变成鸡的过程,鸡和蛋都是我们可食的范围之内,如果是新鲜的毛蛋,并经过高温处理的加工过程,吃毛蛋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毛蛋不但有鸡蛋的味道,还有小鸡的味道,至于毛蛋是不是补品,这就无法考究了。

下一个实习点是学院奶牛场。奶牛场坐落在东陵公园的对面,拥有奶牛近百头,其中产奶母牛50头,育成牛45头,场区有4栋牛舍和两个高达十几米的“青贮塔”,产奶牛的平均产量为5500公斤,牛奶主要供应学院及周边的大单位。

在奶牛场实习是最累的地方,每天的工作就像是搬运工,而且是起早贪晚,劳动强度相当的大,基本上每天要做三件事,都是在搬运。一件是运送饲料,即是供给“混合日粮”,根据奶牛的产奶量,由技术人员制定奶牛每天的混合饲料,其中有豆粨、麦麸、玉米碴等为主料,一般平均每天产奶牛6-7公斤;每天配给奶牛的“副料”,酱油渣、豆腐渣、啤酒渣、酒糟、甜菜渣等,其中的2-3样配成副料8-10公斤;供给的粗饲料主要是豆科和“禾本料”的青干草,每天每头产奶牛15-20公斤;供给“青贮饲料”,主要是“青贮玉米秸”,新出窖的青贮玉米秸是奶牛最爱吃的粗饲料,也是提高奶牛产奶量的重要物质。每头产奶牛需要供给15-20公斤。总计每头产奶母牛每天要吃进50-60公斤的饲料,平均60公斤;每天成年产奶牛50头,就需供给饲料总量为3000公斤,再加上育牛45头,每天需供给2700公斤,所以奶牛场每天需要搬运6000-7000公斤的饲料,每个饲养人员平均要负责15头产奶母牛,近一吨饲料的供给任务。奶牛场的第二件工作任务是除糞,清扫牛舍,每天要求清理糞便4次,上午两次,下午两次。“稀屎牛”是奶牛排便的特点,而且随时都在排,因此清理糞便的劳动量也是相当的大,尽管是用水管子在水泥地面上冲刷,但是还是需要用大竹扫帚清扫,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第三件工作就是挤奶,挤奶不但是需要技术,使奶牛感到舒服,而且还要有耐力,因为每天要挤两次奶,每次要挤完15头奶牛,每天每头奶牛能挤出25-30公斤牛奶,一个饲养员每天要挤出450多公斤牛奶,这个劳动量也是不小的。

奶牛场的工作强度虽然繁重,但是也有乐趣,到了晚上,我们跟老饲养员学着做“初乳”奶豆腐,利用产奶后1-2天的牛奶,称之为“初乳”,初乳对初生牛犊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营养物质,具有促进犊牛的“胎糞”顺利排除的作用。初乳的度较大,用水勾兑后再上锅蒸就可以做出奶豆腐了,绝对有营养,而且可以增强免疫力。

最后一项实习是去种马队实习。马队在学院的南面,靠近浑河岸边,是天然的驯马之地。种马分为轻型马和重型马,轻型马是用来骑乘的,也叫速步马,就如英纯血、苏高血、奥尔洛夫、卡巴金等。其中奥尔洛夫是苏联著名的速步马,在苏联电影《勇敢的人》中,奥尔洛夫的奔跑速度超过火车的速度,所以这种马在苏联非常有名;重型马体形比较大,四肢粗壮有力。“阿尔登”是典型的重型挽马。

马队实习除了实践种马的日常管理,饲料搭配等以外,还要驯化后备种公马。这项工作一般由马场的专业“驯马员”完成。作为驯马员不但要有良好的骑乘技术,还要勇敢和体力,驯马主要是对一岁半到两岁口的种公马进行骑乘。这种马称之谓“生马蛋子”,从未有人骑过,不经驯化的种马不能培养成优秀的种公马。驯马首先必须懂马、爱马,而且还要有充沛的体力。在马队实习期间,我被选上了,有幸独立驯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匹生马蛋子进行驯化。老师讲,对这种马的调教必须要胆大心细,实际上是一场人与马的较量,一定要达到“人胜马服”的效果,绝不能出现“人败马胜”的后果。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匹马就更难驯服了,如果连续几次都败给马,那么这匹马就会因为不可驾御而遭到陶汰。

一切都准备好了,在“保定栏”里将全部“鞍具”都结结实实地备上了,老师也备上了一匹已经驯化好的种马,我们一起开赴到驯马场。这匹“生马蛋子”一开始就猛地冲在前面,而且不时地企图将我甩下来,我死死抓住繮绳,勒住嚼子不让牠冲前猛跑,控制牠的意图,这时老师高喊“注意头上!”“生马蛋子”有意靠近路旁的大树,企图用树来卡住我。这时我立即调整了前进的方向,用力将牠驶向驯马场。驯马场的场地带有沙滩性质,这种场地即有利于消耗马的体力,也可以防止摔下马时受到严重的伤害。经过一段强制性的奔跑,我发现牠已经开始喘了,说明体力开始下降了。再经过几圈加速跑,牠已经再也起不来速度了。老师在远处喊到“好哇,你胜了!”等到回到马舍时,这个“生马蛋子”已经是全身是汗服服贴贴了,经过几次较量,这匹“生马蛋子”已经被驯服了。这还得归功于养马课中的骑术课,我才有能力驯服这匹生马蛋子。

