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忆海拾贝(52) 小巴黎蒙特利尔

(2017-12-16 15:39:01) 下一个

 

 52. 小巴黎蒙特利尔

 

    旅游大巴驶出渥太华,沿40号公路北上,来到了被渥太华河与圣劳伦斯河包围的岛屿城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标志性都会。关于这座城市的中文名称,有多个说法:导游称其蒙特娄,满口粤语的广东、香港人称呼满地可,官方命名蒙特利尔。这个加东名城有居民370多万,主要使用法语,是法语世界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城市,故有“小巴黎”之美称。

 

    六月的加拿大东部,应该是绿树掩映,鸟语花香,但汽车在蒙特利尔城的大街上疾驰,眼前却是灰蒙蒙一片,破旧的立交桥,呆板的房屋,毫无生机。据导游介绍,蒙特利尔曾经是加拿大最繁华的城市,有过昔日的辉煌。而如今拱手让位于第一大城市多伦多,起源于魁北克省轻率的独立运动。

 

    加拿大国土最早是被法国航海家在1534年发现的。由于这里的海狸毛皮十分珍贵,大批的法、英移民蜂拥而入,为争夺利益还不惜刀枪相见7年。18世纪中叶,法国战败了,被迫将自己控制的新法兰西地区(魁北克省)交英殖民者管理,但心里却一直耿耿于怀。

 

    参加加拿大联邦成立100周年庆典的原法国总统戴高乐1967年访问加拿大时心血来潮,在蒙特利尔口出狂言,用法语狂呼:“自由魁北克万岁!”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戴高乐当时就被赶出了加国,但该地的法裔居民因此蠢蠢欲动,于次年就成立了“魁人党”梦想独立。

 

    独立被两次“公投”挡住了脚步,但接近临界点的票数令联邦执政的保守党非常紧张,哈珀政府被迫通过议案,承认“魁北克人是统一的加拿大中的一个民族(国家)”,“国中国”之说终于让魁北克人找到了独立的感觉。

 

    命运多舛的“独立”运动虽然来势汹涌,但没能保持蒙城经济排头兵的位置,相反,屡屡“公投” 引起魁北克政局不稳,让众多使用英语的居民十分反感,他们决然避而远之,迁入安大略省,成就了多伦多后来居上。现在的蒙特利尔,失业率猛增,人口负增长,法兰西语言环境对新移民吸引力不大,种种弊端的屡屡出现让魁北克独立运动再也没了热情。

 

    夜宿蒙特利尔时,旅游团不安排晚饭。大家相约出门,在最繁华的圣凯瑟琳大道上转悠了一圈,在一家“北京饭店”填饱了肚皮,感觉到这条最具代表性的街道仍与多伦多存在差距。

 

   加东三日游第二天的行程是上午在蒙特利尔参观,下午去魁北克市。一大早,我们乘旅游大巴直奔蒙特利尔市的名胜皇家山景点。导游介绍说,1534年,欧洲探险家杰克·卡蒂艾航行到圣劳伦斯湾,最早发现了这座风光宜人的岛,以及岛上的美丽小山。为了感激资助他探险的法国皇帝,就把这座山命名为皇家山,而这个岛也因法语发音而叫蒙特利尔。

 

    在蒙城这个制高点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建筑——圣约瑟大教堂,是世界最著名的朝拜圣坛之一,堪称精雕细刻、流光溢彩。这座始建于1904年的著名教堂高97米,上下两层,有4000多个座位,是仅次于罗马圣彼德大教堂的世界上第二大圆顶教堂。别看今日圣约瑟教堂风光无限,其实它最初是由安德鲁教士建造的小小礼拜所。


 

 
 
 蒙特利尔圣约翰大教堂
 

 

    安德鲁教士可谓传奇人物。他没有神学院的文凭,甚至有人尖刻地说他只有小学文化 ,但是却有一手治疗腿脚病的绝技,许多下肢疾患者带着拐杖慕名来这里朝拜,因得到神佑(实际是善良的安德鲁教士妙手回春),离开时已经灵便自如,留下大量的拐杖至今挂在墙上,成了圣约瑟大教堂的一大经典。最令人敬仰的是,感谢安德鲁恢复健康的金钱不止千百万,但他却清心寡欲,一生都蜗居在一间10平方米的卧室、办公室、厨房三合一的简单房间里。他为了向世人昭示自己的无私,临终前要求将自己的心脏展示给公众。这颗被剖开的鲜红的心脏,至今仍然陈列在一个密封的玻璃橱窗里,震撼着所有瞻仰者的良心。为了纪念这位个子矮小但灵魂伟大的安德鲁教士,人们从1924年开始,用时43年,耗资230万(加币),修建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大教堂。

 

    面对教堂,右边是一个钟楼,坚固的截锥型铁架子上悬挂有56口合金磬钟。据说这些钟总质量达10900公斤,其中最重的一只有1500公斤,最轻的则只有5公斤。别看这些钟粗细有别,大小不一,最初可是为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铸造的,但这些笨重的家伙出炉后超出了铁塔所能承重的范围,于是就慷慨地转赠给这座教堂,足见圣约瑟大教堂的社会地位与份量。

 

    参观完圣约瑟教堂下山时,逶迤蛇形的盘山公路两旁满眼墓碑,导游说这里可是北美最大的墓场。真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光我们亚洲游客奔这里的旖旎风光而来,就连生命之路的终结者也不愿离去。转瞬间,眼前出现了一片依山而立的建筑群,导游介绍说,这是百年老校麦吉尔大学,它1829年建校,以皮毛贸易商人詹姆斯.麦吉尔的遗产为基金建成,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医学和法律两专业久负盛名。

 

