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大学之道

(2018-10-04 10:07:07) 下一个

俺前几天写了个“N论格物致知”。几天读Fuz兄转大学章句,有点感想。夹杂前面说过的,另起一篇。

 

先引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再说俺的理解:

从上下文来看,俺认为知不是知识。致也不是实现。止也不是达到。格也不是研究。

比如止,俺的理解是住于或者驻于。知止,就是知其所址,换成今天白话就是要人安于本分(天命所定之分)。大学的上下文中说,诗云:黄鸟止于丘隅。孔子的解释是“于止知其所止”,又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其实都是安住,思行不出位的意思。

在义理上,人安于本分,就不会胡思乱想。不胡思乱想(定),心境就容易澄明(静),心境澄明就会平和(安),平和才能如实观察分析(虑),如果观察分析才会合于道(得)。

对格物的解释历来纠缠不清。以王阳明说得最好(具体记不清了),朱熹说得最差(格除物欲)。

按心学思想,格物,不是除物欲,也不是获得知识,而是物归其位,入其序(这个意思今天其实还在用,比如人格,性格,格局)。

格物是动词,就是把物秩序化。

物需要人来秩序化吗?不需要。

但是物的秩序(各属其位)人不了解,瞎搞。这就不好。因此,所谓秩序化,是在认识上还原其在就体系中的地位,如实观察,如实接受。简单地说,就是以天道的秩序来观察理解接受万物。

致就是极致,完全,完整,圆满。

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真心,本性。

致知,致知作动词,就是完全展露人本有的智慧(良知良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