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美哉云南(2). 昆明的老婚俗

(2017-12-17 09:51:21) 下一个

 

2.  昆明的老婚俗 

 

 

 

 

   受“重男轻女”封建意识的影响,内地人将嫁出的女儿看成是泼出去的水,打发了完事。但老昆明人并不是这样,而将女儿的婚事作为家中的一件大事,慎之又慎,考虑再三,最后才作出决定。特别是昆明城区的汉族老居民,婚嫁的旧式礼节可谓隆重而繁杂。

 

   在老昆明人的眼中,媒妁之言是不可信的,双方的家长都要亲眼鉴定过对方的才貌之后,才作出决定。比如说,A家欲求婚B家女,首先是托人送礼到B家,在媒人与B家约好之后,A家就前去相亲,老昆明人称之为“瞧媳妇”。在认定该女相貌、品德满意之后,双方才开始求“八字”,论合婚。经过算命先生煞有介事的“论证”,得知双方的姻缘属“上婚或中婚”之后,这才正式托媒人前去求婚。女家心领男家的诚意之后,才会提出“会茶”,让这桩大事继续下去。如果男女双方命中无缘,“八字”不和,这段努力就算半途而废。

 

    “会茶”程序就是姑娘的叔伯、姑丈等四五七八等有见识者相邀前往男家,表面上说是喝茶,实则是去察看小伙的“资质”如何,主要了解男家的地业、田产、家庭富足殷实程度,当然人品也在考察之列。认为合适,就顺理成章地继续下去,反之就借故推却了。

 

    过上三五个月或年而半载,男方就要选择良辰吉日“过大礼”了。“过大礼”是老昆明人婚嫁习俗中的一个重大礼节,男方首选猪羊、盐茶、喜饼等重要礼物奉送,既表达诚意又显示身份。

 

    大礼送过之后,男方要耐心地等上一段时间,然后再送一恳亲柬帖,上书“敬恳金诺”,以示催促。若女方同意,便回上一封允嫁柬帖,上书“谨遵台命”四字予以答复。出于礼尚往来,女方还会附筷子两双,锡箔数张,艾叶几片。礼物中当然还有给未来女婿的,一般有鞋帽布料、笔墨纸砚和书籍字帖等。礼物不求贵重,代表了女方的希望和心意。

 

    这一番礼仪过后不久,心急的男家就可以找时间“通信”了。“通信”就是将精心挑选的成婚的吉日良辰告知女家,让其有个准备。当然,这只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如果女方另有想法,婚期可以商洽更改。如果女方没有意见,就该全家忙活了。其中最耗人工的就是针线活,仅绣花鞋就要准备10几双,有的人家还要多一些。另外还要赶制钱搭子、扇套、眼镜套、槟榔包、笔插和手巾等若干绣品。这些物件都是用来笼络未来的大伯、小妹、妯娌和姑子等一班尊亲的,说明旧社会的新娘子也很看重人际关系。如此多的手工活光靠一人一手无论如何也不能胜任,必须有新娘的姐妹们共同参与,甚至还要请专职的裁缝师上门帮忙。至于嫁妆则有姑娘的父母准备。

 

    成婚的前一天是接嫁妆。男方来接嫁妆时还要带如下礼物:红绳系着的草席一卷,大红烛一对,离娘肉一块,绞脸饼两盘等等。这些都用抬盒彩亭装着,由男方雇来的民间吹鼓手领队送往女家。吹鼓手们当然是口含唢呐,鼓着腮帮子,奏着过街调,吹吹打打,招摇过市。自始至终煞是热闹。

 

    接收了男方送来的嫁妆,女方也把准备的陪嫁物品抬出来交来人“点验”抬回。陪嫁品多半是生活用品:一幅门帘,一对枕头,两床被褥铺盖。这是嫁妆之首,没有这几样,便不能称其为嫁妆;其次便是镜台脸盆,胭脂花粉,玉镯首饰,袄褂裙裤,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嫁妆盒被抬走后,新娘子一家就进入了“临战”状态。首先是请一位有经验的女性为新娘子“开脸”,即用丝线把新娘子脸上的汗毛绞尽,而且还要开出鬓角来,应该说就是今天的婚前“美容”。这其实是暗示新娘子告别过去,用新的颜面来迎接新的生活。

                                              

    开过脸,吃过晚饭,便到了母亲给女儿沐浴身子的时候了。先要选两颗个大饱满的红枣在浴盆中泡上片刻,捞出交母亲收藏后才开始洗浴。沐浴过后的新娘子不能再穿原先的衣裤,而要着男方送来的生白布汗衣汗裤,红面白里的小棉袄,外面再配同颜色的大夹袄,下身则围一腰翠绿色的布裙。打扮完毕,姑娘就该到家神祖先牌位前烧香燃烛,拜祖先,拜父母,拜家中尊长,表示从此要离开娘家,嫁作他人妇了。