四个月的毕业实习结束了,分头实习的同学们都回到了学校,我们班其中有5名同学去了沈阳市辉山畜牧场实习,辉山畜牧场是聿喆的家乡,距离沈阳市25公里左右,是我省著名的奶牛生产基地,去实习同学回来讲,在实习期间受到了聿喆母亲热情地关照,同学们都非常感激这位母亲。

聿喆的父亲和母亲是辉山畜牧场建场的原老。早在1954年,辽宁省农业厅的杨效章处长奉命在沈阳创建“辽宁省奶牛场”,特点名抽调一批畜牧专家和业务骨干,聿喆的父亲刘非老师就是从熊岳农校调去的,刘老师当时任熊岳农校畜牧兽医科主任。刘非老师毕业于东北大学,是抽调专家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建场初期生活非常艰苦,工作压力又很大,特别是在困难时期生活又很困难,终于因病1962年去逝了,享年52岁,被后人追认为辉山畜牧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聿喆的母亲接下了抚养聿喆和聿光两姐妹的重担,曾经当过小学音乐教师的母亲在畜牧场担任了场部食堂管理员。这次同学们去实习,她倍感亲切,她把对女儿的爱倾注在了同学们的身上,聿喆继承了父业,这也是缘分哪。

历时两个月的毕业教育开始了,系统地思想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讨论,使我们对人生和前途有了更新的认识。学院领导的报告,动员和号召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院请回来了往届毕业生,讲述成功者的事迹。

为了配合毕业教育,学院决定以徒步行军的革命化方式,去城里辽宁艺术剧院观看话剧《青年一代》。列队徒步行军15公里左右,从东陵出发走到了位于沈河区南市场的辽宁艺术剧院。这是我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参加和组织的大型集体活动。学院武装部在动员和部署这次军事化活动中,要求各系的体育部长带队,搞一次军事化活动,特别要求在行军的途中,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要求表现出军人的作风,要有精气神,各系之间可以展开比赛,看哪个系搞得最好。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想这是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了,牧医系不能落在后面。

回到宿舍里,我召集开了一个行动前的准备会,提出做好两方面工作:一要做好全系同学的思想工作,一定要以军事化的行动参加这次活动,情绪饱满,一路行军一路歌;二要组织“自行车队”,做好沿路宣传鼓动工作。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于是下午就专门召开了“自行车队”的具体部署会议。自行车队共有20人,宣传部的老魏也到会了,我提出了要求:自行车队的人每人要有一台自行车,到那去借我不管,必须是人手一车;自行车队不参加行军队伍,专门负责赶到大队伍之前,把标语和大字块布置在沿路两侧,要求一定要选择最显眼的地方张贴;标语的内容和制作由老魏负责,但是要求一定要用好纸,因为这些标语要反复用几次,不能用浆子贴,要用按钉按。会后大家分头行动,在对外保密的情况下,做好了一切准备。

“行军”出发之前,各系在大操场上集合,由各系体育部长向武装部长报告人数和缺席情况,然后由武装部长做好战前动员,场面还真是有点军事化的味道。队伍出发了,出了学院向沈阳市内进发,各系的队伍都是整齐有序,歌声此起彼落。刚刚走出不到一公里,在马路两旁就看到了牧医系的大幅标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红军的长征精神万岁”、“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等;再往前走一公里多一点,又有牧医系的标语出现,大家都有些纳闷儿,这得有多少标语呀,沿路都贴了!其不知,这是自行车队反复运作的结果。

行军队伍受到沿路的宣传鼓动,一路走来仍然井井有序。特别是牧医系,看到了自己的标语布满了马路沿线,也看到了自行车队前后忙活,所以行军的劲头更足了;一路上没有一个掉队的,而且牧医系明显的要比其他活跃。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长途行军,队伍仍然整齐有序的来到了沈阳南市场的“辽宁艺术剧院”,在辽艺的门前队伍集会了,院武装部的同志对这次“行军”做了简要总结,特别表扬了牧医系,各系也都心服口服;最后宣布,看完话剧之后回校就不统一行动了。

一场生动的、歌颂青年一代创业者的话剧引起了我们的思想的共鸣,青年的地质工作者,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了他们的青春,肖继业的形象深深的感动了我们。

这次军事化行动,对我来说是一次“收口”行动,毕业前最后一次行使指挥权力的行动;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我认为我这个“口”收的还可以。

毕业教育到了最后阶段,每个毕业生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和聿喆早已表明了态度:听从组织分配,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下来年级主任老师开始个别谈话,征求和了解每个人的意见,当老师第一次找我谈话时说:“还想打冰球吗?本届毕业生中的几个文体骨干准备分配到锦州畜牧兽医学校,你们两去锦州牧校可以发挥你们的特长,看你有什么意见?”首先对老师的这个分配意见表示感谢,但是我得回去和聿喆商量商量,然后再回答是否同意这个方案。于是就和聿喆进行研究:去锦校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聿喆表示不愿意当老师,愿意去现场和第一线工作。后来就放弃了去锦州的方案,去朝阳地区工作。后来费老师最后又和我谈了一次,同意我们去朝阳地区工作的意见,并且说,去北票吧,北票是朝阳地区条件最好的县城,有矿区,是朝阳地区6个县当时最富裕的县。我同意了,就这样我们就满怀豪情地奔赴了辽宁的边疆--朝阳。

奋力进取四载整,

学业爱好两筑成,

超倍付出为入团,

青梅奇缘志同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