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亲的回忆录(童年-文革结束)第三部 4

(2018-04-13 19:45:29) 下一个

菌肥确实是一项新生事物,是利用固氮微生物增加土壤的氮肥,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当时推行的菌肥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代号“5406”固体氮菌;另一种是代号“920”是赤霉素,属于刺激作物生长的刺激素,通过强化生长,促进作物产量提高。为了抓好这项新生事物,县里专门成立了二、三十人规模的研究所,称为“新生事物研究所”,为在全县推广此项技术和菌种;各公社都相继成立了菌肥站、菌肥厂等,经常拉练评比,主要评比菌肥的质量和推广应用的面积。前一段黑城子公社的 菌肥生产是由一个姓吴的女同志负责,由于没有抓好经常受到批评,小吴也是沈阳农学院毕业的,比我们晚两年,赶上文化大革命了,少学了两年业务课,她工作也非常勤奋努力,但是毕竟参加工作时间短,农村工作经验少,因此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经过与小吴接触,她非常欢迎我去抓这项工作,这样她也不再东奔西跑了,也不再挨批评了,她认为我接手菌肥生产是救了她一架。

接手菌肥工作,我感到并不陌生,因为在大学的课程学过生物和微生物,只不过我们学的微生物主要是病源微生物,在接种、培养、分离、扩大作法上都是大同小异。为了搞好菌肥生产,我首先建议公社应该成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菌肥厂,这是推广菌肥生产龙头,因为只有菌肥厂生产出质量好的一、二级菌种,才能在生产应用单位扩繁出高质的菌肥,并且要有一定生产量,满足基层的生产需要。根据我的意见,把公社展览馆的8名说明员利用起来,菌肥厂也设在展览馆附近,有讲解任务时她们可以去接待参观者;没有任务就参加菌生产,这倒是解决了平时这邦讲解员的管理问题,因为平时讲解任务并不多,闲着容易出毛病;有人说3个姑娘一台戏,这里有8个姑娘的确闹的挺利害,有我来管理顺理成章,因为从办展览培训起就一直由我把他们培训出来,现在又来组织他们生产菌肥,她们也都乐意作。我们又增添一个大容量的电热“高压灭菌器”,重新制作了接种箱、培养室,制作室也都进行了改造和修整,很快就挂牌营业了。我是厂长,聿喆是技术员,总共十来个人的菌肥厂生产安排的井井有条,由于把住了“接种”关和“高压灭菌”的两个关键环节,菌肥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肉眼观测一级菌种的质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县研究所的要求标准;基层扩繁点的条件,也逐个进行了整顿,各大队领导也非常重视,都怕在公社会议上挨批评。为了普及推广菌肥生产技术,我编写了有关菌肥生产的科普材料,以问答的形式对菌肥的生产目的意义及提高菌肥质量的技术关键措施,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公社广播站反复在全公社播讲,菌肥生产形势由原来被动书面很快扭转了,不到两个月,县里的有关部门就来总结经验,并在全县菌肥生产会议上受到表扬,成为全县的先进单位。

一天,祥顺号大队第二生产小队的队长,会计等一行十来个人套着大车拉上一车地瓜、土豆,来到公社送到我们家,说是“今年二队获得了历史上的大丰收,社员收入也比每年都多,,大家高兴了,没忘这是你老王领着我们干的,这些地瓜是你们自留地生产的,今天给你送来了”,我一看这车地瓜足有千十多斤,自留地的事我也知道,是我决定自留地由生产队统一耕种,到秋天再按各家的面积进行分配,我高兴的收下了,并希望二队明年再创丰收,我请大家吃点便饭喝点小酒,我非常理解二队的同志们,这是真心的。

进入了冬季,是菌肥生产的淡季,讲解任务又不多,能不能利用现有条件搞点副业,创点收益也能解决这些姑娘们的工资和补贴。菌肥生产过程中,培养菌种需要温度和湿度,温度一般要求在25-26度,为了充分利用培养室的热能,我们购入了大量的蒜头,然后用木盘放上沙子,生产蒜苗,这在冬季的农村可是新菜,当地煤矿工人买菜都得到50公里远的县城去买,这回家门口就有新菜了,第一批蒜苗长势非常好,收割后很快就销售一空,见到有回头钱了,大家干劲更足了,生产量增加了,不但用培养室的有效空间,而且其他凡是能利用的地方都用上了,这叫菌肥蒜苗生产两不误。

