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15 因材施教 开发潜能

(2018-03-28 06:12:01) 下一个

教育随笔15

                                    因材施教  开发潜能

《论语》中的一个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个故事堪称“因材施教”的典范。

故事还明确告诉我们,因材施教必须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

发现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需要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拔培养下,学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动地学习。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1985年9月开学后不久,我从学生档案中了解到汪深在武汉市15中读初中时,参加各级数学竞赛多次获奖,课余教他下围棋也发现他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都非常了得,于是,鼓励他集中精力准备参加数学奥赛。当时,请他和他的妈妈,还有数学倪政勇老师,我们四个人一起开会,研究决定了汪深三年实现“三级跳”的数学奥赛计划。所谓三级,第一级要通过省级比赛进入全国比赛;第二级要在全国比赛中进入前十名;第三级要在前十名中进入国家奥赛队去参加国际比赛。1988年,汪深在芬兰举行的国际化学奥赛中以高出第二名30分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第一名。他兴奋地给母校发回电报:“三级跃过一步而已”。汪深虽然不是在数学奥赛,而是在化学奥赛中夺取了金牌,似乎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其实,当初给汪深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一直在激励着他。他获奖回来向全校师生汇报演讲时说:

这次从接到通知到选中出国,想起来犹如一场没有准备的闪电战。

    大概是元月上旬吧, 尹一冰老师到教室找我,开口就问:“想不想参加化学竞赛?”“想啊!”隔了一天,学校进行选拔,顺利通过。

    一周后,省里进行选拔,我被选中。                                

    2月2 4日到厦门参赛,进入前十名。也许除我以外,别的选手至少为这次全国比赛准备了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真是幸运之至。

    紧接着回到武汉,在武汉大学接受了三周“强化训练”,真太感谢武大化学系的几位教授了,没有他们的帮助,也许进京还会被淘汰的。

    4月5日抵京参加国家集训队集训。十个人中要淘汰6 O%。四周后,我终于被选中,可以出国了。   

“三级跳”,从高一就计划实施的三级跳,终于完成了二级跳,现在是最后一跳了。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是一试锋芒的时候了!

因材施教特别需要教师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高二时,化学王老师向我这个班主任反映说,汪深一直不做化学作业。我找汪深来谈话,问他为什么不做化学作业。他说那些题目太简单,一看就知道了,何必再做?我说那以后就请王老师另外布置难题给你做吧!再请王老师单独给他布置家庭作业。师生都高兴。

与汪深下围棋的过程中,了解他的记忆力特别是强记能力非凡,于是,在讲读文言文时,要求他当堂背诵刚刚学习的文言文篇章,每次都能顺利背诵完刚讲完的段落或篇章。1988年湖北省数学奥赛获奖名单公布后,汪深只得了个二等奖。倪政勇老师惊讶之余找汪深来询问具体情况,特别关注一道难题,问他是如何解题的。汪深当即像围棋手赛后复盘那样,完整地把他当时的答案写完交给倪老师。倪老师看了之后,认为他的答案虽然与参考答案不那么相符,但也不能说错了。为了慎重起见,倪老师把汪深的答案拿到华师数学系找几个教授一起研究,教授们一致认为汪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这道题他应该得满分。汪深因为这道题与参考答案不相符被扣分而错失全国数学奥赛。但他不气馁,接着又报名参加物理奥赛,获得二等奖。紧接着参加化学奥赛,终于如愿以偿。

