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回陶钧

选一处可以自由粘贴文字的地方终老
个人资料
正文

大雁的故事(三)

(2017-07-27 11:24:48) 下一个
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候鸟出现它的影迹。带来远处的饥荒,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明天会更好》

在古时候,交通运输和通信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据说古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会把大雁当作用来传递消息的信使,但是这种信使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很多时候都是飞着飞着突然被一箭射了下来......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自于《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在北海牧羊十年。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和亲。昭帝想要利用这个机会要回苏武,但是单于不同意,谎称苏武已死。这时与苏武同被扣押在匈奴的常惠挺身而出,给汉使出主意,让他告诉单于汉昭帝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射落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绑了一封信,那封信就是苏武写给汉帝的,而且还点明了苏武当前正在哪里牧羊。于是单于没办法了,只好同意放还苏武。

汉书记录的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我不怀疑,我一直觉得《史记》和《汉书》上的记载还是比较靠谱的。而且我也喜欢这个故事,故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常惠给单于下的这个套非常高明,虚中有实,在一大篇瞎话之中加了那么一点要命的真实情况,就是苏武还活着而且正在北海牧羊。估计单于虽然对于大雁传信这种神话并不相信,但是苏武在北海的事实让他没办法不相信这整篇的瞎话。于是作为常惠的整篇瞎话里重要组成部分的鸿雁传书也就被当成真实的故事流传下来了。

鸿雁传书更接近于古人在眺望天空,思念远方亲人,希望能够早一些收到亲人信息的一种美好的期盼。如果能够让大雁代为传书那该多好啊,万水千山指日可待。也许真的有人去尝试在大雁颈项上绑了书信,但是它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呢?我想就和漂流瓶的游戏一样吧。

唐代诗人,著名的农学家,农用机械工程师陆龟蒙(这位老兄的父母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写过一首诗就在质疑用大雁传信的成功率。诗的名字就是《雁》

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
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

陆工程师说这个从南到北的路途遥远,虽然起飞的时候有几万只大雁,可是途中云山雾罩的,大部分都迷路了,而且还有很多的人埋伏在路上弯弓等着射杀它们,真正能降落到衡阳的能有几只?看来陆工对大雁传书的信心只有万分之一。当然实际情况不会是陆工想的那样糟糕,也许只是陆工对所有能够高速移动的动物一种本能的嫉妒心理。

读完陆工程师对鸿雁传书的理性分析之后,再来读一下李清照充满感性细腻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很明显,李诗人就要比陆工程师对鸿雁传书信心足一百倍,一万倍。大半夜不睡觉,自己一个人划船一边赏月一边等着大雁的传书。不仅如此,李诗人在昏暗的月光下,仅凭目测雁字轨迹就已经读懂了大雁带给她的信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一句暗合了唐代诗人罗邺的《雁二首》里的最后一句:
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李易安的这首一剪梅写的是别愁,是对在远方的丈夫赵明城的思念。词中几个烘托别愁的经典道具一一出现:孤舟,月夜,小楼(西边的小楼),落花流水,秋寒,归雁。所以其实写诗作词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好主题,搜索关键词,然后再找一个韵脚,就可以搞定了。

还有一首借用鸿雁传书典故的词,我觉得更接近一个人思念的正常心理状态。

菩萨蛮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
叵而薄情夫,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和泪掩红粉。
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词里的这位女主角没有李易安那么多的道具,也是在家等待丈夫的信息。外出了这么长时间,自己一封一封的信发出去了很多,竟然一封回信也没有。邮递员来了一次又一次,每次来送信左邻右舍的阿花阿香阿庆嫂都有收到来信,唯独女主角一封也无。今天一抬头,看到天空大雁飞过,这一下心里完全崩溃。于是回到家里,一边掩面痛哭,一边撕掉刚刚写好的信,发誓下一次邮递员来的时候再也不给那个薄情夫发信了
.....

整篇文字写得生动活泼,言语平实亲切,故事情节完整,让人读来真实可信。可惜写了这么好的一首词竟然没有留下词人的名字,可知高手确实在民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