快过元旦了,县新生事物科研所的全体人员在所长兼县新生事物办公室主任的亲自带领下,来到黑城子公社菌肥厂参观学习,找差距,当研究所的同志看到了我们的一级菌种的质量时,都感到惊讶,没想到这样的工作条件,能生产出这么好的菌种;同时对大规模的蒜苗生产也非常赞许。他们主要是看到了基层菌肥厂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这是他们所不具备的。在后来的全县新生事物经验交流会上,黑城子公社的菌肥厂被列为先进单位,并在大会上发了言。时间不长,中央电影制片厂来到北票,拍摄菌肥生产的科教片,黑城子公社被列为拍摄现场之一,为了迎接这次拍摄,公社非常重视,组织有关大队和群众,展示了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动员了50多人,10多辆大车和两台拖拉机,场面还是满大的。

为了追求良好的增产效果,菌肥厂开展了菌肥应用的田间实验,具体由聿喆负责,通过使用菌肥和不使用菌肥的对比实验,来比较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增产效果,从实验的效果看,玉米几项重复实验,平均增产16-20%,花生的增产幅度最大,平均能达到30-35%。为了进一步扩大固氮菌的种类,我们专门在有可能产生固氮菌的土壤中,分离出了20多种具有固氮作用的菌类和放线菌类,并且进行了反复提纯,制出菌肥,进行小区试种实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资料引起了国内有关研究所的关注,有的研究所派人来索取菌种和资料,就连沈阳农学院高山子分校也来到黑城子公社菌肥厂,共同探讨菌肥的新品种开发课题。高山子分校是沈阳农学院按着毛主席“农业院校要到农村办学”的指示精神,把农学系搬到了高山子。

