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美哉云南(3)官渡古镇金刚塔 (附视频)

(2017-12-17 10:00:45) 下一个

                     

3.  官渡古镇金刚塔

 

 

官渡镇正门

 

 

古镇今貌

 

 

官渡古镇金刚塔

 

 

                                           金刚塔下赶庙会 (1)
 

 

                                            金刚塔下赶庙会(2)


                                             金刚塔下赶庙会(3)

                                               
              

                                                                                                        金刚塔旁古戏台                                                                                                

                                                                                                                                                   


 每值冬秋夜晚,玉兔东升之时,在银光的照射下,两塔之倒影极似笔尖,移动的阴影犹如仙人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此景为官渡小八景之一——笔写苍穹。

 

              

                                  古镇鼓楼

 

 

           古镇钟楼               

                妙湛寺双塔雄姿:传说,每隔60年“秋分”那天的傍晚,日落月升之际,斜阳照东塔,新月映西塔,双塔塔尖倒影映在地上时,两塔尖相接,相映交辉,与昆明城中的“金碧交辉”相媲美,故有“双塔交辉”之称。                                    
 

         

                            往昔妙湛寺 如今北少林                   

 

     昆明地区的佛教始于唐代,到了元朝,欲加兴盛的佛教更刺激了昆明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成熟。受区域性、民族性以及佛教观念、建筑艺术等诸方面的影响,官渡古镇的金刚塔就综合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汉藏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

 

   藏传佛教进入昆明的桥头堡是官渡,而官渡妙湛寺石塔的建筑风格闪烁着藏式密宗佛塔的深深烙印。在藏传佛教中,圆寂的高僧并不火化,而是将其肉身特殊处理后端坐于瓮式塔身中,这就是包括昆明真庆观广场上的白塔在内的喇嘛塔的来历。

 

   金刚宝塔原为印度伽耶城尼连禅河畔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处的纪念塔,称为“佛陀迦耶大塔”,又称为“神坛”。塔基之上五塔耸立象征着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五佛,四角各建一幢小塔,依顺时针方向代表阿閦(chù 众多之意)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拱卫着中间一座高大锥形塔,代表大日如来。 

  

   金刚塔的构思妙想和它散发出来的沉沉的佛教氛围,实为佛教教义的缩影。其上的每一个构件和每一组镌刻,都蕴藏着佛教教义的神秘符号,都有它的佛学依据。对于佛教教徒,它是神圣的启示和召唤;对于将它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来说,破译这些“密码”,了解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不仅有所借鉴,也有着其他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位于昆明南郊十公里官渡古镇上的金刚塔,因处于妙湛寺门前,全部由石头砌成,故原名妙湛寺石塔,又因塔基四面皆有券洞可穿中心而过,俗名穿心塔。金刚塔,是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时的命名。

 

   妙湛寺始建于元二十七年(元成宗元贞年间),即公元1290年,公元1295年落成。它占地10亩,坐北向南,为古官渡首寺。“妙”,寓意不可思议;“湛”即清净光明。佛家认为,念着佛祖的名号,心海澄碧如“寒潭月色”,就可达到“妙湛”的境界。由于多种原因,数百年远近闻名的妙湛寺现在已经“旧瓶装新酒”,被中原少林寺托管,更名为“少林寺”,汇入了佛教改革的洪流。

 

   说到妙湛寺,不能不提及寺前的双塔。双塔和妙湛寺一起落成,东、西对峙,既承袭了唐塔的建筑风格,又结合当地的民族特点,融进了自己的创新精神。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昆明地震,西塔倾圮,仅留东塔,新的西塔由近年复建。双塔均为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塔基平整,边长为5.5米,塔高17.5米。塔身十二层以下,每层四面有小佛龛一个,内置佛像一尊。塔顶四角有青铜制金翅鸟,人称金鸡,栩栩如生。

 

   此塔不仅历史价值很高,而且很具观赏性。首先,它不像内地的佛塔,下大上小、直线收缩、呈截锥形,而是两端较小,中部外延,外部轮廓的曲线具有圆润美,与中原佛塔相比,更为挺拔俊秀。其次,每逢冬秋夜晚,玉兔东升之时,在银光的照射下,两塔之倒影极似笔尖,移动的阴影犹如仙人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此景为官渡小八景之一——笔写苍穹。

 

