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个人资料
lily0824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春日中国行(1):吴侬软语绕苏州

(2019-06-21 14:07:50) 下一个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早已被中国人传颂百年。或许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江南情节。那小桥流水,那烟水茫茫,那百顷风潭, 那十里荷香,都让人流连,让人向往。让人流连和向往的不只是如水墨画般的江南美景,还有在不经意间,从一帘幽梦中,走出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苏杭,正是经典的江南美景,那句“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就是对它们最好的诠释。

苏州

我曾沉醉在飘满桃花香的杭州,而今,我醉倒在萦绕着吴侬软语的苏州。细腻婉转,有“水磨腔”美称的昆曲;又说又唱,含蓄缠绵的评弹;委婉清丽、温柔敦厚的吴歌;清丽软糯,具有鲜明音乐感的苏州话,即使只听一次,也会绕梁三日而不绝。

虽然以苏州话为标准音的昆曲和评弹,在今日并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但在明朝,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妇女乃至江湖艺女,都以学说苏州话为豪。而对青楼的女子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更是必备技能。如果你还记得清朝名满天下的名妓陈圆圆、柳如是和赛金花,她们无不是来自苏州。

如果苏州的吴侬软语仅仅停留社会底层或妇孺层次,那它还不算是流行于社会中的“普通话”。在明朝,苏州话是江南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流行语言。古人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苏州

苏州评弹

为什么今天名不见经传的苏州话会成为当时社会雅俗共赏的语言?都说经济大繁荣之后必有文化大振兴。同意大利北部共和国一样,富庶的苏州在经济上独占鳌头之后,它的文化开始绽放异彩,传遍四方。

那么,苏州又是凭借什么可以富甲一方呢?

跟意大利南方重镇,那不勒斯一样,苏州也有着2500年的历史。因为上天的眷顾,苏州同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它位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中心地带,西抱太湖,北枕长江,城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让它成为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的历朝历代的黄金宝地,也为它成为平野稻香,碧波鱼跃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苏州

苏州

还记得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吗?这两个打得如火如荼并留下“卧薪尝胆”成语的的春秋五霸中的“两霸”,都曾对苏州青睐有加,把它短暂作为都城。秦统一中国后,苏州虽然不是都城,却有着“江东一都会”的美称。在东汉中期,它成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之后一度成为三国时孙吴政权的大本营。

如果苏州在隋代以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随着隋炀帝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位于贸易大通道上的苏州开始跟扬州和杭州一起绽放,成为运河沿岸最重要的都会之一,更在唐代成为江南之冠。不仅农业发达,商业也同样是中国城市中的翘楚。在这一时期,赞颂苏州物产富足的诗篇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都让苏州扬名天下,就连白居易也曾这样称赞苏州:“江南诸州,苏为最大。”

如果此时苏州的商人执政,不知道会不会进化出意大利北部城邦共和国的模式,但在中国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共和国模式只是臆想罢了。苏州凭借着独特的资源禀赋和隋炀帝开创的京杭大运河,有了“鱼米之乡”的美誉。虽然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在杭州,但自南宋以前,苏州一直遥遥领先于杭州,正如北宋大词人柳永所说,“一苏二杭三汴梁”。

苏州

“下有苏杭”的苏州排名先于杭州,不仅因为“苏自春秋以来,显于吴越”,也因为杭在唐,尚僻在一隅未显”。即使随着南宋在杭州的建都,杭州曾一度碾压苏州,但“若以钱粮论之,则苏十倍于杭。”  苏州不但在钱粮上胜于杭州,它还是金国使臣和商贩等去杭州的必经之地,曾建有全国最大的驿馆,是南宋政治中心的肱股之地。

随着宋朝的落幕,杭州渐渐失去了与苏州竞争的优势,可苏州在明清两朝却再次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明朝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口开始大量集聚苏州,苏州的人口长期保持50万以上,最高达将近500万的天文数字。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经超过10华里。明朝唐伯虎有诗云:“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明朝中后期,更出现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标志之一的手工工场。

让苏州站上辉煌历史巅峰时刻的是在清代。《红楼梦》开篇就这样描述“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此时的苏州,商店林立,城市繁华,不仅是全国“衣被天下”的经济中心,也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和东半球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在清廷中,大到皇帝南巡、宫殿营建,小到日常器具、娱乐和饮食等,处处可见苏州文化的影子。“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云:‘苏常熟,天下足。”

苏州

如此富庶的苏州,如果只有自然的天资禀赋,或许只是一个“花瓶”,并不能“美貌与智慧”并存。让它“秀外慧中”的一定是人才,而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三次人口南迁为它送来了“精神食粮”。

发祥于陕西,河南这片区域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之后移到了山东,之后扩展到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北部,中国的大部分故事就发生在长江黄河之间的这几个省份之间。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让北方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徙到长江中下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唐朝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圣转衰的标志,也是“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标志。当北宋的首都,开封被攻陷时,中原也最后沦陷。“高宗南渡,民从者如归市”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宣告开始,同时也宣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最终完成。这些南下的社会精英,熟练的手工艺者不仅给南方带来了丰沛的人口,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高雅的文化。而苏州的文化底蕴,正是乘着人口大迁徙的东风,从“泉眼无声惜细流”到“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宫殿园林到宫廷工艺珍藏和宫廷衣食住行,不仅影响着明清皇帝,也引领昔日时尚的潮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blue6albion 回复 悄悄话 比大气苏州至少在城内不是杭州对手,城外的万顷太湖山水另说。但对文化的贡献苏州应更胜一畴。苏州的园林和昆曲都是数得上的人类遗产。
Donald_Trump 回复 悄悄话 嗨,杭州与苏州有档次之别。苏州园林小家碧玉,杭州园林以公里计。"下有苏杭"乃诗词押韵罢了。杭州山水壮观秀丽, 焉是苏州能比? 西苑对灵隐寺好比鸡窝对凤屋!再看今日房价,杭州比苏州贵一倍! 老毛一半时间驻在杭州..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usan71' 的评论 : 谢谢分享,我们应该是同龄人。
Susan71 回复 悄悄话 我的爷爷是生活在上海几十年的广东人,上海话听得懂但講不好,喜欢看各种戏剧,退休后喜欢上了评弹,每天下午到离家近的静园书?听书,周日也带我去,晚上就在家听无线电广播的评弹。那时无线电是家中唯一的文化娱乐休闲设施,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YZ3' 的评论 : 多谢补充。
XYZ3 回复 悄悄话 听苏州话还有一种办法, 找苏州滑稽剧团的一些折子戏。 那种语言比较夸张。
XYZ3 回复 悄悄话 苏州评话是只说不唱。 弹词是有说有唱。 评话和弹词合称评弹。

小时候就喜欢听评话,尤其是金声伯的武松等水浒。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usan71' 的评论 : 你说得对,苏州评弹真好听。
Susan71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好文好照片分享。苏州评弹是又说又唱还比划,有各种唱腔流派,苏州评书是只説加比划。听评弹是一种享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