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奇石

职业: 外科医生 业余爱好: 旅游, 文学, 京剧, 工作之余喜欢写些怀旧散文, 随笔
个人资料
正文

我与中医院

(2018-03-31 07:44:04) 下一个

说起来,也是缘分吧,虽然我到中医院工作时间不长,而且就在中医院退休,但是早在我童年时就有缘得识后来任过中医院付院长的陶君仁先生。那是解放初期,我家的老保姆患病卧床不起巳多日,虽请过一些医生看过,但病情毫无起色,这可急坏了我母亲,因为这位老保姆是我家的老仆人,资格很老,深得我父母的尊敬,特别是当我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时候这位老保姆还跟着我们,无偿的帮我母亲打理家务,所以十分感激她在我们危难之际不忘旧情。在请了几位郎中看病未有结果后,我父亲有个朋友与陶君仁先生很熟,说他医术很高超,于是由他出面请陶先生来我家。

记得那天陶先生是坐了他的那辆黑色包车来的,那车仃在我家门口,车夫把车杆上的喇叭揿得戛咕戛咕直响,我到门口一看,车上走下一位身穿黑呢大衣身材很魁梧长得浓眉大眼的一位中年人,他就是人们口中传颂的常熟名医,人称陶仙人的陶君仁先生。我家的街坊邻居听说陶仙人来了,大家都来我家想一睹名医的风采,陶先生笑容可掬,不管大人小孩,也不管认识与否,都是频频点头作礼,一点也没有名医盛气凌人的架势。我家对门笔店阿娘的丈夫彬林师巳病入膏肓,听说陶仙人来了,就叫阿娘来请陶先生能不能也去看一下,陶先生二话没说,给我们老保姆诊好后,就去对门笔店里给彬林师看病,他因久病睡在楼上,不能起床,陶先生说不要紧,自己上楼也可,笔店里那楼的楼梯实在狭窄,陶先生这么大的身材估计走上去很不容易。经陶先生诊治,彬林师的病确实神仙也难下手,但陶先生还是很费心的开了药方,而且看他家很贫穷,后来听笔店阿娘说去药店撮药时,也没收她钱,说是陶先生关照的:后来我也曾多次听人说陶先生为人看病,不管穷富,都一视同仁,甚至多次为穷苦病人贴上药费。这次给老保姆看病是我第一次见到陶先生;第二次见到陶先生是初中毕业那年,因了青少年常见的那种病,我父亲带我去请陶先生诊治,少年时代的我很腼腆,又加生的病自己觉得难以启齿,坐在陶先生对面紧张得直淌汗,陶先生朝我笑笑,对我说“世兄多大了?”因为从未有人称我“世兄”,所以就红着脸呆在那儿,我父亲赶紧代我回答说“犬子十五了”,接着他又问我读几年级了,当从我父亲口中得知我是年刚好初中毕业,而且当年被保送上高中(我父母当年很为我感到骄傲,因保送的条件甚是苛刻,全班56个学生中仅有5名保送,所以虽然家中经济甚是拮据,但还是让我读了高中),陶先生对我很夸奖了一番,又问了我一些学校里的事以及我爱好什么有什么不适等,总之不象一位名医对小孩子说话而是象与一个同辈的人聊天一样,这样就使我原来忐忑不安的心情丢到爪哇国去了。他边和我聊天边把药方开好,一边把药方递给我父亲,一边朝我父亲说,世兄小小年纪就能保送高中,甚是不易,希望我父亲好好培养。临走他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幅白纸(以后我方知那就是宣纸)用毛笔在上面写了如下几句诗:“蒋家有子早成才,风采英英蓝玉姿,天上麒麟本有种,料应高折广寒枝”。

当初我也不太懂诗里的意思,若干年后看了“剪灯新话”作者瞿佑的小传方知其来历。相传他14岁时,其父因好友张彦复由福建来访,具鸡酒款待,他恰好从学中回来,张要试他才学,就指席上鸡为题,命他赋诗一首,他当即吟道:‘宋宗窗下对谈高,五德名声五彩毛,自是范张情义重,割烹何必用牛刀。’诗中分咏了四个关于鸡的典故。张彦复击节叹赏,手画桂花一枝并题此诗,不过开首那句是“瞿君有子早能诗”;待我了解这段情节后不禁对陶先生的过奖有些受宠若惊了。陶先生一手好书法,可惜后来文革中这幅墨宝也随同家中一些藏书一起毁于一旦,甚是可惜。但陶先生那种高尚的医德人品数十年来一直萦绕于脑际,特别在我自己也当上医生以后。