    旅游大巴带着我们赶下山后,来到了蒙特利尔的旧城区最著名的观光景点——诺特丹圣母大教堂。这座新哥德式的天主教堂建于1829年,可容纳5000人,是北美最大的教堂。外部的标志性建筑——双塔近70米高,西边的塔上还挂有北美最古老的巨大时钟;内部的装饰金碧辉煌,收藏的众多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其整体风格完全能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一比高下。

 

    出诺特丹圣母大教堂过一条马路,是一个小小的人称军人广场的地方。称其军人广场,主要是中间的雕像为蒙特利尔市首任的军人市长。相传1644年,这位军人在这里战败了当地土著易洛魁人的首领,因从此灭绝了印第安人的反抗而功勋卓著。其脚下有四尊塑像围绕,分别是为蒙特利尔历史做出特殊贡献的军人、医生、皮毛商人和当时的手下败将印第安酋长。

 

    途径蒙特利尔旧城区,随处可见拱顶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据说不下300多处,虽然规模大小有别,但确实处处古色古香。就我们参观的圣约瑟教堂和诺特丹圣母教堂来说,内行者都认为丝毫不比欧洲教堂逊色。近来,由于朝拜者车马零落人影稀,许多教堂连日常开销都难以为继,都有卖给商人改装成店铺的打算。这当然都与魁北克人热衷于独立不无关系。

 

    参观了加东教堂的典型代表,大家兴致勃勃地赶往下一站,游览蒙城1976年举办第2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的场馆。因为我国将在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大家都想体验一下奥运的氛围和感觉。

 

    出发前儿子就说过,办奥运会应该是一种收获,是一种荣耀,而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的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却办成了难堪,办成了负债累累。事实竟然如此:想当年,蒙特利尔从众多申办国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奥运会的主办权,当时全市乃至全加拿大人民欢欣鼓舞,但是激情过后,人们却苦不堪言,因为奥运会让他们踏上了长达30年的还债之路。

 

    就筹办奥运的场馆而言,北京建筑的代表是“鸟巢”、“水立方”,而蒙特利尔却是“头盔”和世界最高的“斜塔”――蒙特利尔塔。为修这些建筑,当时所作的预算仅为1.2亿美元,然而大兴土木之后,才发现这点钱简直是杯水车薪。其中能够说明的原因有三个:一、建筑工人大罢工。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大罢工不仅使比赛场馆的工期严重滞后,直至奥运会结束14年之后才勉强竣工,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误工奇迹”,而且让工程造价突飞猛进;二、工程设计异想天开。破天荒的45度倾斜(著名的比萨斜塔倾斜度也只有5度)导致两次倒塌,两次重建,这又让工程经费扶摇直上;三、使用材料有误。为了追求外观的完美,这个建筑用了一种非常昂贵的外墙装饰材料,却忽视了这种材料不能适应当地严冬的现实,造成维修费用暴涨。各种疲于应付的费用一起涌来,让满怀希望的奥运变成了累计花费近15亿美元的巨额支出,超当初预算造价的十倍还多。难怪当时的蒙市市长不无调侃地坦言:举办奥运会比男人生孩子还花钱!为了还债,魁北克省出台了苛刻的烟税政策,香烟的税率大幅飙升,15亿美元的债务绝大多数都落在了烟民的头上,一收就是30年。2006年,当怨声载道的蒙特利尔人终于填平了最后一笔债务时,整个魁北克省的天空似乎更加晴朗透明了。

 

    来到了稳据 “最高、最斜”两项斜塔天下第一的蒙特利尔塔前,所有游客都跃跃欲试,都想亲自体验一下斜塔那绝无仅有的风采。乘缆车沿45度斜边上升,只用2分钟就攀至离地面175米的塔顶。站在如鹰头似尖喙的瞭望台上,乘着丽日和风,远处圣劳伦斯河的水光山色,近处蒙特利尔的都市风光,80千米范围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

 

 

斜塔

 

 

 头盔

 

 

    不经意间俯视脚下,一个如帆船模样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那就是当年的奥运村,是所有1976 年奥运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大本营。奥运结束后,这里变成了公寓。如果你想在此小住几日,可得注意它稀奇的房租规矩——依据原居住运动员的奥运成绩。夺金牌的运动员住过的房间就比其他银牌、铜牌以及普通运动员的房间贵得多,这应该是名人效应,据说这招还挺管用。

 

    头盔样式的奥林匹克体育馆现在改成了自然生态博物馆,分成“热带雨林、加拿大落叶阔叶林、东部海洋地带和北极地圈”等四个生态系统对外展出,有超过4000只的珍禽异兽和5000株的珍稀植物参展,像世界是最大的老鼠以及金丝猴、鳄鱼、企鹅等都在这里与游客会面。

 

    在蒙特利尔,我们还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凡属魁省辖区的车辆,都只有一个车牌,一律挂在车后,另一个被交管部门免了,这是为了感谢老百姓帮助还债而采取的优惠措施。另外,魁省在自己唯一的车牌下面还印上一段文字:“Je Me Souviens”。据说 这些文字甚至在庄严的魁省省徽上以及省议会大楼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成了魁北克省的官方座右铭。对这么重要的文字,人们的理解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比较正统的解释为“我牢记在心”;另一种表述为“我出生于百合花下,成长于玫瑰花旁”。百合花,是法国的象征,而玫瑰是指英国大不列颠;还有一种翻译为:“我会记住法国的历史和遗产”;更露骨的,有人说这句话代表:“我会记住英国人对法国人干了些什么。”这其实是指18世纪时英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耻辱。直观地看,这句话是提醒魁北克人不忘祖宗,不忘历史。但究竟怎么理解,就看那些当事者有没有开阔的心胸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