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历史故事(9)赏心悦目《兰亭序》(附视频)

(2017-12-24 11:11:32) 下一个
 
9. 赏心悦目《兰亭序》
 
(附视频)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浙江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zhǔ山下),王羲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四十一位名流高士风雅集会。他们齐聚水边游赏嬉戏,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集录后公推王羲之写序。醉意朦胧的王羲之,当场铺开蚕茧宣纸,手持鼠鬚(xū 男性面毛)毛笔,龙腾蛇跃,一气呵成,千古名篇《兰亭序 》因此诞生: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美文可以这样理解: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散文《兰亭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表现了富有哲理的思辨。
 
        全文由两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序》共28行,324字。不但章法、结构、笔法完美,堪称散文杰作,又经书圣王羲之落墨,更是一篇书法神品。通篇笔势纵横,遒劲秀逸,意气淋漓,如龙跳虎跃,浑然天成。轻重疾徐,疏密斜正,敛放揖让,承接呼应,无一处不妥帖,无一处不潇洒。既有精心安排之艺术匠心,又无做作雕刻之痕迹,自然天成。
 
        此文是王羲之年届半百时的巅峰之作。后人评价“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处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名不虚传。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作者气度、风神、
 
襟怀、情愫的集中表现,博得古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绝妙评
 
价,更被人引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
 
茂春松。仿佛兮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赞美。
 
 
        作为常人,欣赏《兰亭序》可以帮我们探索历史,开阔视野,让
 
“天下第一行书”悦目赏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