我第一次认识陆维民先生巳经20多岁而且也巳经成了一名医务人员了。记得应该是1969年吧,由一院、防疫站、中医院组成一个医疗小分队来我们公社支援血防,他们与我们一起在三泾疗养院(即是刚建成不久尚未收治病人的麻疯病防治院)收治血吸虫病,于是我见到了陶君仁先生的大弟子陆维民先生。那天他穿了一件对襟的蓝布短褂,修长的身材很挺拔,虽巳年过五旬,但看上去不过四十多岁。因为他是这个小分队里惟一的中医,所以不参加治疗病人而是为当地的病人看门诊,由于他是陶仙人的大弟子,原来在中医院就很有名望,我们这个公社的人对他的到来更是欣喜,四乡八村的农民不管大病小病,都请他看,他也是来者不拒,每天看到食堂里的饭菜冷了又热,热了又冷,这样总要好几个来回才能把手中的病人看了,我从未见他有过不耐烦,总是和颜悦色的听病人讲述主诉,虽说农村里的人特别是那些大妈好婆说话很是噜嗦。不久,“陆半仙”的名声越传越远,城里的病人有特地来乡下找他看病的,我听轮船上的老大说,自从陆医生来后,他们船上从没空过。

陆先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本行中医业务外,还会唱京戏,拉京胡。那年月每天要早请示晚汇报,早请示晚汇报时还要读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大家公推他领读,于是他用他那略带京韵的声调带头朗读,最后又用夸张的手势挥舞着红宝书高呼“敬祝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万岁万岁万万岁!”陆先生还很诙谐,幽默,闲暇时候,他会说说笑话,往往让人笑痛了肚子,可他自己却一本正经一丝不笑。我们知道他会唱京戏,于是就缠着他唱,他不仅会唱老生,还会唱青衣,很有梅派的韵味。有时给我们缠得没法,于是就关紧了门窗,他夹紧了喉咙就唱起来:“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免玉免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边唱还边兰花了手指扭扭捏捏的走步很是有趣,看得大家捧腹大笑。不过当年这可都是封资修,除了八个样板戏,什么都不许唱的,所以我们只有几个人偷偷的请他唱,也幸亏我们中间没有一个造反派,若是有人告密,那可就吃不了得兜着走了。除了会唱,他还拉得一手好京胡,我知道这胡琴中就数京胡最难拉,所以从来没有奢望过想学,有一次与陆先生闲聊中得知我想学又不敢学的心思,他就鼓励我学,还跑遍了常熟城里给我买了一把京胡,可惜随着陆先生他们的离开,我的京胡梦就半途夭折了。不过陆先生当年偷偷教我唱的一段“秦琼卖马”倒一直未忘,现在还能哼哼。

与陆先生一别就是二十多年,直至我调到中医院工作,陆老巳近八十高龄,但精神矍铄,每天接待门诊病人不限号,所以他吃午饭总得在一点钟之后。对于紧张的门诊工作他毫不倦怠,也无怨言,我常劝他是不是每天限额门诊,他说好多病人都是从乡间来的,来一次也不容易,就不要让他们跑空趟了。我早晨上班时间也算是早的,有时我刚在办公室坐定,陆老有时会在应诊前来我办公室闲聊一会,说是闲聊,实际却是给我提出好多意见,以俾我工作中参考和改进。屈指算来,陆老过世也巳多年,当年他辞世时我正在国外,未能与他悼别,一直引为憾事,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陶君仁先生二十多个弟子中我只认识大弟子陆维民和关门弟子李葆华。说起来第一次邂逅李葆华院长也是在文革期间,那时我在支塘医院进修外科,李院长也在支塘医院工作,平常我们工作中也无交接,不过他很是平易近人,所以有时也会一起聊聊,有一次,大概受了我的鼓动吧,他突然也高兴上手术台,以他的说法算是体验体验中西结合吧,我记得我们俩还一起作过手术。由此看来,李院长当了中医院院长后注重中西结合似在情理之中,在他任内,中医院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并努力开创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至于中医院对全市中医药事业的促进和发展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李院长确是功不可没的;此外,他在担任院长时仍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日常诊疗工作和带教学生上,将中医院老一辈的德艺双馨薪火相传,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他的奖掖后进我体会很深,1995年我调来中医院工作时,对中医可谓两眼一抹黑,又是人生地不熟的,不知从何做起,多亏了他时常提携我,指点我,得到他的谆谆教导,使我在工作中少走不少弯路,这是我一直铭感于心的。李院长现在也巳年近八旬,但仍然担负着繁重的临床工作和带教工作,正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巳,令人可敬可佩。

