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宋陵故事(9)定陵巩县

(2017-12-23 15:28:13) 下一个

 

定陵巩县
 
        巩义西村镇滹()沱村东南,孝西公路右侧,座落着大宋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陵墓——永昌陵。
 
        该陵墓规模宏大,墓前石雕栩栩如生,蔚为壮观。
 
        史料记载,这块坟地是赵匡胤生前自己钦定的地方,并未经司天监来揣度风水,点定穴位。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期,对洛水之北的千年帝都有特殊的感情。
 
        自当上皇帝之后,赵匡胤便时时魂绕梦牵,怀念自己出生的地方,更想衣锦还乡,迁都洛阳。
 
        从国家安全方面考虑,汴京(开封)地处平原,不仅无关塞山险可守,而且时时受到黄河泛滥的侵害。 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还不断南侵,给刚刚建立起来的宋王朝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赵匡胤就一步步落实梦想,派人到洛阳修建宫室,完善设施。还不断带领群臣去洛阳考察,企图感染、说服群臣,同意迁都。
 
        以其弟赵光义为首的臣下,大都不想迁都洛阳。原因是这些后周旧臣已居开封多年,建立了豪华的官邸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有的还与地方豪绅勾结甚紧,形成了一定的势力,一旦离开汴京,犹如虎落平阳,风光不再。加上搬家要花费大批钱财,这些官僚都不愿费那些气力。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赵匡胤率群臣来到了洛阳,就住在夹马营一带,回忆小时候玩耍的乐事。当走到巷口时,他用鞭 子指着一个地方说:“朕忆昔得一石马,儿为戏,群儿屡窃之,朕埋于此,不知在否?”群臣赶快派人向下挖,深土中果然一石马昂首挺立,赵匡胤眷恋故里之情愈发高涨。
 
        一些大臣怕赵匡胤真的要迁都,不敢明目张胆的站出来进谏,便合伙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派人在赵匡胤留宿的地方闹神闹鬼,扰得赵匡胤日夜不宁。
 
        碰巧,当时整天阴雨不断,道路被冲坏,运往洛阳的粮草给养也迟迟不到,大家吃饭都发生了问题。臣下纷纷以此向赵匡胤进谏,谓天意不让迁都。如果勉强,便会天降灾祸,危及社稷,悔之晚矣。劝其仍都汴京,把洛阳作为陪都。待天时地利之顺,迁都亦不为晚。
 
        能够声色不动就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当然心知肚明,只好起驾回銮。
 
  銮驾在凄风苦雨中缓缓东进,皇帝的心情和天气没有两样。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对洛阳的眷恋,最担心的是百年之后,如果北方异族入侵,宋朝江山是否保得住。
          
        滚滚车流来到巩县,赵匡胤携戎更衣, 顺便祭奠父亲赵弘殷。当他步入永安陵园,跟随父亲征洛阳的岁月历历在目。想如今自己当了皇帝,连回洛阳尽孝道都受限制,不仅荡气逼肠,悲痛欲绝,便葡伏在父亲陵前,捶胸顿足地大哭一场。跪在他身后的大臣们这时才感觉问题严重,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其弟赵光义只好出面,劝哥哥节哀顺便。
 
        祭奠完父亲,赵匡胤便登上阈()台,迎着嗖嗖的阴风,面向落日的方向,拿起弓,搭上响箭,发誓曰:“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 弓弦响处,利箭直射墓地。众臣唯唯诺诺,谨记心中。
 
  回到开封以后,赵匡胤虽然当年十月就在“烛影斧声”中死去,但他至死没有忘却迁都洛阳之事。
 
        次年四月(公元977 年),继任赵光义没敢违抗兄长遗旨,将太祖赵匡胤葬于巩县,陵名“永昌”。
 
 
     故事“烛影斧声”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
 
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病重,召太宗赵光义
 
宮,屏退左右。在烛影下,遙見赵光义或离席,或躲离,而且听
 
赵匡胤引斧戳地之声,當晚赵匡胤即崩殂(cú,死之意)。由于

赵匡胤没有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兄终弟及传

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