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尼燕京人

本人近期完成了历史记实故事,以我家四代为中心,在中国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甚至世界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希望让后人知到也可作为历史的侧影,供写这段历史的人参考。也是一为老人在离开世界之前想说出的话。
个人资料
佩尼燕京人penny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燕京人 我的自述9:燕京大学毕业后

(2018-05-10 18:31:04) 下一个

        燕京大学毕业后

爸爸自费赴美留学

 

 

    祖父打工回国后带回国的钱除了在老家使用外,还在香港开了几个店铺,有餐馆、布店等。他忙于做牧师、做医生,实在没空亲自管理生意。虽然雇有管理人员,但总觉没真正用心。他寄希望于爸爸,给钱让爸爸自费出国留学,要求他到美国去完成博士学位,回来后可帮他管理、经营生意。

    爸爸由他的老师推荐到芝加哥长春藤大学跟随当时美国社会学著名的教授学习。由于努力钻研,认真思索,虚心向导师学习,深受导师器重,聘为教授助手,从而经济自主。后由于学派的不同,该教授就到另一社会学著名的密芝根大学去任教,父亲也跟了过去。

    在美国的学习期间利用他们极好的图书馆,大量阅读美国和欧洲著名社会学家的论著,也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如资本论等,并参加了美国城市社区的社会调查。

    根据爸爸上大学时每年暑假回广东所作的社会调查,和在中国大学期间所作的各种调查,在燕京写了学士毕业论文“广东新会慈溪土地分配调查”的经验及在美国所学的心得,最后仅用三年在1933年写出了五百多页的英文论文“从分与合的观点对中国的一个区位学的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和金钥匙。

    也在这年爸爸的另一篇英文论文“中国人口论”在美国出版。爸爸的人口论是不同于马尔萨斯静态的纯粹生物学和技术论的研究途径,而是强调人口应在社区之中探讨,要与土地、社区文化联系起来。爸爸开创了用动态的观点研究人口问题,是一大进步。

    姐夫在八十年代到美访问期间访问了爸爸学习过的这所大学,也去寻找过爸爸曾写过的文章。我在美国2000年从芝加哥反回纽约时专门开车去了一趟他的大学。这个大学座落在一片丘陵地区,绿树环绕非常美丽。但70年过去了,现在的大学变化太大,除了大楼没变外,父亲照片中当年的场景一点也看不到了。

    爸爸得学位后,就决定回国工作,完成读书救国的理想。爸爸一心要救国,不想离开已花七八年的时间学习研究的社会学。况且对作生意一点也不懂、也没兴趣。更不愿陷入这复杂的裙带关系中。1934年在燕京社会学系主任的聘请下,爸爸接受了邀请到母校作副教授。

     爸爸和祖父的矛盾相当激烈,一般留学生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都会回家去看望养育自己的父母,但爸爸不肯服从祖父的命令,自做主张在燕京工作,也不回家去看望父母,使祖父非常生气和伤心。直到三年后虽然爸爸已结婚、姐姐也出生,爸爸这才独身去老家看父母,是否太不孝顺了?

 

 

拿粉笔的妈妈在北平拼命 

                                                                     

         1928年妈妈还在大学学习时,北洋政府在北伐成功后被推翻,外祖父的财政部的肥官差结束了。由于大老婆容不下这二老婆,外祖父带二老婆跑到上海生活。临走前对妈妈说,他已经把妈妈培养出来,以后北平这个家的生活由妈妈自已挣钱养家。

        在这四年里爸妈相识、相爱但还不到结婚的火候。妈妈,外祖母,和她妹妹被她父亲抛弃,非常痛恨她的父亲。妈妈好强,刚一毕业就必须马上找到工作,这样他们就分开了。上哪找呢?心想在中学是优等生,就首先到母校去找,得到了第一份工,在自己的母校教中文课。为了多挣钱又在其它两三个学校作兼职教师。为了节省体力和时间,包了一辆洋车,在北平城里到处教课。这样就不需笨拙的骑着她的女车到处跑了。

         她还利用业余时间与后来学音乐的中学同学编写了一本中学歌曲集,这些歌充满抗日爱国的激情,很受欢迎。用所得的稿费买了一架钢琴,这就是后来我们姐妹三人学琴的工具。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为了宣传抗日,妈妈和几位燕京毕业生创办女青年社,并发表文章在北平“晨报"的副刊上。号召知识女青年走出家庭、抗日救国。妈妈用各种笔名发表小说、散文。被她的老师、著名作家冰心关注,鼓励妈妈出版选集。妈妈选出十几篇,出版了”娜拉的出路“。冰心写了序言:”…….描写得很细腻,很深刻,……写出时代的叹息和呜咽……“。

