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说三道四(1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18-12-14 06:06:29) 下一个

说三道四(1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的一句名言。

      《劝学》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传统名篇,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中心思想。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这一段的开头、结尾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要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一句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样首尾呼应,既点明了这一段的中心,更让读者明确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又如第二段,第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接着用排比句式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例子后,归纳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先看荀子写的这一段文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生”通假字,同“性”,指人的秉性、天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假借外物罢了。”

       荀子写的《劝学》,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这一段围绕中心说的是“思”与“学”的关系。然后连续举了四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善假于物”就是“君子”的学习方法,也是思维方式。那么,这段文字(书面语言)与荀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著名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说:

       “语言、思维、思想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我们的太阳系——语言围着思维转,思维围着思想转。就像太阳在宇宙里也是一直围着一个更大的天体运动一样,思想也在不断运动着,它所围绕的更大“天体”就是社会(随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变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

   “语言、思维、思想三者的关系中,思维是中介,是最活跃的因素。”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一句话,荀子的思想观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

      荀子在强调后天的学习时,特别注重思维方式:“善假于物也”。他的这个结论,从现代科学思维来看,就是运用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式归纳出来的。

      再来分析荀子表述学习的重要性时的语言特点:简单明白,通俗易懂。历经二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即使没有学过文言文,也大体上能读懂他写的原文。

      章熊先生说:

      “讲话、写东西,简单比复杂难,通俗比深奥难。燕妮曾经问马克思什么是他最喜欢的词语,马克思的回答是“简单”。这是哲人哲理哲语。把问题谈得很复杂,表明你在认识上还没有把握住关键,而与“简单”相伴随的则常常是豁然开朗。有时你自以为想得很清楚了,可等到落笔,而且追求表述通俗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的地方根本还没有想明白。”

      显然,荀子在写“思”和“学”的关系时,他已经想得非常清楚了,因此,语言简单,举例通俗,落笔一气呵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水到渠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给学生讲这一句时,曾经问过学生:处在现代化社会的你们要掌握哪些工具,将来走上社会才能做到“善假于物”呢?

     我告诉他们,有远见的教育家说一定要学会 英语、电脑和开车。

      相信曾听过我讲课的学生一定没有忘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