以上写下了早年我认识的三位中医院前辈,而且刚巧是师徒三人。调到中医院工作后,我发现中医院老中青医务人员都具有历代前辈传承下来崇高的医德医风,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中医院的员工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不少人文采风流,笔下甚是了得,令我在感到十分欣慰的同时也感到很大的压力,更觉得自已相形见绌,不能胜任领导职务;所幸在任期间得到了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的教诲和帮助,我想借此文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本文的题目是“我与中医院”,那还是来谈谈中医院吧。中医院之旧址曾是明末江南一代文宗钱谦益绛云楼所在,钱谦益为明万历38年探花,东林党领袖,官至礼部侍郎。钱于59岁时迎娶23岁名妓柳如是,因钱明媒正娶妓女,致非议四起(明代那些假道学们把公开狎妓作为风流雅事,并不苛责,当年秦淮八艳与文人都有往来,如李香君与侯方域;冒辟疆之与董小宛,卞玉京与吴伟业……其中最有地位的可能要数顾媚,她后与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但要是把妓女娶作正室,特别是象钱谦益这样有著名度的人物那是会被人耻笑,所以钱柳结婚时,其迎婚船上不断有人扔石块)。婚后,钱谦益为她在虞山脚下盖了绛云楼,白发对红颜,钱谦益享尽了绿衣捧砚催题诗、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两人应该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为礼部尚书。清顺治二年,清兵逼近南京,兵临城下,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良久,最后下水池试了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中,被人救起。5月15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此句“水太冷”就成为后人对钱诟病的由来;有本“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反对,而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就出门而去,不一会儿,剪了头发,梳着辫子进来了。”时人有诗讽刺他:“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看来这位一代文宗之民族气节确实不如那远胜须眉的巾帼英豪柳如是了。虽然钱后来于耄耋之年还曾为反清复明奔走,然而此时巳成强弩之末,也难洗他降清之耻。综观钱氏一生,其性格和思想都比较复杂,其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却又时刻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貌;他曾是东林领袖,以清流自居,却又热衷功名而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但又在降清后联络西南的瞿式耜、东南的郑成功、张煌言、黄宗羲等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此种进退维谷、反复无常的尴尬虽取得明朝遗民的谅解,可还是遭到后人的批评。有首诗中有“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延龄在何许?”;康熙初,查慎行有诗:“生不并时怜我晚,死无他恨惜公迟”,为评钱名句。到了乾隆朝,一道谕旨将其打入“贰臣传”,与洪承畴等在一起。说起洪承畴,我突然 想起清人有本笔记小说,说洪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以大明忠臣自居,曾在自家厅堂挂出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洪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有人将他这付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崇祯皇帝在听说洪承畴为国捐躯后,曾亲自撰文哀悼。后来当洪带清兵破南京,要在石头城举办悼祭阵亡清军的法会,他早年学生金正希望门投谒,说是有篇文章请老师指点,于是当众朗诵那篇“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使其当场下不了台。

