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人生39 赴京修订教材,大开眼界广结人缘

(2018-11-01 18:32:06) 下一个

闲话人生39

 

赴京修订教材,大开眼界广结人缘

2018年1月12日

1986年9月初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我到北京参加语文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

这次在北京工作一个月时间,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招待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北京沙滩后街,出该社大门向右走二三百米,就是著名的景山。

与我一起住在招待所的还有来自江苏的朱泳燚老师和北京的张必锟老师,他们两位都是学识渊博的专家。

负责领导我们修订教材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作文·汉语》(试教本)的责任编辑王连云先生。我与王老师和张必琨老师是老朋友了,他们每次都参加全国实验教材备课会,主讲各自负责编辑的相关内容,张必琨老师还上示范课。他们两位曾亲临我们华师一附中实验班听课、指导改革实验。张老师还在我们实验班为武汉市各重点中学语文老师上文言文诵读教学示范课。

张必锟老师是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也是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界最著名的教师之一,特别是他的文言文教学水平真是令人望尘莫及,他的文章在中学老师中更是首屈一指,北京大观园落成后,刻写在入口处的《北京大观园铭》集中地展示了他的文采和才华。

我与朱泳燚老师初次相识,据王连云老师介绍,他年轻时写的《看云识天气》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的必读课文,他的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在中国语言学界享有盛名。有机会与他们在一起工作,真是人生莫大幸事。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是我却终身受益。

修订工作第一次开会时,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和《课程 教材 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还有人教社中语室主任张厚感先生都来参加了会议。国正先生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欢迎我们来北京,他特别强调,这次请中学老师来参加全国重点中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是我们出版社建国以来第一次,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他还就修订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我们按照他的指示,在王连云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修订工作。

修订工作紧张有序、严肃认真地进行,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从知识点到练习设计,各人动笔之前,都要先讨论,确定原则,明确任务。各人任务完成后,再依据教材内容顺序,逐个讨论研究修订是否符合国正先生提出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相关部分再讨论再研究,重新修订。一个月时间,我们圆满完成了《作文·汉语》(试教本)第一册的修订工作。

在最后一次修订工作会议上,讨论第二册到第六册的修订工作时,国正先生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已经决定,继续聘请中学老师参加修订工作,原则上还是你们三位老师,但是不再集中到北京来了,把修订任务按人头分配下去,各人完成任务以后再把修订稿寄到出版社来。

我在会上陈述了当时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实力后,向国正先生和王连云先生推荐其他几位实验班的老师来参加教材修订工作。经人教社领导与湖北省教研室领导共同研究,决定采纳我的建议。后五册的修订工作就由我们湖北省的另外五位老师去做了。责任编辑王连云先生后来高度评价我的作为,他说,别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是不会轻易让给他人的,一个中学教师能有机会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修订工作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啊!那是啊,但是我觉得独享如此良机,不如分享,让每一个参加实验的老师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

机会确实难得,这次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还遇到了许多著名的语文教育的大师和学者,让我打开眼界。

国庆节前夕,上海《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来北京,我与他因“小市长”王江而相识,1984年在“漓江之秋”语文研讨会而相见而相熟。他因工作关系与全国各地名师都有联系,他介绍我认识了许多名师,如魏书生、钱梦龙、徐振维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他与朱泳燚老师和张必锟老师也是老朋友,他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后,我们欢聚一堂。他那次到北京是要采访张志公先生和叶至善先生。张志公先生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上班,我陪他去志公先生的办公室时,志公先生非常热情,见面握手坐下后就拿烟,一边点烟一边说,医生、亲人都要我戒烟,还有朋友告诉我,说吃糖可以戒烟,没想到,烟没有戒掉,后来吃糖又有瘾了,这不,原来只要烟、酒、茶三样,现在还要加上糖果,成四样了。

范守纲先生真是一位采访的高手,他在与志公先生的聊天中,不知不觉把他想要问的问题都谈到了。在聊天时,志公先生还讲了一件趣事。他说有一年,他陪吕叔湘先生参加北京市中学语文研讨会时,叔湘先生拿着会议议程单,指着一位发言人的名字问:“志公啊,这位老师的名字怎么读?” 志公先生一看,忙说:“不认识。”那位老师就是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刘胐胐(fēi)。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级人物,张志公先生也是大语言学家,他们两位在大庭广众之中都非常坦然地说自己不认识那个字,并当场请教主持会议的老师。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我也因此又在范守纲先生的引荐并带领下,到刘胐胐老师家,去拜访了他刘老师和高原老师夫妇,后来还为他们夫妇办的《语文报》写了几篇“说话训练”的文章。再后来,我还请刘老师到海南讲学,因而了解她不到二十岁就曾随林彪元帅的四野,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后来又考到北京读书,毕业后一直当中学语文老师。

范守纲先生还约我和朱泳燚一起去拜访叶至善先生。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老先生的儿子,那年也有70多岁了,长相酷似叶老,满头白发,连眉毛都全白了。他还住在叶老当年住的四合院,大门外的墙上有一块铜匾,铜匾上写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家的那个四合院是当时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正宗的四合院,因此,就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他们家的客厅里谈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朱泳燚因写《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那本书,早就与叶老一家非常熟悉,范守纲也与他们一家非常熟悉,所以谈话非常自然,一下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叶至善先生谈他父亲的《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他明确表示,这篇文章不应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理由是文章的内容太专业化了,老师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比较难理解。

国庆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考虑到我们从外地来北京工作快一个月了,放假也没有哪里好去,就派车送我们去慕田峪游览长城。我们一行四人:张必锟、范守纲、朱泳燚和我。那是我第一次游览长城,登上长城,远望山峦起伏,长城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之颠蜿蜒伸展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环顾长城内外也是满眼青山看不断,再看脚下那厚实的长城,不得不由衷地敬佩我们的祖先。当我们在长城上的一个台阶坐下休息时,一群年轻人上来了,其中一位高声说:“他妈的,长城真长!”我们四人相视而笑。多少年后,听著名歌唱家董文华唱《长城长》,情不自禁想起那位年轻人登上长城后的第一感觉,终于有艺术家用美好的歌声表达出来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招待所就在该社大院大楼的地下室,我和张老师、朱老师一日三餐就在出版社的大食堂解决。那个食堂伙食实在是好,早餐品种丰富多样十分可口,中餐和晚餐菜肴丰盛,米饭、面条、肉包和馒头随心所欲。人教社的大多数人都在食堂就餐。每到食堂就餐时,我们三人坐一桌,一边吃饭一边听张老师讲人教社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张老师是人教社中语室资深的特聘编辑,他知道那里许多人的故事。有一次,他让我和朱老师注意看刚刚进来的一位老人,那位长辈个子中等,比较瘦。张老师告诉我们,他就是《青春之歌》作者杨沫的第一任丈夫张中行,是小说中余永泽的原型。然后就讲他的文章、他的为人、他的生活趣事、他的一生。

在人教社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是我人生最值得怀念的时段!难忘大师们的耳提面命;难忘专家们的言传身教;难忘在招待所地下室紧张工作和快乐生活的日日夜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