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律 咏雪

(2018-01-25 10:41:22) 下一个

【百度百科】所谓“尖叉体”,是苏轼创立的一种写诗格式。苏东坡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赴密州知州。时值寒冬,下了一场大雪,便作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诗。这两首诗前一首韵押“十四盐”,属窄韵;后一首韵押“六麻韵”,却用了“叉”这样的险字。后人佩服苏轼能在险韵中信步而吟,便纷纷起来仿效, 在咏雪的七律中依样用上“尖”、“叉”的韵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尖叉诗”。这种诗也叫尖叉体。原诗如下: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之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步东坡尖叉体之十四盐韵,咏雪。密州乃吾故乡,马耳山超然台二景现“试扫北台看马耳”中,读之倍感亲切。

梨花落柳柳纤纤,柏化雄狮待阵严。
窗外荷塘深五尺,一天一夜一池盐。
远山百鸟无踪影,柳絮殷勤筑画檐。
小子门前堆大马,马前马后露头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