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宋陵故事(5)杯酒释兵权

(2017-12-23 15:22:43) 下一个
 
杯酒释兵权
 
       我国古代史中的“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巧妙解除将领兵权的故事。
 
        公元961年(建隆二年),太祖与赵普定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美玉之意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公元969年(开宝二年),他又故伎重演,罢王彦超等节度使,解除藩镇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防止分裂割据。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初始,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很不服气。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四至六月,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同年的九至十一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据扬州(今属江苏)起兵反宋。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拥兵自重。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赵普说:“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美玉之意)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头说:“亏你提醒!。”
 
  公元961年,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qi,二声,美玉之意)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几位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职,广置良田美宅,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上朝,几位不约而同递奏章,言称自己体弱眼花,告老还乡。皇帝当然恩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禁军职务。
 
  因为“释”就是“解除”之意,故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到了公元969年,赵匡胤在御花园举行宴会,招待王彦超等进京朝觐的节度使。觥筹交错之间,他又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王彦超、高怀德、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交出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宋太祖以后还兑现了与禁军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由朝廷委派,甚至用文官管理军队。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宋太祖防止兵变的做法一直为其后辈沿用。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赵匡胤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造成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又转化成出发点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国家逐渐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最终造成了宋朝的灭亡。
 
  历史上对“杯酒释兵权”的评价分歧较大。
 
        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杀功臣,但宋太祖却使用和平手段“杯酒释兵权”,推杯换盏之间就将盖主高官解职,成功预防了军权旁落,这种安内方略值得推崇。
 
        也有人认为: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措施,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突出时,降低了部队的作战能力。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等,致使军事积弱,无力解决边患,在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中连连败北,造成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也有人这样总结: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目的是接受强唐灭亡的教训,彻底消除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而两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应从多方面考虑:与两宋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态势来看,北宋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只能主守;更重要的是,这时的游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强悍、灵活机动的特点,而且已经跨过农业社会门槛,实现了封建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初步发展,兼具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优点。所以,也不能把两宋灭亡的原因简单归结于宋之改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