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丽

真实是生活的全部。本博作品均属原创和纪实,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抄袭!
个人资料
春之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母亲的故事(八)—— 十五岁那年(上)

(2018-01-16 16:39:05) 下一个

那是1939年(民国28年),这一年里,蔡家发生了好些事。经过了这些事之后,母亲一下子好像长大了许多,再也不是曾经跟在小姨婆身后的那个小姑娘了。舅舅还是一如既往的调皮捣蛋,经历了这一年之后,也懂事了不少,不怎么惹是生非了。

这两年大舅公家风水不对,几个小孩先后因意外或生病夭折了,就连最后一个孩子也在年初病故了。大舅公夫妇无比悲痛,整个提督街3号笼罩着压抑的气氛。老外公老外婆有两个儿子,幺舅公夫妇因幺舅婆不能生育,膝下无子。蔡家的香火延续就指望大舅公夫妇了。香火是指后辈祭祖时点燃的香和灯火,断了香火指无子嗣。大舅公家孩子都没了,所以蔡宅上下人人心情都郁悶得很。老外婆一度责备大舅婆贪玩,喜欢打麻将,没有把孩子照顾好。外婆一听就马上阻止她的这种想法:“这事儿不能怪大弟妹,一个人一个命。”并安慰她说:“好在他们还年轻,还可以再生嘛。”老外婆又说:“我们蔡家的香火不能在这一代就断了吧?”“当然不能!”外婆回答道。

这年上半学期一结束,老外公就叫幺舅公带母亲和舅舅去大舅公家住一段时间,使提督街3号有点小孩子的活泼气氛。老外公在年初起略感身体不适,常有胃痛,所以,这次老俩就不同母亲和舅舅一起去大舅公家了。

大舅婆出生在绵竹县的一个大户人家,也是一位富家千金小姐,与大舅公结婚后贤良淑惠,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善操家务,跟蔡家的老小关系甚好,也喜欢母亲和舅舅。她很感激老外公把这姐弟俩送到她跟前,使冰冷寂寞的家变得温暖热闹起来。母亲很懂事,总是陪伴在大舅婆的左右,大舅婆说什么她就听着,大舅婆做什么她就帮着,大舅婆去哪里她就跟着。常把学堂的或蔡宅的事讲给大舅婆听,也讲舅舅淘气的事,有时还博得大舅婆一笑。每当这时候,大舅婆就会摸着母亲的头夸她:“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母亲听后就会咧着嘴傻笑一下。

自从到了大舅公家后,舅舅整天无事可做,也没有了小孩子跟他玩,很无聊,他就对母亲说:“大舅家一点儿都不好玩。”“你就知道玩,外公让我们来陪大舅和大舅娘的。”母亲小声地训舅舅。“怎么陪?大舅娘有你陪着,大舅天天早出晚归忙公干,我连他的人影儿都见不到。”“ … ” 母亲不知道怎么回答舅舅,心里想着:是啊,怎么陪?大舅整天忙忙碌碌,我也见不着他!

一周后的一天,佣人跑来告诉大舅婆:舅舅不见了!几个佣人把整个提督街3号楼上楼下找了个遍,也不见舅舅的人影。大舅婆立即通知了大舅公,大舅公一听可着急了,舅舅可是外婆的命根子啊!还是大舅公本事大,马上把所有出成都的路口监管了,一一盘查出城的人和车辆。很快舅舅就在一辆邮车上被逮撸了下来。

那天吃过早饭,舅舅无所事事,就在提督街上闲逛,看见一辆邮车靠在街边,好像是要出城,就上前去打听:“师傅,请问你的车要去哪里?”“去内江,” 师傅回答道。“要过金带场吗?”舅舅又问。“是快到资中县城的那个金带场吗?”“对呀,”“要过。” 舅舅一听可高兴了,然后就求这个师傅:“我能搭你的车到金带场下吗?” 师傅一看这男孩约十来岁,五官端正,穿戴得体,说话有礼貌,文致彬彬的,像是见过世面、大户人家出来的孩子,就说:“行,你上车吧。” 就这样,他上了这辆邮车。

大舅公把舅舅带回家中,狠狠地把他数落了一顿:“你说,你要是丢了,我们到哪里去找你?要找不到你,全家人该多着急啊!我又怎么向你妈妈交代?”几年前的一个夏天,舅舅在大舅公家玩,他都不怎么会游泳,就偷偷地跟邻居家的大男孩去河里洗冷水澡,大舅公知道后吓了一身冷汗。后来赶快叫幺舅公把他接回了金带场。这次也一样,只有叫幺舅公来把母亲和舅舅都接回金带场了。

母亲和舅舅走后,大舅公家又死气沉沉,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大舅公要求上司为他换房,就是换一个环境生活一段时间。上司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到邛崃县的一个区当区长。大舅公夫妇就去了邛崃,暂时离开了提督街3号。

这年遇上了大旱,春末开始就无雨,小麦茎叶枯黄,灰穗蔓延,地里草芽都不长,到处可以见到逃荒要饭的人,有时还能看见用草席裹着饿死的人,被抬出去埋葬。每天清晨张爷打开蔡宅大门,都有几个要饭的人在门外等着,希望能讨一碗稀粥充饥度日。

蔡家的土地农田也干旱,粮食产量大减。好在有囤粮,蔡家上下和佃户还能维持温饱。只有一家佃户颗粒无收,全家背井离乡出去逃荒要饭了。老外公看见蔡宅大门外要饭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夫妇带着小孩,把要来的稀粥都给了孩子吃,大人可能好多天都没有进食了,痩得皮包骨,腿都挪不动步了,真可怜。他就决定把蔡家和佃户正常的一日三顿饭改成两顿饭,用省下来的粮食熬粥救济。每天清晨张爷和刘妈就在蔡宅大门外烧一口大锅,锅里装满水,加上大米和玉米粉,用炭火烧开后,用一把又长又大的勺子不时地搅拌,等大米快熟的时候再加荠荠菜(一种野菜)。老外公说还要加点毛毛盐,这样要饭的人吃了才能有力气赶路。不到一小时就煮熬成了糊状的大米玉米粉菜粥。给要饭的人一人一碗,直到菜粥舀完见锅底为止,第二天又开始煮熬一大锅新的菜粥。母亲和舅舅已经从成都回来了,正好能帮上忙,分粥给那些要饭的人。

蔡家熬粥救济的壮举一直坚持了两个月,受到了街坊邻居、乡里乡亲的好评。入秋以后老天爷开始下雨,逃荒要饭的人陆续回到了家乡,开始耕耘播种,希望来年有一个好收成。

可是,那一家出去逃荒要饭的佃户还没有返乡,眼看他家租用的耕地没人翻土,冬小麦播种不下去,明年就要欠收了。那几块耕地在龙家湾乡下,距离金带场有两里路。外婆跟老外公一商量,决定她和张爷带着母亲和舅舅去耕种那几块地,把冬小麦播种下去。母亲和舅舅上午去学堂上学,下午就跟着外婆和张爷去种地。外婆和张爷从来没有种过地,母亲和舅舅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外婆心想:不管怎样,先用锄头把地翻了再说下一步做什么。他们挖了一星期的黄土,累得腰酸背疼,手也打起了血泡,也没有翻完那几块地。乡下的秋蚊虫凶得很,咬得母亲和舅舅满身都是蚊子疙瘩。后来还是周二哥领着佃户孙大爷孙二爷兄弟俩来帮忙,终于把冬小麦播种下去了。后来外婆感叹地说:“我原来是教书的,不是种地的。”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