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庸,中庸,中庸之道

(2018-12-21 07:31:39) 下一个

查查字典,庸的意思有好几个,比如,用,功,通,常。

中庸呢,多了一中字,意思更具体一点儿,但依然争论不清。

争论不清的原因之一,俺猜,是缺乏分析的精神与态度:“中庸”嘛,不偏不倚,均衡和气的意思呗。鲁迅也这么说,三字经也这么说,平常人都这么认为,当然没有错---------然后引经据典来说中庸的好处或者害处。

但如果回到经典原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理解,其实相当“庸俗”。哈哈,庸俗?是的。但是不是贬义的庸俗。庸俗还能不是贬义吗?庸俗的原意不是贬义。俗,就是多数所同,庸,就是常,庸俗,就是平常的,大众化的。

这里的庸,就是常的意思-----这就跟准确理解中庸有关了。

悟空兄解释中庸,用的多是“中和”,其实这两个词并是一个概念。两者的中是相通的。中并不一定是中间,如果悟空兄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样,中就可以理解为思想情绪意志等没有展开的状态,而和是展开了但是有理有序(无过不及)的状态。

把中的状态与庸合在一起用,又是什么意思?就是既中又庸,既和又常。麻烦了,庸还没搞清,又出来个常。其实常也不难理解,不是日常的常,平常的常,而是“不变”为常(《玉篇》恆也。《正韻》久也),跟老子里的“常”差不多。这样,中庸,可以是中于庸,也可以既中且庸,是对于某种恒常状态(道,仁)的契合。不是方法,也不是道理,而是一种状态。

反过来,鲁迅所批评的“中庸之道”,正是指对中庸的机械世俗解释。事实上,我们平常理解的中庸之道,正是中庸精神所反对的。比如老好人,不左也不右,谁也不得罪。世俗以为中庸,但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中庸是一种状态,有根据吗?看看经典原文就知道了。

《论语》中中庸只出现过一次: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礼记》中部分关于中庸的说法: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不可能也。」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

看出来了吗?中庸是一种很“高明”的“状态”(極高明而道中)。这种状态,一般人是达不到的(民鲜久矣)。达到了很难守住(不能期月守,只有颜回可以“守”,可以参考回心三月不违仁),更严重的是,中庸不能凭主观作为而实现(不可能也)。这里的“不可能”不是我们今天的“impossible”, 而是不可以刻意而达成(有的大学者都搞不清,把礼记的不可能当成了今天的不可能)---不是简单的衡量左右正反取个中间路线就可以实现的。

当然,中庸也有在实践中无过无不及的意思,礼记中就有这种用法。但“无过无不及”并不是中庸唯一的意思。

把无过无不及当成中庸唯一的意思,再结合政治生活道术及思想的狡猾来讨论也无不可,只是这已经不是中庸全貌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