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亲的回忆录(童年-文革结束)第二部 7

(2018-04-09 05:03:21) 下一个

1964年10月,我们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学院传来了强烈的信息,文艺活动要讲政治,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并且部署了要在“一二、九”学生运动纪念活动中,搞一次大型的文艺宣传活动。这次活动是由学院党委亲自抓,而且学院要大力支持这次政治性活动。根据院党委的部署,牧医系也认真地研究了以什么样的演出形式迎接、庆祝“一二、九”纪念日,最后决定组织129名学生干部表演大型合唱。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马上就去找年级主任老师费英武,虽然我已经是毕业班了,可是说话还是有影响的。我对费老师讲,我认为这个决定不妥,因为“一二、九”学生运动不是干部运动,一定要干部、学生都参加的大型节目,才能表达大家的心情,再者牧医系的人才济济,这次应该全面发动起来,展示一下牧医系在文艺方面的力,同时这也是对低年级进行传、帮、带的极好机会。费老师同意我的意见,他说体育上,牧医系为全院作出了样子,在文艺上,也应该做出点有轰动效应的举动来,你们商量一下是否可行。于是我首先找到了文艺骨干吕春华同学碰了一下,他也有同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又共同找到了文化部长赖兆阁、系学生会主席于忠泽,结果我们四个人的意见一样。共同认为牧医系现在有条件搞一台大型文艺节目。这时于忠泽提议,并拿出了人民日报刚刚发表的“东方红”剧照,这可是一场国家规模、联合演出的大型歌舞节目。经过研究分析,大家都同意这个思路,参考“东方红”剧照,自己编创一场大型歌舞节目。思想统一了,最后经过和系年级主任勾通,马上成立了牧医系史诗歌舞大联唱节目的筹备、策划、导排的5人小组,导排组首先闭门研究整个大型歌舞联唱节目的结构和场次,以及每场的构思、歌曲和动作的初步设想。同时对乐队和声乐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明确乐队必须要有民乐和管弦乐两个方面组成,人数在60人以上;舞台两侧要有140人的合唱队,两侧各有70人;同时又明确了,节目的总策划由于忠泽担任,动作、舞蹈编排和设计由吕春华和我负责 ;道具服装、化妆等由文化部长赖兆阁负责,乐队指由周世范负责;声乐排练、领唱由刘荣秀负责另外还有几场大戏的设计,舞蹈编排、音响效果、演员选择等又明确了由我和春华负责。导排组中除了于忠泽是兽医五年的学生外,其他都是牧四和兽四的毕业班同学。这回“导排组”权力可大了,牧医系总计404人,确定参加演出人员有 380人;另外24人负责卫生分担区清扫任务。学院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求学院各部门要为学生们的“自我教育”活动开绿灯,要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这个决定更加鼓舞了我们搞好大型歌舞节目的信心。牧医系宣布,为了赶排大型歌舞节目,规定每天下午的自由活动和晚自习的时间,全部用来赶排节目,具体调动和按排由“导排组”安排。那段时间“导排组”说调动哪个班,到那儿去,肯定这个班的班长就会准时把队伍带到指定地点。为了提高舞台的拟音效果,经学院领导批准购买了一台价值2000多元的新型录音机,并由老赖带队,去辽宁艺术剧院复制各种似音,其中有枪炮轰鸣声、狂风暴雨声、万马奔腾声、鸟语花香的音乐等等,回来后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剪辑。此次辽艺之行还学会了舞台衬景云灯的运用,可以让舞台背景动起来,这两项任务的完成对提高大型歌舞节目的演出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于忠泽除了负责总策划以外,还负责“序曲”的创作和第九场《继续革命》的导排任务,我和吕春华主要负责舞蹈的编排,动作的设计,另外还具体编创第一场《码头工人》;第五场《军民齐武装》舞蹈及南泥湾表演唱;第六场《保卫延安》;第七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第八场《解放区的天》;第十场《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由刘荣秀负责第二场《一二、九运动》和第3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第四场《抗日救亡》。并且明确了只有一个月的编剧、演练时间,然后就进入最后的彩排期。那真是时间紧、任务重。