为开辟菌肥厂的多种经营,结合我所学的专业,利用菌肥厂的培养室的余温,我们又办起了孵化厂,孵小鸡,这是最受农民欢迎的一件事。

说起孵化厂还有一段故事,搞孵化必须要有孵化设备,鸡蛋的孵化最高温度要达到30度,而孵化期间的温度随着孵化的进程,温度既要相对稳定,又要在21天的乳化时间内,逐渐降到18℃左右,小鸡就破壳而出了,这就要求要有较好的控制温度的手段。为了把一间培养室变成一个孵化器,我请教了地区高中的物理教师,请他按照我们的要求,给我们装一个孵化室;但是因为这位物理教师又是学校的文艺宣传队的辅导教师,最近朝阳市要举办文艺汇演,黑城子中学又是唯一代表北票县参加汇演的单位,当时这位老师正愁着拿什么节目参加汇演呢?当他知道我的特长,主动提出咱们俩换换工作,你在7天内给导排一个节目,参加市里汇演;我在7天之内给你搞一套孵化设备好不好?我们达成了口头协议。为了抢时间,我开始为学校文艺队导排一个蒙族舞蹈,舞曲由我们合作,动作由我来设计,内容是描写边疆牧民与边防战士的鱼水之情的一段故事,民乐队拌奏,舞曲还是满有民族风味的;在动作设计上,采用了蒙古舞蹈的风格,第一章为欢乐的草原,随着明快而有浓厚民族风味的乐曲,展现了草原上姑娘小伙们的欢乐场面,虽然参加排练的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民族舞蹈,但是他们非常喜欢,每一招每一式,他们都非常认真;学校的领导听说我在为学生辅导节目,都到场表示感谢。舞蹈这个东西只要吃透作品的主题,动作随之就可以做出来,第一段很快编完了,学生们在一遍一遍练习着,第2天开始第二章“草原风雪”,乐曲急转,狂风大作,暴风雪袭击了草原上的牛羊,为了挽救人民的财产,边防战士奋不顾身,在与暴风雪搏斗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勇敢精神抢救人民财产。这一章为了追求效果,增加了拟音效果,动作设计采用夸张的舞蹈语言,尽管学生们的舞蹈基础和表现力欠缺,但我编舞时,多采用了群体齐舞,渲染气氛,避免独舞的高难动作等措施,也可以弥补演员基本功差的缺陷。第三章军民鱼水情,是一段舒情曲,表现草原的父老乡亲感谢子弟兵的抢救之恩,老大娘含着泪水顷述对子弟兵的感激之情。这段的动作采取了在民族舞的基调中,渗透着表演舞的效果。最后一章是军民联欢,是这部作品的高潮,以民族舞为主,参杂了士兵舞的干练动作。这一场下的功夫最大,连续编排了两天,跳舞这个体力活儿,而且还是强体力活,每次导排时都是一身汗,因为舞蹈动作首先是动作一定要到位,每一个动作都要用感情去表现,所以既要用脑去想,又要身体力行去做,实在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全剧共需要8分钟,8分钟的舞蹈不是个小节目,4天下来一个节目编创完了,剩下的两天就是反复练习,逐渐使动作和剧情相结合,也就是演出感情来,最后一天是校领导审查,也是着装试演,公社宣传部和听到消息的老师们也赶到演出场地。第一次试演就获得了成功,整个舞蹈没有多少高难动作,但是气氛好,感情充沛,完全超过了予期效果。接下来是集中精力搞我的孵化室,热源选定由电阻丝供热,为了达到室内温度均衡,在电阻丝的上面按了一个电风扇,这套供热系统安放在孵化架的下面,孵化架是木制的,目的是摆放孵化的蛋盘,采取人工翻蛋,在孵化架的两端底部放有水盆,是保证孵化室湿度的,孵化室的屋顶开了一个通风口,以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剩下来也是最关键的部分—自动控温装置。如果购买现成的金属膨胀炳式控制器,需要进城并要花好多钱,我建议用自制的水银控制器代替,并利用菌肥厂现有长玻璃吸管在酒精灯上烤红制成U型管,里面装上水银,玻璃管的两端接上电源线,然后串连在继电器上,通过继电器再与电阻丝的电源相连,经过调试后,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例如室内温度设置在27度,当温度低于27度时,水银柱下降,U型管两端的导线断开,这时继电器开始工作,电阻丝的电源开关合闸;当室温高于27度时,U型管水银柱升高,并连通两端导线,这时继电器开始拉闸,就这样,一个土制的孵化室搞成了,其实只用了三天,然后这位老师带着他的宣传队去市里参加比赛;我带着我的人马开始试孵第一批小鸡。孵化所需的种蛋,必须选择有公鸡的母鸡群所下的蛋,而且必须是事先经过选择,凡是“气室”大的都不要,因为在鸡蛋的大头一端里面有个气室,是标志这枚鸡蛋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长短,气室过大说明鸡蛋存放的时间长,,胚胎已经很弱了,不能上孵;如果鸡蛋的气室很小,说明产出时间较短,可以上孵。另外还要选择大小适中的鸡蛋,过大往往是双黄蛋,成活率低,过小往往是初产鸡下的,孵出的鸡雏往往弱雏比例大。经过选择挑选出500枚鸡蛋,首批试孵经过21天的孵化,最终出了460只小鸡,首批孵化率92%成功了。大家都非常高兴,马上贴出广告,凡是需要购买小鸡的农户,可以到公社菌肥厂选购,这在当地也算是一条新闻了。在这期间,地区中学参加汇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舞蹈军民鱼水情获得了表演奖。后来当地的小学校也请我给他们辅导,为他们编排“山旦旦开花红艳艳”歌舞表演;黑城子大队的文艺宣传队也请我帮忙,这些业余活动,除了给农村舞台增添了色彩以外,对我也是学习、锻炼的过程。过去对农村的节目总有些偏见,属于下里巴巴的东西,通过接触,我也知道了农民的口味,我认为这是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