另有一传说,洪兵败被捕,皇太极命范文程(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代帝皇,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元勋之一,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在万历46年[1618年]后金八旗攻下抚顺时即与其兄主动投奔努尔哈赤。乃祖范仲淹却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世人敬颂的一代忠臣,不知老范在九泉之下得悉这两个不肖汉奸子孙会作何感想!)劝降,开始洪不睬他,范就故意与他谈中原掌故及儒家典籍,谈话间,房梁上落下一块尘土,正掉在洪的衣服上,洪轻轻把它掸掉,范看在眼里,高兴地回去奏报皇太极:“洪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清史稿洪承畴传也有类似记载,可见并非后人杜撰。此后皇太极采取攻心策略,有一天皇太极见洪衣著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身上,使他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投降,皇太极喜出望外,说是找到了平定天下的向导。不过当汉奸的总是没能逃脱后人骂名,洪也被打入“贰臣传”。

我这一扯就扯到了将近400年前,中间又有真正的才子佳人,这本就是历来人们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话题。国学大师陈寅恪只因抗战时在昆明得到红豆山庄的一颗红豆,不顾年老体衰,穷十余年心血,写成80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也算让这位才女兼侠女的 风尘女子名垂青史。柳如是的诗词我读得不多,现在是春天,就录一首她的“春日我闻室作”吧:“载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我之喋喋不休说了上面这些旧话也无非说明中医院这块风水宝地有着浓重的人文历史底蕴罢了,后来中医院遭到拆迁,令人十分遗憾,因为中医院所在的北门大街上留有历代积聚下不少历史文化前踪旧迹,在以历史文化名城自诩的当今,本将为之生色不少,今天也根本无需大费周折,耗尽纳税人的钱去造一些假古董作摆设胡弄人了,不由人感叹满眼波涛终古事,离人到此倍堪伤。

追溯中医院的历史,1929年由当地士绅集资兴建的集善医院就建于兹,前几天遇见老同事姚君告诉我,当年集资人员的名单与捐助金额有本记录,他从一旧货商人手中以500元购得,现藏于常熟中医药博物馆内,其捐助者中居然有当年上海滩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他也捐了2000大洋。时人对其三人评价为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从其居然肯给小地方的一家医院捐助,也可见其会做人之一斑。中医院中医药博物馆内还藏有当年常熟书法名家萧退庵先生所书“集善医院”石匾一块。说起萧先生,他还是当代书法家沙曼翁、邓散木的老师,其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工,声名不仅名扬大江南北而且远及日本。他性情高傲脱俗,不喜交游,对权贵和名利场中人不屑一顾。敌伪时,汪精卫庆寿,遍邀当代名人赋诗题词,伪省长李士英为讨好汪,向他求取翰墨,许以重金,被其拒绝。萧先生早年执教于沪城东女学与爱国女学,复兼行医,为人治病,卓见成效,贫者求医,常分文不取,口碑甚佳。集善医院于1937年因迫于战乱,医院人员星散,遂告解体,殊为可惜。该院服务桑梓凡七年,其规模设备和医疗技术当时属邑之冠,甚得当年父老之赞誉。

1958年,常熟市中医院在集善医院旧址诞生,尔今倏忽巳一个甲子,经过历代中医院同仁的努力和上级领导的关怀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厚爱,中医院巳经成为一所集医疗、予防、保健、康复、科研教育为一体的三级乙等中医院,其规模、设施、医技力量、教研能力堪与市一院市二院三足鼎立,而中医中药更是强项,名噪省内外。回想当年,我是诚恐惶恐的到中医院上任的,想想自己虽然在学校里也读了些中医,但实在学得太少,仅是皮毛,而且当初一心毕业后当西医的,所以也很少重视中医方面的功课,现在突然要来负责一个二级甲等中医院,真有些力不从心。不过我也觉得很幸运,当年得到中医院在任和离任的老领导、老专家对我的谆谆教导以及全体院工的支持和帮助,总算能与大家一起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共同奋斗。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即将到来,经市政府批准并拨款于中医院内创设“老年医疗保健康复中心”,并作为1997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之十件大事之一,此举甚得百姓拥护,因资金不足,好多单位都曾伸出援手,连兴福寺方丈妙生长老闻说中医院要创建为老年人服务的康复中心,也慨然解囊,从善男信女捐助的香火钱中捐出5万元(当年此款也绝非小数了),后来曾有友人取笑我连吃十方的和尚处也敢去化缘。当初我还与人开玩笑说,将来老年康复中心里面不妨也造一座华陀殿、一座药王庙,外修里补(首先声明,我此想法不是宣传迷信,而且我本人也从不烧香拜佛),其实这就如同我们临床治疗中的暗示疗法一样。可惜当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工程随着杨拆迁一声令下,连同整所中医院包括化了200万元刚刚落成尚未启用的制剂大楼瞬间夷为平地。我无意对政府的拆迁妄加评论,然而是否有必要如此恨不得把整个城市翻个遍?记得当年我曾委托我们卫生界的一位政协委员提过一个建议,是不是老城就不要再拆了,能否仿照杭州西湖的样子,围绕尚湖建造一个新常熟。兴许是人微言轻吧,也兴许我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反正没有一点下文,死水尚且有微澜,可是我这建议却从此如石沉大海,音讯杳无,过后就在杨拆迁的淫威下,常熟市掀起了大拆迁的高潮。对于中医院的搬迁,我觉得确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医院是件大好事,不过要是原有的中医院如能保留下来,一则保留了我们这个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真正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把老的中医院办成一个集医护(含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养、教、乐、康复等为一体的老年医疗护理机构该多好!