为了争取演出时场次间更换服装的时间,尽量减少相邻场次的演员兼演,参加第一场演员,不参加第2场演出;这样每天排练时间里,就可以同时进行两场戏的排练。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但是还有两个难题我们难以解决:一是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一场戏中,解放军在渡江前要在舞台上发射两棵信号弹,这两个信号弹把我们难住了;二是解放军渡江之后,舞台上将有一名战士,从侧幕抱着炸药包冲出来,连续几个单手翻之后,把炸药包举到对面的侧幕里,要有爆炸的声、光、烟的效果,以上两难题向学院“基础部”教研室请求支援。“基础部”的老师立即就答应了我们的要求,表示马上着手研究和制作。尽量帮助我们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同时也表示这两个难题的难度都很大。

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第一场戏马上就要拿下来了,第一场涉及三个方面的合作,第一方面是“序曲”创作,是否能够达到效果;第二方面是合唱队的演唱能否表达出“序曲”的要求效果;第三个方面是演员和舞台表演是否体现出码头工人的苦难历程。首先是“序曲”的创作非常成功,曲调低沉而悲壮,而且引用了“不能忘”乐曲的变奏曲调,序曲中不但有悲惨的苦难,而且还有抗争和怒吼的感觉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创作。后来时隔半年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电影上映了,与其相比,要比江河水的感染力更丰富,真没想到老于还有这两下子。第二个方面是合唱队的声乐效果,140人的合唱队和60人的乐队,这“序曲”演唱的非常到位,合唱队的“啊”悲壮、激昂、深情,把众引进了那个苦难的年代;特别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和低音贝斯的运用,显示了序曲的深度和浑厚。第三方面是我和春华的舞美、动作设计,随着序曲的旋律,很自然地就确定了舞台表演的动作和走场;在人物设计上,亮点是码头工人必须是舞台的主体 工头是陪衬,而扮演工头的演员选择,曾在歌剧三月三中扮演匪兵班长的“老三”,特别是在工头用皮鞭抽打年迈体弱的码头工人的场面,剧情达到了高潮,把苦难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显示出工人阶级的团结、抗争的大无畏精神。第一场戏的成功排练体现了导排组成员的密切合作和默契的配合。这是非常难得的精神。我和春华同学不但是导排者,而且还是表演者。

第一场的排练成功,给其它各场打了个样,各场的编创和导排,都参考了第一场的要求标准,特别强调必须高标准处理好每场戏的故事情节,绝对不能空洞的演义历史过程,一定要演好历史故事。几经碰头,商讨每场戏的主题、内容、形式和表演手段,以及需要哪些相关的部门配合等等。整个大型歌舞史诗大联唱,共有十场戏。其中第一场《码头工人》已经搞定;第二场《一二、九救亡运动》和第三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第四场戏《在松花江上》都采取了歌表演的形式,以歌曲为主,表演场面和服装道具都非常到位。第九场《继续革命》比较简单,就是有60人的队形变换形式的歌表演,是十场戏中最简单的一场,但是演出效果还算可以,因为合唱总人数达到200人,所以声乐效果是整个节目中最好的一场。剩下的场次就是我和春华同学共同导排的第五场《南泥湾和军民齐武装》;第六场《在太行山上》;第七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第八场《解放区的天》;第十场《全世界人民大团结》。

首先说说第五场《南泥湾和军民齐武装》这场戏的主题是自力更生、全民武装,参加演出的共有50多人,其中女声歌表演表现陕北地区歌颂359旅的热闹场面,舞台前面是花篮舞蹈表演,后面是军民联欢,军民团结的场面;花篮舞结束后,音乐奉起欢快的“军民齐舞”乐曲,紧接着就军民共舞的生产场面,特别是欢快的“军民齐舞”的生产动作,使这场戏达到了高潮,其中军民齐武装男生舞蹈是我编创的,并参加了演

第六场《在太行山上》是由我和春华编创的舞蹈在太行山上,反映出。合唱队唱响了“南泥湾”,乐队演奏起了欢快的军民齐武装的乐曲。整个舞台上呈现了军民齐舞的热情场面。八路军战士在太行山上,神出鬼没地与日军作战。合唱队的僚亮歌声和舞台上的战士群舞强烈的反映出对日斗争的和必胜信心。这场戏的动作是我和春同学参考在太行山上舞蹈攺编而成。无论从动作的敏捷性和压倒一切的气势上看,都是很好的尝试。