在这期间好多人知道我的针灸技术有点特点,不少本地、本公社的农民、干部让我给治病,有时外公社的也有专程来看病的。有一次公社的副书记李树清同志,我们在医院门口相遇,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到医院看病,我问什么病?他说就是不停地噎隔,说着就“哦”的一声,因为下午要开会,李书记要作报告,如果坐在主席台上老是不停“哦”那怎么行呢?他想到医院弄点药吃吃。我说:“你这种病吃药并不一定管用”他说:“可不,医院给拿的药吃了也没管用!”我说我有办法,于是我在他的背后找准了“隔俞”穴,用中指着力地点了两下,噎隔立即停止,因为我分析很有可能是习惯性隔肌痉挛,经诊断性治疗,果真是此病,我心中就有底了,这时李副书记感到非常奇妙,“既然你能治就干脆给我治好蒜了”,我说:“你现在已经好了,下午开会没问题,如果以后再犯了,我还可以给你调理好!”事情就这么简单。公社书记也非常信服我,因他患有习期生胃痉挛,这种病一旦发作,痛得难以忍受,直出冷汗,而且这种病针灸效果最好,所以他一发作立刻找我,有时我下乡在外,也得赶回来,因为他不许别人给他扎针。有一次他胃病发作了,公社秘书打电话找我,当时我正在距公社15里地的平安地搞春季防疫,接到了电话我迅速赶到公社,当我进屋一看,地区医院针灸科的徐大夫也在场,张书记说:“好!你来了,就你扎,别人扎的针太疼”,我让他背朝上府卧在炕上,同时示意徐大夫,咱们俩各在一则针刺胃俞穴,我急急忙忙拿出针,用酒精擦了擦,然后取胃俞穴,用针刺入皮肤,做捻针法。当徐大夫的针刺入皮肤时,张书记马上叫了起来“不对!这不是小王扎的?太疼了!”我只好接过来,继续由我来扎,然后再接着扎“足三里”,脐上的“中脘”,当扎到“中脘”穴时,疼痛已经停止了。针灸对有些常见病确实有奇效,后来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针灸没有疼痛感呢?我的体会是:针灸治疗效果主要在于穴位配伍和针灸手法。传统的针灸学,穴位配伍要面面具到,因此取穴位较多;而新医疗法中,讲抓主要茅盾,抓主症,主症缓解了,其它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因此要采用少取穴位、深刺针的原则。就针法来讲,就更复杂了,每个大夫都有不同的体会,比如进针,无论临床上采用一寸、二寸或三寸透针,都有一个“破肤”进针的过程,而“破肤”进针的疼感如何,是与针尖穿过皮肤的瞬间手法有关系,如果针灸时取穴后,用酒精棉球擦拭进行局部消毒后,立即将针尖刺破皮肤,在针尖接触皮肤的同时,用嘴向穴位轻轻吹点风,这样酒精会迅速挥发,造成局部降温,降温可以起到一定的麻醉作用,因此患者还没有感到有疼痛感时,针已对扎进皮肤,就不再感觉有疼痛感了。在针灸的治疗中,往往人们对针感反映缺乏细心观察,就拿针刺“足三里”穴来讲,好多大夫给患者扎针,针下去后,大夫往往要问患者“麻了没有?”当患者说:“麻了、麻了”大夫就此而止了。我觉得作为大夫,还要进一步问患者:“麻到那儿了?”因为穴位只是脉胳中的一个点,这个点的针感可以向上下两侧传导,也就是说,针刺足三里穴位后,有可能出现三种针感情况,一是局部酸麻胀感,说明此针正中穴位中央;二是向下传导酸麻胀感,再一种是向上传导。如果是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针刺感向下端麻到了脚腕子,这个疗效肯定没有达到理想程度,怎么办?可以将针提起,仍在皮肤之内,向上调整方向,再重新扎入,这样由原来的向下麻就可以改变为向上麻,而且要求继续采用提、插、捻、刮、弹的针法,使酸麻胀感觉 由膝盖到大腿根,再到达小腹,这样才算是“得气”到度。这些体会都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我为群众治疗从来不收取报酬,目的是为当地农民解除疾苦,因为农民太困难了,他们没钱去医院看病。