我市60岁以上的人口巳占全市人口总数的百分之28,远远超过邻近的张家港、太仓、昆山,而且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中70岁80岁以上的老老年的比例也特别高,如何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护巳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当年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巳纷纷进入老年了,一对夫妻得照顾4至8个老人)。目前全市巳经在营运的民营老年护理院有5家,说句不好听的话,投资这些护理院的都是目不识丁的所谓老板,其人员素质低下,又有几个确实是想为社会的养老事业作些贡献的呢!这些不学无术的家伙盯准了病人的钱袋,甚至在病人的伙食上大打算盘,据说有一家护理院光是病员食堂每年就盈利50多万元(此数额还是前两年病人不多时)。借此机会我也想呼吁一下,养老事业除了鼓励民办外,国家是不是也应该大力创办一些老年护理院呢!特别是我们中医院,古时的人们就十分注重养生,好多典籍中都提到中医养生延年益寿,这是我们中医院的强项,是一院、二院不能望其项背的。如能利用我们中医院的雄厚技术基础,启用一些退休和退居二线的院科领导,整合一些闲散的医护卫技人员和设备,开设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护理院,那既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在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创出一条新路。

这一扯又扯远了,还是回到本文来吧,我写此文算是应中医院建院60周年征文,匆匆写就,一定不能符合要求,特别征文题材要求中第6项要为我院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想想自己退休巳多年,且年老昏聩,何能再有言可建,有策可献;倒是曾听唐键院长几次介绍过中医院规划蓝图,继往开来,令人十分欣慰,愿此宏伟蓝图由现任领导带领全院职工努力实施,让中医中药这朵中华文明中的奇葩开放得更加璀灿夺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代一代的人在中医院薪火相传,可喜的是老一辈犹自“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新一代的小辈英雄更是焚膏继晷,为中医中药的现代化宵衣旰食。羊胛光阴易逝,中医院即将迎来她的60华诞,医院医教研各条战线频频传来捷报,在此佳辰即将来临之际,请接受我们老中医院人最诚挚的祝贺,祝中医院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灿烂辉煌。

后记:斗转星移,岁月沧桑,中医院即将迎来她的六十华诞,此前宣传科的小金同志曾敦促我一定要写一篇个人感受,扪心自问在中医院工作不过短短六年时间,与对中医院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列位前辈相比实在汗颜;与中医院的后起之秀相比又感到太又落伍,特别是欣闻中医院宏伟的发展规划,更有“又听新人说新梦,顿教游子悟前非之感”;外加自己才疏学浅,根本轮不到我来说三道四,所以几次想动手又几次感到无从下笔,于是一天一天的拖了下来。只因我即将离别故乡奔向远方,方始匆匆涂鸦不象样的一篇小杂烩聊以塞责,自己看了也甚感惭愧,肯定不能达到征文要求,不过总算完成了小金的嘱托。因为远隔千山万水,恐无缘参加60华诞的庆典,只好奉上海外游子的遥远祝福;祝中医院各位老前辈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祝中医院各位同仁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fonsony 回复 悄悄话 敬仰老中医
fonsony 回复 悄悄话 敬仰老中医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在人生路上能遇到这么多大儒良医,真是福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