 

    如果说拜别程式有些悲壮,那么接下来的“花枝会”就轻松多了。“花枝会”就是姑娘聚集家中姊妹及亲戚中的一些未婚女孩举行的告别仪式。大伙儿高高兴兴围坐一桌,吃着干果、糖食和果脯蜜饯,回忆着小姐妹们往日的快乐与亲蜜,也遐想着未来生活的神秘和幸福。一伙女孩子或轻声细语,或朗声大笑,或娓娓道来,或你争我抢,欢快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家人,青春的气息在夜色里到处弥漫。

 

    第二天上午,男家早早就来行礼迎亲——娶新娘了。良辰吉时一到,彩轿临门,鼓乐喧天,媒婆脆声一句“红——轿——来——了”先声夺人。于是,那轿子一颠一颤靠近门前。轿帘开处,走出轿子的竟不是对媳妇梦寐以求的新郎,而是新姑爷的母亲——未来的婆婆。她老人家能屈尊前来,取儿子而代之,足以说明婆婆的诚意,以求日后婆媳一心。

 

    对婆婆的盛情远迎,新娘子以自己的叔伯、舅舅或兄弟抱入轿中来作答。上花轿时,母亲会端出已准备好的拌入红塘的饭食,亲自喂入女儿口中,祝福女儿以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还要庄重地送给女儿一个叫做“口舌荷包”的红布小口袋,嘱咐女儿将它丢在半路上,祈求女儿在今后的日子里远离口舌是非。

 

    男家一见日思夜想的新媳妇临门,高悬的爆竹立刻点燃了引信。在那既表达驱邪又显示喜庆的鞭炮声中,两个花枝招展的少妇早恭候在门前,一个手端由大米、松子仁及瓜瓤做料、用胭脂染红的饭食,一个手捧宝瓶落落大方。花轿落地,掀开轿帘,首先喂新娘子一口红饭,这是婆家为祝愿新人的新日子红红火火而精心准备的;接着再递上一只宝瓶,让新娘子抱着进门。迈出轿门的新娘子,脚下是长长的红布垫子铺成的迎亲路。这种类似于今天的红地毯是由若干块红布拼接成的,新娘子被两个牵亲的少妇挽着胳膊,袅袅婷婷地向前走动,旁边的人便快速地将走过的红布移到前面去。这样,新娘子就可以在大红的迎亲路上款款前行,一直到堂屋门前。

 

    眼看就可以穿堂入室,又有早备好的马鞍横在堂屋的门槛上。新娘子必须款步迈腿,跨过马鞍才能进入厅堂。在约定俗成的“拜堂”、“入洞房”议程之后,被折腾好一阵子新娘子允许与新郎到新床上捎事“休整”,但不一会儿就有人用秤杆去挑新娘子的红绸盖头,边挑边说一些吉利的言辞,祝愿一对新人幸福美满。

 

    众人一睹新娘子的芳采之后,牵亲人就立刻端来了飘香的酒杯,两位新人就该手挽手痛饮交杯酒了。在围观者的嬉笑声中,被烈酒染红了脸颊的一对新人马上被放下的床帐子围了起来,周围的人抓起准备好的谷子、麦子、松子、瓜子和枣子向床帐四周抛洒。在昆明的老婚俗中,这叫“撒帐”,寓意一对新人“五子登科”。

 

    “撒帐”之后,两位新人大约能在床帐内休息一个小时左右,然后新郎就该起身招待客人了。但这时的新娘子则成了热闹中心,因为大家知道她的口袋中装有很多小块的红塘,是专门用来酬谢来宾的。一见新娘子慷慨解囊,围观的小孩子顿时两眼放光,现场你争我抢,气氛热烈。这种喜糖不光对贪嘴娃娃的胃口,就连一般的来宾也喜欢品尝,大家认为沾了新人的喜气,就能避灾免祸,这叫“一喜免三灾”。

 

    老昆明人利用婚庆大摆酒席,宴请宾客是十分慷慨的,并且讲究上午开筵,忌讳安排在下晚。通常是订三天的酒席,第一天是为接亲举办,第二天为拜客而设,第三天的喜庆之筵虽然接近尾声,但聚集亲朋好友左临右舍再轻松一下,再宴乐一天,不失为增进友谊、显示实力的一种机会。

 