这是一个夏天,我的房东的侄女从“宝国老公社”来到黑城子住在房东家,专门来找我治病的,该患者今年有28岁,身边带着一个3岁的小男孩儿,病症是精神分裂症,一旦发作孩子都不要了,自己往外跑,疯疯颠颠的,平时晚上不敢熄灯睡觉,有恐惧感;据说是8年前因受到惊吓而得。对这种病我还是第一次接手,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我想出了一个试验性的治疗方案,而且有一定新意;因为正常针灸治疗,一般是每天扎针一次,而我制定的方案却是每天针刺两次,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精神系统的疾病往往需要强刺激,如果每天采用一次强刺激,患者未必能承受得了,这种病的取穴配伍应该是以“安神镇静”和“补气养血”相结合的原则,为什么就不能把安神镇静和补气养血分别处理,也就是说晚上睡前,针刺一次,主要是以安神镇静为主,让病人能很好地入睡;第二天上午再针刺一次,主要是补气养血为主,这样早晚各一次,穴位不重复,针刺强度为中等。方案确定以后,经过5天的实践,患者有了一定变化,起码睡觉没问题了,到了半个疗程,晚上可以息灯睡觉了。一个疗程结束,患者全部好转,中间休息了一周,第二个疗程又开始了,采取一套穴位配伍后,每天一次针刺的方法,最后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从此以后,这位患者再也没有反复过。

我的针灸针盒,酒精棉球等是随身带的,有一次公社开拉练会,检查夏锄工作,由于天热,在拉练中途有位年龄大的五七战士昏厥了,当时人们急的没有办法,紧急中想起了我,待我上前一看,是热刺激造成的休克,马上将其头部放低,身体放平,并将腿弯曲,使血液很快流到头部,同时针刺“人中”穴,不一会儿就缓过来了,并出了一身汗,大家看了都表示还是多点技艺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有一次夏初季节,我在小学校给孩子编排节目迎接六一儿童节。当时聿喆领着王刚也跟我去看热闹,经过一个下午,节目基本成型了,孩子们非常认真,领会的也很快,到吃晚饭的时候,节目拍定了,告别了学校老师和孩子们后,我们准备回家了,当时聿喆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而且髋关节不能动,这不坏事了吗?我估计是长时间坐在凉石头上受凉后引起的运动神精障碍。于是我拿出酒精棉球和针灸针来,在她的髋关节两侧各找到了一个“阿氏穴”,经深刺和强刺激后,症状立即消失,站到起来扭动了一下腰部,疼痛感消失,我们慢步回家了。有人问什么是“阿氏穴”?在针灸取穴时,不能乎视阿氏穴的作用,阿氏就是不一定的意思,这种穴位往往与患者的疾病有关,人体某一部位出现了障碍,肯定有它特定穴位与其相关,其特点是敏感性增高,按压时疼痛感增强。一般的阿氏穴治疗效果都比较好,这次我为什么采用了阿氏穴?往往是多个穴位组合配伍,不但取穴多,而且部位多在臀部,由于肉厚,难以找准,所以我果断地选用了“阿氏穴”,取得了奇妙的效果,过去聿喆对针灸并不十分相信,可是通过这次实践,她也服气了。

