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言独上西楼(四)清泉

(2018-04-04 12:34:15) 下一个

无言独上西楼 (四)清泉

 

冷先生名清泉,字文云。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小山村里。家里一贫如洗,靠做雇农和佃户讨生活。两个伯父因为劳累过度,营养不良,没成家就早早去世了。冷清泉的父亲侥幸活了下来,娶妻,生了四个孩子,冷清泉是最小的一个。他小时候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五岁开始给别人放牛赚口饭吃。

 

冷清泉的祖辈因为贫穷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徙。他们已经记不得家族最早的发源地。虽然冷家是村里的外来户,但是山村里的农民善良,从来不欺生。

 

都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冷清泉从小就与木纳的哥哥姐姐们不一样。他的好奇心强,记忆力也出奇的好。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放牛路过私塾学堂,冷清泉被里面朗朗读书声所吸引,对读书产生了强烈的欲望。

 

村里的私塾设在族人的宗祠里。入了宗祠的族人可以把孩子送去念书,外人是需要交学费的。冷家是赤贫,无力送冷清泉去读书。但是他天资聪颖,特别好学。每天把牛赶到宗祠的窗外,让牛儿自己去吃草,他则趴在窗子上听老师讲课。没有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练字。课堂上的孩子背书,他也跟着他们默念。直到有一天私塾先生让学生背一篇课文,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能完整地背下来。冷清泉在窗外实在忍不住了,就大声地背诵了起来。私塾先生为之惊讶,把小小的牧童叫了进来,让他写会写的字,背记得的书。相比之下,其他的学生都黯然失色。

 

私塾先生找到了族长,请求免除冷家娃娃的学费,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可造之才。由此,冷清泉开始了求学之路。

 

十二岁的时候,私塾先生已经无力教育这个求学若渴,过目不忘的学生了。宗祠里的藏书已经被他全部读过,有些还不止一遍。他渴望走出山村,接受更多的教育。但是对于一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家庭,出去念书简直就是非分之想。

 

冷先生十五岁的时候,辛亥革命胜利,清政府被推翻。当时的武昌是革命圣地。不仅如此,因为张之洞的开放政策,武昌在工业,文化,教育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了。他向全省,乃至全国招收有知识,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对于家境清寒的学生,师范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提供食宿。私塾先生是个开明人士,他极尽全力鼓励冷清泉去报考。结果,冷清泉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那一年,他十八岁。

 

去武昌上学前,经家里包办,冷清泉和一位赵氏女子成婚。赵女子目不识丁,她有着一双令冷家最为满意,但是让冷清泉深恶痛绝的三寸金莲。婚后不到半个月,冷清泉穿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长衫,拿着一把百孔千疮的油布伞孤身一人去了武昌。

 

一年预科,三年本科。二十二岁的冷清泉拿到了大学毕业文凭。离开家四年,他第一次返乡。此时的冷清泉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对于私塾先生的知遇之恩,清泉感恩戴德。二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但是对于结发妻子,清泉决绝地坚持与其解除婚约,尽管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三岁多的女儿。父母,兄长,发妻以死相逼,但是清泉绝不退让。最终,双方都做出了些妥协,妻子离婚不离家。

 

回到武昌后,冷清泉先是受聘于一家中学做教师。因为对学校的条条框框多有不满,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北上,来到中国的文化中心 —- 北京。几个胸怀大志的大学毕业生,满怀着教育救国的热忱,四处奔走,筹款办学。

 

当时的北洋政府自顾尚且不暇,哪里有闲钱办什么教育?清泉们看准了北京缺乏女子中学的机会,鼓动了一批家中有女孩子的家长,大家投资办起了一所女子中学。

 

冷清泉从小受的是私塾教育,所以文科是长项。他对地理,政治,历史特别感兴趣。学校办起来之后,他担任了文史哲及地理教师。他跑遍了北京市,没发现可以作为教材的书籍。于是,他一边讲课,一边编辑教材。让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编的教材对中国教育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些教材不仅广泛地被其他学校采用,而且在中国的中学甚至大学里使用了半个世纪。

 

有了固定的收入,冷清泉的婚姻大事自然有周围的朋友们操心。没人知道他结过婚,而且有个女儿。他自己也绝口不提以前的事。此时的冷清泉,瘦高,清隽,文雅,高冷。他的家在遥远的南方,即可以入赘做女婿,也可以自成一体,过自己的小日子。所以,对于北京的大家闺秀们,他是婚姻的绝佳人选。但是他有自己的择偶标准:一,天足,二,识字。

 

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女子都缠足。识字的倒是有几个,但是即识字,又没缠过脚的女子还真不多。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在一个同事家,清泉认识了这样一位女子,她有一双天足而且受过教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蜗牛湖畔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若妖美女。
若妖 回复 悄悄话 祝贺博客开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