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尘北地

皓空之下,一粒微尘

本博客里的内容版权属于皓尘北地所有
请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
正文

十年修得同船渡

(2019-02-22 07:00:16) 下一个

读万卷书不一定胜过行万里路。旅途中碰到的人似乎都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启发。人与人的缘分绝非偶然,有些人初次遇见便感觉似曾相识,不可思议。

 

前不久,在Las Vegas遇到一对黑人老夫妻,J&J,相谈甚欢。早起早睡,作息时间与很多老人家一样,住在同一个饭店,第二次见到又都觉得很面善就忍不住同他们聊了起来。他们已经退休,来自Atlanta。

 

老先生亲切地开玩笑,问我们有没有去赌钱。我们实话实说,其实只是途经Vegas,此行目的是在附近的国家公园徒步。于是老先生直言不讳他头天晚上赢了,而且决定适可而止。他说他听过一个段子:There are only two types of people leaving Las Vegas, losers and liars. 还真逗,我们四个人都笑起来。

 

他们问我们身在加国的人看不看CNN。我们说当然看,“It’s never been so entertaining”. 于是又是一顿默契的调侃。

 

两位老人表示非常欣赏加国总理能够顶着巨大的压力敞开大门接收难民,对此我们也非常认同。人类本就应该互相帮助,何况这是雪中送炭之举。他们说作为美国人,希望也能看到有一个总统心系世界而不是每天盘算着自私自利。大多数国人的基本物质欲求已经达到,精神境界应该更加辽阔,需要正面的引领。

 

他们又问我们在加国住最喜欢的是什么。我们说有两件事,一个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再一个是有很多做义工的机会,只要有时间有愿望可以做很多喜欢又有意义的事情。

 

J&J是虔诚的基督徒,却也同时对佛教很感兴趣,对此我们也有同感,认为其实不同的宗教只是适合于不同条件的人去修行的不同方法,是站在不同的山峰瞭望同一个方向。

 

我们告诉他们一次宗教奇遇,那是几年前在Niagara Falls路过一座好大的寺院。

 

那天正值深秋,风很大,一个身着灰色常服的洋和尚正专注于清扫院落,每一个动作都是如此规范,然而每一次扫过的地面又几乎同时被风恢复了原样,而他还是继续着同样的动作。漫天飞舞的落叶与尘土在空中反射着夕阳的无数种颜色,一半炙热,一半寒凉。那个画面的视觉力度太大,以至于让我们一直念念不忘。

 

僧人察觉到我们的注视,放下手上的忙碌,向我们走过来,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这一句是字正腔圆的国语。我们也回礼,然后慢慢谈了起来。

 

开始时有些疑惑,僧人说他自己在某日reached enlightment。在我浅薄的佛法概念里,証到果位的圣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说的。可是听着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事情,琢磨着也许他的用意翻译成中文大概是他终于真正领悟了的意思。

 

他提到了他的太太和儿子,我们才弄清他其实这段时间是短期出家,平常是个在家修行的居士,负责寺院的花草庭院,维修之类的事项。他说他从小接触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但是一直没法让自己找到归属感。后来他在打猎时受了伤,体验了濒死,感觉到灵魂出窍,然后他去做催眠,记忆起了过去几世的轮回,最后决定在那间寺庙皈依。

 

他深信因果,认为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人完全有能力改变命运,只需要在每做一个决定前清楚明白接下来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能够完全接受就可以了。生命本该简单,他说他不再被任何事情困扰。曾发生的无所谓好坏,都是经历的一部分,没有本质的区别。有些人帮助了我们,有些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帮助过别人,我们也伤害过别人,就是如此,都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可以决定经历过这些之后受到怎样的影响,接下来该有怎样的改变。

 

老夫妇听了很感慨,也给我们讲了一些他们多年来修行中大致类似的体悟。与J&J畅谈过后,我们都要踏上归途。”It’s so nice meeting you”绝无虚言。那天我们闲聊了很久,大有些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感。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年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等,而是观念。有些人萍水相逢,却由于三观接近,沟通无比畅通愉悦,相遇令人惊喜,回味无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