在黑城子公社插队的五七战士中,除了像我们从县里下来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从辽宁省马三家子教养院来的干部,大家在一起时间长了,都比较熟悉。五七战士每周都要分片集中学习两天,我们猪场被划到距离较近的平安地大队这片儿,每次参加学习的有12-13人。其实学习是最轻松的事,也是大家的最大乐趣,每次都是读读报纸,剩下的时间就天南地北东拉西扯了,一天就过去了,后来有人提议,这时间宝贵,不能瞎扯了,学习完了,可以搞点大家喜欢做的事儿,于是就有人提出王场长的烹饪有一套,能不能每次学习完了,给大家介绍几个菜的做法,这样大家也有所收获,我答应了,这不难,只要大家有兴趣,愿意听,下次带个小本子,咱们每次讲它几个菜,回去可以实践,然后再集中时间可以答疑,直到全部学会,掌握了为止。这样好!就这么定了。周日又是五七战士集合的学习日,一段报纸读过之后,有人提出我们小本儿也带来了,从今个起咱们就开始讲如何做菜好吧?我说:“好,我讲的都是我经过实践的,不但能讲得细一点,而且没听懂的还可以问,大家还可以提出什么菜怎么做,这叫答记者问,怎么样?”“好!”这时五七战士老黄问:“我家做酱牛肉怎么也做不好!你给说说呗?”老黄的爱人小佟也在场,她被抽调到猪场帮助我理财,老黄这么一说,大家都认为先说说酱牛肉也行,平安地今天就有处理牛肉的,听完了回家就能实践。好,那就从酱牛肉说起。酱牛肉首先要选择牛肉的部位,一般选择指盖儿,也就是后坵和四肢的腱子肉是理想的,因为这几个部位的肉比较实成,而且里面有筋花,切片装盘时,可见肉中有筋,即好看又好吃。下边说具体的做法,共分两步,第一步选煮肉,将牛肉洗净,切成大块,一般厚度不超过10公分,长宽在15-20公分,目的是切块太大不易煮烂;第二步是将切好的肉放入锅内,注意要凉水下锅,并要多放些水,将肉淹没,然后放入几粒山楂,可以加速牛肉煮熟的时间,一般用稳火,煮45分钟,但锅盖一定要盖严,并适当加点负荷(锅盖上面负重,可以提高锅里的温度);第二步是酱,将煮烂的牛肉放到配制好酱料的大勺中,其勺中的配料主要以酱油为主,再加上少量的白糖、花椒、大料、姜及少量味素即可,肉放到勺里以后要求料液要浸到肉的全部,然后用稳火慢煮20-30分钟后,将酱好的牛肉取出晾凉,晾凉的时间最好7-8小时,待牛肉静冻以后,即可切片上桌了。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切肉时不能顺肉丝方向切,而要横切,用快刀切薄片,还可以码码盘摆摆形。大家感到讲的很细,也都记下来了。根据大家的要求,再讲讲过油一类的菜如何把握,“所谓过油主要是肉类、蛋类和蔬菜类三大种,其中肉类过油有焦熘里脊、干炸里脊、干炸凡子等,其中重点讲焦熘里脊,好吧”,焦熘里脊的原则是“外焦里嫩”,首先要选好肉,也就是用里脊肉是最理想的,其它部位的瘦肉也可以,但效果不是太好。选好肉后,将肉切成“片块状“,为什么不叫块状或肉片呢?因为切块厚度大,难以熟透;切片太薄,往往过油后,外焦里也不嫩了,将切好的“片块状”里脊肉,挂面芡,芡不要挂的太厚,又不能挂的太薄,要求适中,然后过油,油温要稍高些,待肉下锅后,稍一定型就捞出来,待油温再上升以后,进行第二次过油,甚至第三次,其目的是达到外焦里嫩,将过好油的肉块,捞出后备用,剩下的油倒出勺,留少许作炝锅。炝锅原则有葱花、姜末、花椒、大料粉、酱油,加老汤勾芡,再加入适量盐、糖和味素,最后将炸好的肉块放入大勺,颠勺出锅。大家认真的听,细心的记录,这可比讨论认真多了,接着按大家的要求,又将鱼、虾及土豆等过油的要领,拔丝地瓜的烹饪过程,尤其是熬糖的火候是能否拔丝的关键。讲的特别到位,大家把每个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都记录的特别清楚,对讲授的内容都特别满意,不知不觉一个学日就过去了。

又是一个学习日,照例读了一段报纸后,话题刚一转到烹饪时,老黄就廹不急待地说:“可别提了,上周说的熘腰花,料都备齐了,小佟俺们俩还分了工,我是管照本宣读操作程序,小佟是掌勺的,按照程序腰花下锅以后,紧接着要勾芡,但发现粉面子没加水,急忙之中现加水作芡,结果腰花在锅里时间长了,腰花太硬了,小佟埋怨我,说我事先没做好准备,我怪她只管扒拉,别的什么都不管,都等现成的”,两口子谁也不服气,把大家逗得直乐。我说:“你二位别再埋怨了!溜腰花关键是把握火候,下次再炸时,可要先做好芡,最后把用油炒好的腰花放入锅内颠勺出锅。”老黄说:“这招你怎么没事先告诉我们呢?要知道,腰花在农村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呀!”

从这以后,五七战士集会总要交流一下各家在做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也是当时的最能引起大家兴趣的“精神饭馆”了。

这年秋天,公社水库要捕鱼,这是修完水库3年来第一次捕鱼,因为大家都没有捕鱼的经验,有人提议让我当参谋。说实话,在水库里捕鱼我还是第一次,但是我答应了。我首先调查了水库放鱼苗的情况,他们告诉我是前年一次放入10万尾花莲鱼苗,我计算了一下,按70%的成活率,起码要有7万尾成鱼,长了两年,每条鱼大约在1.5-2斤左右,按1.7斤计算,可捕鱼11.9万斤,合59吨,每辆汽车拉4吨,需要14辆汽车才能拉完。于是我就作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从县水利局借用大围网一面,准备人工30人,调县副食品公司的拉鱼冷藏车10辆,其余拉不走的鱼就地上市,一切都 筹划完毕,并选了一个星期日,为了使鱼能集中进网,我调用了公社的锣鼓队,以便造出声势,把鱼赶到水库的一边边,便于集中捕捞。