    婚俗中的高潮应归闹新房莫属。来凑热闹的多是同辈青年男女,他们精力旺盛,欲通过“闹”的方式打破婚姻的神秘,宣泄对婚姻的向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一对新人在婚前是很难相互交往的,这时才是两人互相了解、相亲相爱的机会。做节目时,往往是新郎顺水推舟,捷足先登,把难为情的“来球” 一次又一次地踢给新娘子。当然,闹新房者不乏恶作剧之徒,他们粗俗、低级的问题往往令新婚夫妇十分难堪,需要文明的友人大力斡旋。一群年轻人,闹起来往往是没完没了,不满足内心的渴望不肯散去;新郎新娘虽然被闹得精疲力竭,但享受了心灵无尽的愉悦;闹者和被闹者各得其所,都留下了人生美好的回忆。

 

    和内地一样,新婚之夜一直是老昆明人讳莫如深的,尤其在公开场合,老昆明人更不会谈及夫妻房事。在当时的社会,少男少女对性知识根本一无所知,指望他们无师自通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母亲会告知媒婆事先给心爱的女儿讲一些新婚常识,避免甜蜜时刻的尴尬。有意思的是,在一些老昆明人的家里,藏有一些相关内容的箱底画或瓷塑。这些由民间艺人雕刻印制的木版画或人物雕像,不讲究什么规范模式,也不追求精雕细刻,构图简单,手法古拙,对男女间那些不便启齿之事,洗练率直,入眼就懂。媒婆会就地取材,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新娘子的启蒙教师。

 

    新婚的第二天早饭后,夫家会请族中一双福寿双全的夫妇领一对儿新人遍拜天地、家神和祖先等,然后新人再向两位长者跪拜。老昆明人把这种仪式叫做“拜堂”、“开堂”或“开拜”。随后,新人先拜父母双亲,后拜叔伯亲属。当然,家中的受拜者要当场给参拜者馈增礼物,比如耳环、戒指、手帕及丝带之类,也有送银封红包的,这称之为“去拜钱”。最后,新郎新娘再相对而拜作为这套仪式的结束,也拉开了“收堂”礼仪的序幕。

 

    “收堂”是用一盘五子撒在拜毡上,那两位有福有寿的夫妇将毡子卷起来,每人拎一头,引导着由两个童女牵引的新郎及两个童男搀扶的新娘,再次走向洞房。待一对新人在婚床上坐定,拎着拜毡的长者则要把裹着的五子倾倒在婚床上,预示着早生贵子早得福,五子登科发大财。然后,新郎新娘各喝上一杯糖茶,新婚燕尔第一天早晨重要的仪式就告一段落了。

 

    隆重的日子一般持续到第九天(也有持续三天或五天的),就该新人各乘青轿回女家了,老昆明人称此为“九天回门”。由于女方的家长非常疼爱新婚的女儿,因此新郎官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作充分的准备,力争给岳父母大人及家中的所有亲人留下懂礼数的美好印象。

 

    回门准备的礼品一般是四件,因为投岳父母之所好是首要任务,所以几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新人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这时的妆扮完全不亚于婚礼,新娘的漂亮,新郎的俊美,赚够了路人的注目礼。当然,这也是对娘家亲人的一种尊重。回到家中的新娘子总要给弟妹子侄以及来宾中的幼小儿童分发一些散碎钱币,显示自己已经成家立业,长大成人了。见到心爱的女儿和称心的姑爷,爹妈自然喜不自禁,宾客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餐后,家中专有数人陪新姑爷聊天娱乐,或搓麻将,或打雀牌,或下象棋,或掷状元,让初次上门的新女婿品尝岳父母一家的盛情与挚爱。新娘则钻进母亲房中敞开心扉,讲自己从女孩到女人的历史跨越,回味新婚时刻的无尽甜蜜。晚餐时,陪座的亲人往往轮流陪酒劝饮,让新姑爷在杯杯醇酒中感受浓浓真情。但日头尚未落尽时,新姑爷就该起身谢席了,因为老昆明人讲究新人回门时应“赶着太阳回家”。

 

    应该说明的是,“赶着太阳回家”的只是新姑爷一个人,而新娘则留在娘家小住一段时间。这种规矩看起来似乎不近人情,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想而知,年轻人新婚伊始,初尝甜蜜,一定只求快意,不惜青山耗尽,柴薪枯竭,日久必然伤及体内机能。而这时回门,阻断信马由缰,可以恢复体力,保持幸福生活细水长流。

 

    隔上十天半个月,新郎才再登岳丈门,接心爱的媳妇回家。小别胜新婚,夫妻俩恩恩爱爱把家还。到此,一场喜事基本完毕,一对新人从此踏上生活的大舞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