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是感知对感知进行感知的结果

(2018-09-17 21:19:38) 下一个

如果感知只是感知对象(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状态),那么就不会有“我”。

然而感知不但感知对象,而且对感知的结果进行感知,就产生了“我”。比如对触觉感知的落点进行感知,就自认为有身体,对视觉感知的落点进行感知,就认为有视觉系统。

“糊粥”兄贴中说“我”不断地从感知中游离出来,比如身体是我---》我的身体;感觉是我---》我的感觉。这样,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抓不到“我”,甚至也找不到“我”。你觉得找到一个,马上就有对这个的感觉让你觉得刚找到的那个不是“我”。这样下去,重重无尽,让人觉得找到“我”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追求一个固定的实体,则问题可能又没有那么复杂:“我”就是感知不断的执着与断裂。如果感知不执着,那么就没有“我”,比如“神”,视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神如果象人这样用感知,那么一定是千年即千年一日即一日。不执着,则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同样地,如果不断裂,也不会有“我”,比如电视或者电脑,接受各种信号,但没有断裂出能所差别,也不会产生“我”。相比之下,如果人脑接受各种信号的基本原理与电脑相似,那么人产生“我”的原因就是感知自身不断地分裂。一瞬间我物不分,下一个瞬间就是我、我的感知、我感知的对象三种东西明白分开。

这样看,其实真的没有一个实体可以把捉的“我”,所谓“我”就是绵延百来年的一串分裂。好比一排骨牌,依次倒下,每张牌在倒下的一瞬都产生一个“我”的印象,连起来就是“我”的生命。而“我”对感知自身的感知结果,就是身体。

这样,“我”是什么就变成了这一连串的反应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

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问题的答案。因为“反应”或者“非反应”或者其他任何答案,都只对“我的意识”或者“有意识的我”有意义,是意识提出来的。如果没有办法识破这个反应串,那么任何答案都没有真正的意义。如果发现这个串其实并不是串,那么就不会把它当成串来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