星期日上午9点,捕鱼即将开始,网具和30位民兵已经到位听从指挥,县副食品公司来了10辆,并做了装鱼的准备,而且是领导亲自带队来的,观看捕鱼的人越来越多,主要是山里人没见过捕鱼的大场面,都想看看热闹开开眼界,也有的想买点鱼,提着家伙来的。时针指向9点,时辰已到,我首先下令围网展开进水,捕鱼的人们,从西边的浅滩慢慢入水,围网渐渐打开,齐步前移,围网开始围拢,并向南岸靠近。随着围网的围拢合网,只见几条一尺来长的大鱼在网纲上飞跃逃命,围纲拖上了岸,可是第一网只捕上来不到500斤的鱼,个头都不小。总结了第一网的经验,开始下第二网,从东边下去,逐渐向西边围拢,当已到收网时,又是多条的大鱼从网纲上飞跃过去,等拉到岸边上一看,又是百十多斤鱼。就这样折腾了一上午,只捕了千十来斤鱼,看来水库当中的鱼确实没有那么多,据我分析可能是放鱼苗过小,适应性差,死亡率高,再加上水库从来汉进行“清野”,所以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存活下来,全水库也就是千八百斤鱼,捕鱼的人们扫兴而归,看热闹的人也散了,就剩下10辆拉鱼的车了,只好到公社吃过午饭,再返回县城了。这次捕鱼失败主要是我事先没搞调查研究,没有测定水库中鱼的密度,所以造成了失误。

这年秋天,黑城子大队水库又要捕鱼了,谁都不懂捕鱼技术,听说我指挥过公社水库捕鱼,于是有人建议让我到黑城子大队帮助捕鱼。这次我接受了上次公社水库捕鱼失败的教训,首先要测定水库鱼的长势和密度情况,于是我带了几个人来到大队水库,这水库库容面积是公社水库的三分之一大,但是设有专人喂养投料,我了解了投料情况,又看了喂鱼人投料状况,分析鱼群密度明显高于公社水库,根据钓上来的鱼的规格一般在2斤至4斤之间,平均3斤没有问题,于是就制定了围捕方案,首先提出捕鱼备用工具,大型围网一张,长度在80-100米,网深在3-4米;捞鱼用具,装鱼用具和锣鼓钗一套。有人问为什么还需要锣鼓钗呀,还需要扭秧歌吗?到时候就知道了。

捕鱼那天,好不热闹,听说大队水库捕鱼了,人们都奔走相告,结伙成群的去看热闹,组织基干民兵30多人,是围网的操手;首先各路人马到了以后,选择下网地点,主要考虑最后启网时不要在深水中进行,这样便于操作。时间到,开始下网了,网手们提着围网慢慢的离岸入水,并把网张开向前推进;此时我下命令对岸的锣鼓手们开始造势,实际上是赶鱼,把水库中的鱼集中向围网方向驱赶;同时,围网快到对岸时开始围拢,并快速向对岸靠近,当快接近对岸边时,围网已经合拢,就看被网住的鱼拼命向网外跃起,还有的逃跑了,但是,大部分被网住了,随着围网的面积越来越小,鱼网中的鱼密度越来越大,这就可以发挥“操捞子”的作用了,一操捞子下去,就能捞上来40~50斤。最后,第一网共捕获了2万多斤,因为是第一次收获,大家可乐坏了。没想到第一网就干了二万多斤!然后接着第二网;第三网,一共下了六网,共捕鱼十万左右斤。然后由大队的干部研究决定如何处理。实际我并没有什么捕鱼经验,就在公社水库捕了一次鱼还失败了。为什么这次成功了,主要是库里有鱼,才能捕到鱼,其次是动脑,如果不把鱼集中赶到围网之中,那也很难捕到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无问东西196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高斯曼' 的评论 : 东北老乡!????
高斯曼 回复 悄悄话 高山子里我很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