        冰心非常关心青年作家,主动承担培养年轻作家的责任。后来女青年社的成员走了许多,妈妈一人承担写作的责任,每周一版面的文章,又要教三个学校的课,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停刊。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中国文学。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在美国爸爸曾与教授的女儿交往过,但还是觉得妈妈最好,回国后向妈妈暗示了这一想法。

    妈妈独自在北平期间也曾与大学同班的一位江南才子张叔来往密切。他的中英法三国语言全可运用自如,有江南人的文采温柔,气质优雅,很会照顾人。他和妈妈有共同爱好:喜欢听京剧。他还能唱一些选段。还喜欢拍照,且可自己冲洗放大,这最能吸引女孩,妈妈也和其他女孩一样被他吸引。

     但如果说得不客气点就是有些娘娘腔。在得知爸爸回国后,仍然想与妈妈好。妈妈是费了不少心神来思考选谁的。最后爸爸广东人的豪放大气、直爽、真诚、男子汉大丈夫、帅气、英俊站了上风。

     当妈妈把她要和爸爸结婚的想法告诉外婆和秀才外公后,外公根本瞧不起这个华工的儿子。认为妈妈从小住在几进的大宅院里,有女佣、长工、丫环照料,一直住在天津、北平大城市。怎能去住农村自盖的土砖房,怎能去照料她的公婆,和她的子女。简直太不门当户对,如果结婚妈妈就要吃苦、受罪。所以坚决不许结婚。

     妈妈强调爸爸留学回来,有博士学位,又受聘于燕京大学,前途无量。外祖父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他家里穷、没学历的农村土牧师、土医生,怎会赚到大钱,来支持这刚结婚的小夫妻?光靠刚工作的爸妈拼搏,哪会有好生活?秀才外公认为找个阔人结婚,妈妈才不会受苦。

     爸爸去看望外婆,让外婆了解他。相信他能给妈妈带来幸福生活。也保证妈妈不用去广东农村生活,不需要去照顾公婆,根本不会去那妈妈认为是“蛮人”之处做老板娘。经过一段时间与外婆的接触,外婆亲身感到爸爸对妈妈是衷心的爱,是诚实、诚恳的、也很有能力,他俩会是幸福的一对,最后外婆同意他们结婚。外公这时已带着小老婆住在上海,再反对也不起大作用。妈爸可以结婚了。

     在确定要与爸爸结婚后,妈妈就把这位江南才子介绍给她的表妹,他们很快就结婚生子,实在不幸的是在生完两个儿子后,这个表妹就因病去世了。这位才子非常悲痛的离开了北京,到江浙工作,再也没结婚。把两个幼子托付给了他的姐姐。这位带着两个男孩的姐姐一生也没结婚,最后由小儿子照顾到她与世长辞。

     这个大儿子雷哥是燕京的毕业生,为了解决生活开支,在上大学期间,曾在燕大附中教课,是我动植物课的老师。但因病较早去世,不能照顾和孝敬这位如妈妈一样的姑姑。 

     这个小儿子宏哥比我大4岁,是清华航空系学生,后合并到北航,1956年毕业留校。我上北航时就听说他在这个大学,但一直都不知道他在哪个单位。文化大革命时我见到他,与他曾在同一个单位,也一起带学生去实习,及科研合作,曾告诉他这个故事。文革中后期,妈妈从姨,和干妈那里知道这个江南才子回北京定居。妈妈和我说起。

     我猜妈妈是否想与他做个老伴呢?为了帮妈妈了解更多情况,我说可以带这个小儿子来家里吃个便饭,聊聊,妈妈同意。我带他去人民大学见了妈妈,妈妈和他聊了一些过去的事,问候了他的父亲。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告诉我这位老朋友不合适,因为解放前在南方他给国民党工作,我们的爸爸是右派已经让我们的出身变坏,如果再有一个国民党的人成为亲戚,这将给我们造成更大的负担。所以爸爸去世当时只是52岁的妈妈,一直守寡到她去世的79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江郎山闲话 回复 悄悄话 “门不当户不对”是有些道理。但谁能想到以后的苦难呢?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这样就不需笨拙的骑着她的女车到处跑了。”笨拙地骑着。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我在美国2000年从芝加哥反回纽约时专门开车去了一趟他的大学。”,返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