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妈的闲言碎语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正文

西红柿和鸡蛋

(2017-11-14 05:40:53) 下一个

西红柿炒鸡蛋vs鸡蛋炒西红柿

番茄炒蛋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可能也是好多人会做的第一道菜(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色、香、味、营养俱全,而且汤汁泡饭,什么都不会浪费。

昨天以此菜招待朋友,突然聊起这道菜吃起来和小时候的口味不一样了。是西红柿不一样了?有可能,以前是“纯天然”,现在是“温室效应。”是鸡蛋不一样了?有可能,以前是五谷杂粮孕育出的小红皮蛋,现在是科学配方催生的面相好看的大白皮蛋。是菜油不一样了?有可能,以前是散装的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现在是包装精美的、(据说是)富含OMEGA-3的橄榄油。有可能是现在嘴刁了?不可能,因为这道菜是餐桌上第一个被清剿的。

再一琢磨,总结出来了!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做的是西红柿炒鸡蛋——一个或N个西红柿配一个蛋,汁浓色艳。现在呢,做的是鸡蛋炒西红柿——一个或N个鸡蛋配一个西红柿,汁浅色淡。妙啊!为自己做出的结论击节!

身为70初生人,虽然没有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吃忆苦饭,但毕竟是干校里生的,小时候条件还是很艰苦。再加上那时候物质稀缺,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什么新鲜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多父母都把鸡蛋作为补充蛋白质的首选食品,但也不能做到随心所欲开怀大吃的地步,所以西红柿炒蛋、菠菜炒蛋、黄瓜炒蛋,再好点儿的木耳炒蛋就是家常菜中的家常菜。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一顿饭就可以吃掉5、6个蛋,想都不用想。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也产生了——蛋黄是高胆固醇!蛋白质摄入过度会中毒!人一天(一星期)只需要N个蛋的营养……

学过经济的人都知道恩格尔系数,同时一家人的餐饮文化也可以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相信许多人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经历了糊口——粗粮——细粮——温饱——粗粮的循环。记得20多年前看过一篇外国经济学家的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唯记得这位先知先觉的老人家惊呼:“如果中国的GDP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那全世界就要闹饥荒!”不知这位老先生如今安在,但如果他看到中国建国60年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肯定会和全世界的农业学家合作搞如下的课题——如何达到水稻/小麦亩产万斤、如何让母鸡一天下10个蛋、如何让奶牛日产百桶……

感谢新中国,让我们不但吃上了西红柿炒蛋,更保证让我们每天吃鸡蛋炒西红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