   据明天顺二年(公元1457年)的《新建妙湛寺石塔记》碑文记,建塔的倡导者为特进荣禄大夫云南总兵沐嶙,出资者是镇守云南太监罗珪,他们都是当时的头面人物,其目的是“造功德”,“求延寿”,“顺习俗稳民心(是指当地有螺丝怪兴风作浪的传说,建塔以镇之)”,“而以不治而治之也”。

 

   据说,重达1350吨的“金刚塔”,是当时官渡民众用糯米饭拌泥在螺蛳壳堆上建起来的。在没有水泥等现代化建筑材料的当时,古人大胆采用螺蛳壳拌黑胶泥夯实作地基,再打下数百根沙松桩将地基固定,用糯米饭和糯米汤拌红土作垫层,一块一块砌上塔石。据说当时官渡古镇千家万户的糯米都集中后用尽。至于是谁设计和建造了这一精美的艺术珍品,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是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

 

   宋大理国(公元1180~1190)年间,鄯善(当时的昆明)演习(一种官职)高生世,常乘舟至滇池东岸“云水淼霭”的蜗洞游览,由于经常绳官船于渡口,于是就把这个叫“蜗洞”的地方改名为“官渡”。他似乎对官渡情有独钟,其后就干脆把官渡化为自己的领地,建城池置官渡县治。

 

   官渡金刚塔由塔基、塔体两部分组成。塔基为边长为10.4米、高4.7米的正方体,底部十字跨空,顶弧券洞,可以通车马行人。塔基之上,五塔耸立。中间主塔高16米,四角8.84米的小塔对角线雄峙,它们均由须弥座、塔身、塔颈和塔刹组成。

 

   主塔为铜鼓型,中间收束两头圆大,细腰以下为象征莲花座的七层圆圈,以上是对称分布的有四个莲瓣佛龛的覆钵型经幢,宏巨雄伟。小塔则是三层石板上置瓶形塔身,简洁明快。主塔塔颈是十三层金刚圈组成的圆锥体,而小塔是八面型石柱,小巧玲珑。大小塔刹均为葫芦形宝瓶,但主塔环以铜铸伞盖。高耸俊秀的塔刹,绰约多姿。大小五个塔尖簇拥耸立,犹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轻盈俏丽,有一种飞动之美。大小塔虽风格迥异,但十分谐调,相映生辉。

 

   官渡金刚塔不仅整体构思意象飘逸,令人沉思遐想,而且其细部的铜铸石刻也十分精美。无论是主塔须弥座上的五种坐骑动物和四角的金刚大力士,还是佛龛中的佛像,雕工都十分精细,堪称活灵活现。铜铸伞盖上手持宝剑、琵琶、珍珠伞、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以及跨空之塔基顶部中心嵌砌的铸有九尊佛像的铜质金轮,镌刻也极为精美,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自元代以后的数百年间,滇池湖水逐步退缩,官渡码头的功能日益淡化,故官渡作为县城的历史并不是太长。但是,由于坝子的扩大,官渡一带因此成为滇池东岸土地肥沃、农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这个人口密集、商贸发达、昆明地区古代文明水平发展最高的地方,有很多相当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者需要“心灵慰藉”,所以高档次的教化场所就陆续兴建起来。在妙湛寺石塔兴建的同时,在今古镇的螺峰、秀英、西庄和尚义等四个村子中,孔子楼以及后来的“六寺、七阁、八庙”等建筑群拔地而起,浓郁的文化色彩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融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当然,妙湛寺石塔在其中不但独领风骚,而且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在漫长的岁月历练中,妙湛寺石塔可谓饱经沧桑:它公元1290年始建,公元1295年落成,后因水淹而倒塌。公元1457年重修妙湛寺时,“乃即寺前辟地复造浮屠一规”,这“浮屠”就是金刚塔。不知何时,金刚塔慢慢整体下沉,到公元1996年国家公布其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时,它的基座底线已陷入地平面1.4米,形成一个巨大的坑。公元2002年7月13日,重达1350吨的官渡古镇金刚塔在松软的螺丝壳堆积层上被整体提升了2.6米,又茁壮地呈现在游客的面前。在此次提升的过程中,发现顶托机械的震动对石塔的结构几乎不产生影响,全塔犹如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紧密而牢固,让原先设计的加固措施大部成为摆设,如此高超的工艺水平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