第七场《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全剧的重头戏,也是我投放精力最多的一场戏。参加这场戏演出的有60多人,牧医系的舞蹈队和体操队的男同学全部上场,我担任这场戏唯一的旗手。我挥舞着一面超大的红旗,因为旗太大,竹杆已经承受不了大旗挥动时的分量,而采用了铁制旗杆,上面还有雪亮的箭头,因为没有人能舞动这样的大旗,所以只有我来承担了。这场戏的舞台造型是:在舞台的中央,设有由48人组成的解放军战士,身背冲锋枪、腰围子弹带、手拿船浆,并造出侧向前方的大船造型,在“中央大船”的两侧,分别有一个船头和船尾的造型,站在中部大船前面的是首长,手拿望远镜和信号枪。首长由吕春华担任,在船头最前面的是一挺轻机枪,并架在一名战士的身上,大船的中央是一面超大的红旗,在红旗的前后左右有四名拿枪护旗手,船的尾部是一位身穿蓑衣的老船工,拉着驾船的姿势双手紧紧握着船舵。这场戏的独到之处,是动作设计采用“同向蹲起”大幅度涌动,再加上船头与船尾的高低反向配合,这样就出现了船在风浪中起落前行的视觉感,再配合天幕上的云灯效果,观众看到了大船在前进,还有音乐效果和枪炮声,如临枪林弹雨;合唱队和乐队演唱“解放军进行曲”,那气势真是磅礴浩蕩。这一幕的编创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也是这部史诗联唱中最精彩的一幕,整场戏的全部内容就不在这儿说了。

第八场《解放区的天》舞台动作并不多,主要以秧歌步为主,穿插了一些相形动作构成了一部欢迎解放军进城、庆祝解放欢天喜地的场面。有行军入城的解放军队伍,有拿着各种土特产的慰问解放军的群众,还有部队首长和当地政府官员相互握手亲热会面的场面,合唱队演唱的是“解放区的天”。

第十场《全世界人民大团结》是全剧的压场戏,上场的演员有60多人,其中主要演员40多人,其它都是陪衬烘托气氛的。这场戏的关键是主要人物的选择;世界各国家的人物特点是选择演员主要依据。选择演员的工作是由我和春华同学完成的,特别是女生扮演黑人演员的选择,我们担心没有人来演。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决定由那位女同学演黑人,都表示没问题,就这样确定了两名女生和两名男生扮演黑人。30多名特型演员很快全部落实了,其中扮演阿拉伯人的演员是系篮球队员,身高1.8米以上的大张,聿喆扮演日本女人,这场戏的动作不很多,总共只有7-8个动作,主要以队形变换和挽手共舞为主。

节目排练基本成形了,距离正式彩排时间只有一周了,但是学院“基础部”承担的两项重要任务还没有结果。为此我去了“基础部”教研室,了解任务完成情况。结果让我非常失望,两项任务毫无进展,老师们让我看他们实验的样品,灯泡弹射装置,看来老师们还是没少费力,但是我看了这套轨道弹射模型,根本就不能用,因为这套弹射装置,放在舞台后面,前台什么也看不见,所以这种构思和思维不可能解决舞台效果。另一项爆炸效果还没想呢!我离开了基础部,这回可真着急了,这两大难题如果不能如期解决,将会直接影响这台大戏的演出效果。

在用洋办法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只有用土办法一试了。于是我立即去了学院商店,在日杂部买了两根长3.5米的腊木杆,总共花了10元钱。回来之后,找了两个手电筒,那个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备有手电筒,我和几个同学直奔学院大礼堂,到舞台后面,先把手电筒绑在腊木杆的顶部,然后再用红绸布和绿绸布分别包上,打开手电筒之后,将腊木杆的顶部直接触到衬幕上,然后迅速将腊木杆向上抬起,当达到一定高度时,要慢慢地下滑,然后再把腊木杆撤下来,这时在台前观看的同学们大声喊起来“成功啦!太象了!”一次性试验成功。当时心情特别高兴,看来土办法可以解决大问题。这两根腊木杆立即就成了舞台道具了。

