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11 讨论式教学 开窍式反应

(2018-03-26 04:04:36) 下一个

教育随笔11

讨论式教学   开窍式反应

我女儿的华师一附中初中同学,最近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来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做一年访问学者,她把正在国内读初一的儿子带来美国读七年级。昨天我们见面后,我与小家伙聊天时,问他:“你觉得在美国上课与在中国上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他脱口而出:“中国是我们听老师讲,美国是老师听我们讲。”他还说:“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同学们在活动,而且我们可以在教室随便走动。”“你喜欢这样上课吗?”“非常喜欢!”

小家伙说的“我们讲”,就是“讨论式”的课堂教学。

“领导讨论是一种困难的艺术,但也是很值得发展的艺术。教师必须经历过一段时间,有时要若干年的实验,才能发展起既有效又舒适的方法。”(引自[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第428页)。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本美国心理学专家的《课堂教育心理学》就在中国出版发行了,记得当时中国中学教育界还在讨论“注入式”的“满堂灌”和“启发式”的“满堂问”。我受美国专家这本书的启发,在长达六年的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重点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实验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语文课堂教育讨论式教学的实验。

正如[美]林格伦先生所说“领导讨论是一种困难的艺术”,尤其在实验开始阶段确实困难重重。然而,办法永远比困难多,为了这个“很值得发展的艺术”,我们迎难而上。

首先,我们结合实验教材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了训练学生“敢问---多问---会问”的学法指导计划。

实验伊始,小学生刚升入初中,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的拓宽加深,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小学习惯的学习方法有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在学生升中学后的开学第一堂课,就给他们讲了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故事,并要求他们背诵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选》第307页)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首先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同时要求他们预习每一篇课文,上每一堂课,都要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

    接着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这就要学生多想、多动脑筋分析,不能“见一个菩萨作一次揖”,而要善于从诸多问题中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学会“牵牛鼻子”。这一提问训练过程,体现了聚敛思维的特点。学生每节课都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脑筋越用越灵,思路越来越活,说话机会越来越多。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然后,我们又适时提高训练的难度,不仅要学生有目的地提问,而且要能从新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经过系统提问训练的学生,一般能对课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即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 “开窍反应是在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时所使用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第426页)

经过训练,实验班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基本上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他们不论有没有老师来听课,都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不论是谁写的文章,他们都要质疑问难。例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牵牛花》一课时,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有200多人,学生在课堂上先后提出许多问题:

“第一、二段与文章中心似乎无关,可不可以不写?”

“文章题目是《牵牛花》,而内容主要写的是藤蔓,是不是自相矛盾?”

“牵牛花只能依附别的东西往上爬,叶老为什么还要赞美它?

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讨论问题时敢于坚持己见。这种不从众的心理素质,正是发展创造力的最重要的素质。   

教师能够领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是课堂教育教学值得发展的艺术。

从心理素质方面来说,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了,仅仅只是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要登堂入室,还要多想多问多说。因此,教师要下功夫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并把握学生的“兴奋点”。

现代语文课本,特别是全国重点中学的实验教材,反映了在宏观方面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能力培养的认识;而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次练习,又在微观方面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能力总带有不同程度的综合性,综合性越强,可供选择的教学突破口就越多,领导学生展开讨论式教学的切入点就越多。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处理教材就比较容易打开思路。然而,教学思路并不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完全吻合的。因此,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不仅可以使文章思路、教学思路和学习思路联通,而且使教师容易发现并把握学生学习时的“兴奋点”。例如,我教《一件小事》时,有学生提问:“那个老女人是真的摔坏了,还是装腔作势?”这既是学生的兴奋点,也是该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切入课堂教学讨论,学生都抢着说自己的看法。

    从初中学段三年教学全过程来说,应形成“敢问---多问---会问”这样一个有重点、有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多层次训练系统。实践表明,这样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初三讲《孔乙己》一文时,学生提问:“文中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由一个学生解答了这个问题。她说:“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很穷,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位,没有人知道他死的确切消息,大家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

    学生经过系统的提问训练,能即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激起思维的“开窍反应”。其结果,必然促使学生多想多问多说。

教育学理论还指出,“各种才能的构成,都不是一种因素,教师要想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某方面的才能,应该研究某方面才能构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指导”(引自《教育学》第74页)。事实正是如此,即席提问、答辩的能力,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能力,还要有能说会道的口才。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学会提问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想多问多说,通过提问、讨论、乃至于激烈的辩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和说话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在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的训练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口头语言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班学生说话能力普遍提高,充分说明抓好了科学的系统的提问训练,能发挥它一功多能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抓住了培养学生勤想问题,学会提问这一环,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教学环节。提问训练,不仅能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的创造精神以及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必然促进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

附录:

学生在初三毕业时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Z同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我不但对语文学习没有一点兴趣,而且连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只知道跟着老师转,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自己不动脑筋思考。结果一个学习阶段过去了,我感到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与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太不适应了。我上中学以后遇到的这个语文老师有些与众不同,他在课堂上很少向我们灌输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争论,使同学们在讨论在取得进步,在争论中提高能力。这就逼着我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去组织语言说服或反驳对方。在与同学的争论中,不仅提高了说话能力,而且提高了边听边思考的能力。这是三年来我在能力方面最大的收获!

L同学:

在初中三年语文实验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能力提高了,其显著标志是增强了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由于在小学听惯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一进中学,对老师的开放式教学很不适应,总是期待着老师在下课前把课后练习题的答案公布出来。须不知,我们这套教材有许多练习题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最正确的答案莫过于同学们自己思考、讨论后得出的答案了。因此,我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经常自己动脑筋揣摩、斟酌课后的每一道练习题。但是,在开始实验的一段时期,这种独立思考往往是被动的,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老师上课时的提问,所以,虽然也做到了独立思考,但这是一种消极的思考。因而不论是预习,还是上课,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与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有的问题甚至是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这种难堪的局面维持了一、两个学期,看到同学们学语文的劲头越来越足,我的确是有点儿不甘落后,于是,我开始留心别的同学学习语文的方法。我常常有事无事和同学聊天,在闲聊时,我总是反复问我的同学,你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同学们见我那迫切的样子,都忍俊不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告诉我许多学语文的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关键是上课要积极思维,争取发言机会。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一点儿不假。我虽然曾多次鼓足了勇气,想在课堂上发言,但每回都在节骨眼上退缩了,我还是不敢当着大家的面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久,我的这种心思就被细心的李老师看出来了。他看到我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但又不敢举手的样子,就在课堂上经常点我回答问题。刚开始,我只能说一句话,尔后,说两句,再后来说三句了,慢慢的我回答问题逐渐有条理,而且比较严密了。我在课堂上也越来越爱发言了,以至于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了。那情形,如同不说就像要把自己憋死了一样。

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中,我认为,如果在“说”的方面有了突破,那么其他三种能力的突破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因为大作家老舍曾经说过,如果把说了的话好好整理一下,便成了一篇好散文。三年来,我着重抓了自己的的说话训练,不仅说话能力提高了,而且也促进了其他三种能力的提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匡吉 回复 悄悄话 文科的课程是容易用这种教育方法的,反正多数情况下没什么固定答案,谁都能忽悠几句。但理工科就难了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怎么提问有意义的问题是关键。把方法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和思考最重要,可是谈的极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