中国化学会选拔参赛者时采用了“估计潜力,评价能力”的办法。这个办法要求考试不能局限于知识量和解题能力两个方面,而应着重考核学生寻找、描述、综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推理、归纳、举一反三和相互比较等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当年正是这个“办法”,让汪深脱颖而出。这也告诉我们,因材施教就要培养“学生寻找、描述、综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推理、归纳、举一反三和相互比较等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就是像汪深这样的所谓“天才”,也要不断激发他的求知欲。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我认为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这是‘主动学’与‘被动学’(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有些人虽然确实很努力,但不属于‘主动学’)的分水岭。我在学习中起作用的是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我的兴趣非常广泛。高一学文言文,我回家从爸爸妈妈的书柜中把《庄子》、《史记》、《左传》、《梦溪笔谈》等都搬出来了,一是为了查找课文的出处;二是想尽可能多读一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汪深在华师一读高中的三年,正是学校实施“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教学理念的创始阶段,他所在的班级是湖北省教研室确认的教育部重点中学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教学课时与普通班一样,但是普通班只有一本《语文》课本,实验班却有三本:课内读本、课外读本和写作课本。课内读本:高中一年级是《文言读本》,一个学年每节课都学习文言文;高二是《文学读本》,全学年学习文学作品;高三是《文化读本》,全学年学习文化著作。这套教材的主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审周正逵先生,他认为以前的语文教材没有梯度。他主编的这套教材,高一重点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二重点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高三重点培养文化著作的研读能力。这样就形成了文言---文学---文化的梯度。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也就在改革中经受磨练得以提高能力。汪深的妈妈(时任交通部二航局科研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在第一次家长会上说:“我的孩子能进语文实验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而一个高中理科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才能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质。而且语文能力强将来才能研读各种文章,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附录:汪深写的课外练笔文《你往何处去》               

 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生物)完全是西方科技体系的内容。然而在这同时,我也阅读了一些有关东方科技体系的书籍,主要是中医学、气功学以及道家哲学方面的论述。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模式在我脑中并存。最近一段时间所体会到的现象,促使我对这两种体系进行了一番思考。   

这是由一句拉丁格言引起的:“简单是真理的标志”。然而我觉得现代西方科技是离它太远了。

拿物理来说,当初牛顿的三大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等,都还具有一定的简洁性、优美性。可是,当它进入微观世界时,这一切都被打乱了。西方体制的研究方法,是用各种仪器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找出因果关系;然而对微观物质,观测它时就会影响它,这样,测不准原理问世了。它取消了一切精确性;而后宇称也不守恒、不对称了。几乎陷入混乱的科学家们是恪守那句拉丁格言的,于是开始着手于大统一理论。然而随着能量的提高,各种千奇百怪的现象,稀奇复杂的“基本粒子”不断出现。作为局外人看着这些资料,我觉得他们象是勇敢地冲向泥潭。

再说生物学吧,人们发现了蛋白质,DNA等等等等,然而还未能彻底说明人体和一座化工厂有什么区别,更别说揭示大脑的秘密了。还有人提出要更深一层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去研究生物。他们给我的感觉是一次一次碰壁,却想不出怎样绕过迷宫。   

相比之下,东方科技体系从没有遇上这些困难,因为它是从整体上进行研究的。与西方物理学对应,东方哲学认为万物从“道”开始(使我想起了“大爆炸”理论),所谓“道”,应该是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它自身发展变化,于是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或者“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形成了世界。依此理论衍生而出的科技理论,都带有整体联系的特点。其中以“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最为典型,它认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就产生了中医 学、气功学等等。事实证明。从整体上研究,注重功能而不注重器质是非常聪明的。

一个满脑袋西方科技系统观点的人,初看东方体系,会说它是不科学的。有位西方医生就说过:“中医更多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此话有赞叹,也有怀疑。他们 这样看,是因为不了解东、西方研究方法的区别。

西方科技,是通过仪器找出因果关系,对象是客体,人人都可以看到,而东方则是“返观内视”,即通过气功了解自己的身体,再向外界推广,对象是实验者本身,故不是人人可见,这就是区别。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中医的治病效果无人否定,气功强身祛病正在掀起一股热潮。特异功能更使整个西方思维体系为之震动。而这些现象,东方科技体系很容易解释出来了。   

如此说来,我们该抛却西方科技吗?不。因为东方理论毕竟只能得出一个整体结论,对细节的描述是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的,更何况西方的许多研究成果也是很有价值的。如能在东方思想指导下,将东西方思维方式融为一体,得到一幅清晰的人体图象,那将是妙不可言的。

当今世界,人体科学方兴未艾,而美苏日等国虽然仪器设备先进,但总的来说研究人体还处于较低层次。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有优势,不知我们这一代中,何人有志于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