第一个难题解决了,我们又开始研究第二个难题,首先我想起了爆竹,而且要做一个超大型的爆竹是否可行?做爆竹必须要有炸药,我想学院武装部是否会有炸药,于是我去了武装部;由于平时关系处得比较好,而且是为了“一二、九”汇演,武装部的同志马上就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告诉我们火药有黄、黑两种,如果要做大爆竹,这两种火药都需要,其中黄火药作爆竹主体部分,黑火药用来做导火线用。而且当场就包了一大一小两个火药包。爆竹主要由我来做,我虽然没做过爆竹,但是我看过,于是我又到学院商店买了几张“洋灰袋子纸”,在寝室里就开始制作大爆竹。首先把洋灰袋子纸裁成需要的尺寸,然后用木棒作芯轴,把纸一层层卷到木棒上,大约卷到十几层时,把木棒抽出来,然后将纸筒的一端叠压封死,就可以把黄炸药装进纸筒;之后再将纸筒的另一端叠压封死,再用锥子在爆竹主体的三分之一处扎一个孔,扎孔的速度要慢,防止意外,然后将卷有黑火药的“纸捻子”插到大爆竹的孔里面。这样一枚大爆竹就做完了,效果试验是在大操场上进行的,当操场上没有人的时候,我点燃了大爆竹,只听得“嘭!”的一声响,声、光、烟的效果基本就出来了,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爆竹又加粗了,并且在锅炉房又借来了铁桶,这回试验感到特别满意,只不过把借来的铁桶给崩瘪了。后来这个瘪桶就变成了我们的道具,烧锅炉的老头又重新领回一个新桶。

两个难题都解决了,但是在舞台上放大爆竹一般人没有 这个胆量,于是我找到了我们班同学郭庭相,因为他对文艺不感兴起,所以没参加演出队,这段时间净溜边了。当他听说让他放大爆竹,可把他乐坏了,他说“这活我最爱干,而且肯定给你干好!”我给他做了4个超大的爆竹,爆竹和铁桶都交给他了,后来他和我说,为了保证演出时的效果,他每天晚上都搂着爆竹睡觉,这样就会使爆竹更响。小郭在演出中从来没出现过事故,而且效果非常准确、及时,看来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确实是门艺术。

接近彩排的时间了,这段最忙的是道具和服装组了,这组有个大忙人,就是我们班的王宝玺,这位同学办事非常认真,办事能力很强,凡是剧组需要的物品,他都能借来;而且这位的“面子”特别大,借军服一次能借出来160套,而且全部是配套的;有枪械、子弹带、裹腿等全部配套,特别在沈阳炮校,他是非常吃得开,所以大家的评论宝玺时,都把的能力归结到他那张满脸胡子上了。也有点道理,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所以这位外号大胡子的同学,就特别有办事能力。

一切准备就绪,彩排就要开始了,彩排的第一个任务是化妆。380名演员,要求全部化“油妆”,这真是一项大工程,而且还有上百人需要化特殊人物妆,比如工头、老船工、长征中的老炊事班长、陕北老羊官、解放了的老大爷、老大娘等等;还有最后一场的不同国家人物的特写。“化妆组”总共只有6个人,所以需要演员在演出之前四个小时开始化妆。彩排这天把“化妆组”忙得连饭都没吃上。由于部分演员化完妆后要去食堂吃饭,所以好多人都知道,牧医系的大型歌舞今晚上彩排,结果看热闹的人去了不少。什么叫“油妆”?舞台演出化妆分为两种,“油妆”和“粉妆”。前者比后者的效果要好一些,演员的面部更加清晰生动;油妆要比粉妆复杂的多,化妆时首先要在脸部打上底,然后再涂上底色,要求涂均揉匀,然后用油彩画出轮廓妆,将所有着彩的部位全部揉开,不得有明显的着色过渡;最后眼、眉、鼻梁、口唇等重点部位的描画完了,油妆才算完成。卸油妆也比较复杂;须先打上底油,最后用手纸擦掉脸上的油妆,然后再用肥皂水洗净,才算卸妆完毕。

沈阳农学院的大礼堂在学院的北面,可容纳2000人的坐席,舞台也相当大。在舞台的两侧撘起了合唱队的站台。此次彩排是公开 彩排,目的是通过彩排来造声势,让更多人来关注牧医系的“大节目”。

彩排正式开始了。大幕紧闭,台下约有四五百人,两侧的射灯和角灯亮起来了,两位朗诵者步入舞台幕前,以铿锵有力的语调,讲述着中国在近代历史中,中国人民饱受了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欺凌……。灯光暗下来,朗诵争者退下,大幕在“序曲”中缓缓拉开,舞台上乌云密布,在码头上隐隐约约看到一队码头工人在搬运着沉重的大木箱,身穿褴褛衣衫的码头工人,随着序曲的旋律迈着艰难的步伐;合唱队“啊”的序曲把人们带到了哪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这时舞台出现了“工头”,对负重工人进行抽打,工人们在反抗,强势 的工人队伍,压倒了工头的气焰。序曲中的抗争和舞台上的表演非常吻合,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场上气氛被压抑下来,剧场一片寂静。第一场《码头工人》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缓缓的闭幕了。可是观众们却不知道的是我们几个码头工人的舞蹈演员付出多大的代价,特别是大礼堂取暖设备还不好,我们在舞台上穿着单薄的破衣衫,光着脚,冻得全身发抖,但是大家都入戏了,演员们都非常认真,我们不但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在身体上也承受着考验。

彩排在继续,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重点是第七场,也是剧情达到最高潮的一场。首先是两位朗颂者:“经过了辽沈、京津。淮海三大战役,中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以长江南北形成了对决的局面,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号令,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打到南京去!”幕布启动,舞台上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衬幕上云灯打出了江面上布满了木帆船;舞台上的解放军战士的渡江船形已经形成,舞台中央主船上的指挥员向空中打出了两棵信号弹,总攻开始了,在合唱队的解放军进行曲的歌声中,舞台上的战船开始破浪前进,大船前起后落,船头的机枪和所有的冲锋枪都拼命连续的发射着仇恨的子弹,船边划浆的战士们拼命的划着手中的船浆;指挥员手拿着望远镜,并挥臂作出“同志们冲啊!”的动作;船中央的这杆大旗随着大船前后的起浮,就势舞动,类似船帆效果,再看船尾部的那个披着蓑衣的老舵手,拉开了架式,拼命的撑着大船前进的方向。舞台的衬幕上,展现了在枪林弹雨中,江水被炮弹炸起的冲天水柱;特别是音响、枪声、炮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这时,剧情达到最高潮,场下掌声哇哇响起,好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当第一段进行曲结束后,船上的战士们一齐冲了侧幕,这时从舞台侧幕冲出了一位手抱炸药包的解放军战士,只见他连续折了几个单手翻儿,来到了对面的侧幕,将炸药包投进侧幕里,只听得一声巨响,顿时浓烟滚滚、火光闪耀;解放军的冲锋号吹响了,众多解放军从后侧幕冲出,手持冲锋枪,大喊“杀啊!”上百名解放军演员循环着陆续冲出来,大幕在观众的一片掌声中慢慢的落下。这个场面、这样的演出效果,在事隔半年以后电影《东方红》大型歌舞史诗中也未曾见过。在接下来的彩排中,每场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整整用了一小时20分,彩排结束,俱乐部的管理人员看完之后,竖起了大姆指,赞不绝口地说:“牧医系的这场节目可以卖票了!”

在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文艺汇演中,牧医系获得了第一名,并在全院的师生中,引起了轰动性效果。大家公认牧医系不但有人材,而且还有敢于创新的“领头雁”。对大型歌舞的编创、表演、服装道县、音响效果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对牧医系团结奋斗的团队精神,大加赞扬。很快就在1965年春节进行了几场“专场”演出,由于节目引起了全院师生的共鸣,所以院领导提出邀请学院周边的大单位沈阳炮校、省农科院、沈阳军区雷达站等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观看牧医系的《史诗歌舞大联唱》,后来有关部门组织由沈阳的各高等院校参加的“文艺创新现场观摩演出”,这场大型歌舞节目是我们65届毕业生为母校留下的一份重礼,也是后来牧医系进行传统教育的重点内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